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档案文化情境是受众获得和强化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档案文化情境中受众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CAPS理论为研究框架,通过对哔哩哔哩网站《档案》节目弹幕文本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探索了档案文化节目受众身份认同的建构机理,并构建了档案文化节目受众身份认同建构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档案节目受众身份认同涉及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总体上遵循“档案文化情境—认知情感单元—行为反应”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档案的价值日益受到关注,档案在身份认同和群体认同中的重要作用成为相关领域学者的共识.此外,基于社会认同衍生出的品牌认同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品牌消费寻求群体归属和身份认同.通过对档案认同和品牌认同理论的挖掘与综合运用,以及利用"老字号"品牌档案进行控制实验,可以构建并验证"老字号"档案对消费者品牌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档案可以强化消费者"老字号"1品牌认同,品牌真实性在认知需求的调节下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强化"老字号"品牌认同可以成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档案行政执法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忠  郎蓉 《四川档案》2012,(2):22-23
该文分析总结了档案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破解档案行政执法难题的办法,即对严重违法行为既要依法严厉惩处,同时又要根据不同违法行为分别实行行政执法事项提示制、轻微问题告诫制、管理责任建议制、重大案件回访制、典型案例通报制等人性化管理行为,进而达到增强法律意识,减少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提升执法的亲和力,社会公众广泛认同和档案违法行为人自觉接受档案行政处理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 专业认同会影响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专业人才的成长与发展。通过对专业认同现状的调研,有助于发现影响学生专业认同度的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从而更好地推进人才培养。[方法/过程] 以湘潭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本科生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专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湘潭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本科生对专业的行为认同高于情感、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上存在性别差异;专业认同上存在年级差异;专业调剂影响专业认同;入学前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影响专业认同;对社会价值与社会地位的认知存在差异等。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四川省档案馆档案资源建设暨鉴定工作培训会在雅安举办。省档案馆副馆长张辉华出席并讲话。参训学员认真学习了《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档案"双套制"移交与接收工作的通知》《四川省档案局关于做好档案"双套制"移交与接收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以及档案资源建设与档案  相似文献   

6.
一是与干部作风年活动相结合。严格上下班制度,推行首问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加强机关纪律作风建设:二是与群众工作站工作相结合。设立群众工作站联系点.制定联系卡.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与学习档案业务知识相结合。认真学习科学发展理论知识,学习档案法律法规知识.全面提升档案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增强办事能力:四是与“资政惠民”理念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郭喻楠  田宇 《兰台世界》2016,(13):22-24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该理论以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它强调对受众的研究。在档案利用服务方面,引入"使用与满足"理论,有利于档案部门从档案用户的角度审视档案利用服务,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而优化档案利用服务。通过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内涵揭示和特点分析,并结合档案用户的利用心理、利用行为,探索档案利用服务优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档案作为记录社会活动的原始性凭证,蕴含族群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集体记忆和身份信息,是族群认同的关键性材料,彰显记忆价值、认受价值和文化主体价值.本文基于档案在族群认同中功能展开的观察元框架,通过明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认同传递机制,解析个体通过"刻写实践—共谋筛选—档案保管"向族群传递认同的交互行为,以及族群经由"仪式展演—情...  相似文献   

9.
鉴于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现有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与专业主管机关在划分管辖权时,应从三个维度来衡量,即以两个监管机关监管内核的差异性为横向维度;以专业法律法规涉及档案事务的完善与适用为纵向维度;以对档案法律法规的贯彻程度为个别考察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专业主管机关优先管辖为主与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有效介入"的共同管辖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高校为例对档案"双套制"模式管理方略进行研究,对高等学校的档案"双套制"模式管理进行合理的需求分析,找寻对高等学校的档案"双套制"模式管理的实施策略,更期望对这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一些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公民认同档案馆信息服务功能应然向度的叙述和公民认同档案馆信息服务功能实然困境的描述与分析,提出了提高公民对档案馆信息服务功能认同的建议,一是构建科学的"档案民生论"理论体系,二是改革档案馆信息服务的实践:从认知、知觉、情感和行为四个维度进行操作,用公民的高认同促使档案馆信息服务功能的彰显,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12年8月20~24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了以"变化的环境"为中心主题的第17届国际档案大会。作者通过参会经历,感受到大会活动丰富,具有特色。作者从大会获得的启示是全球档案同行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一致认为应形成求新应变的专业思维,只有借助基于信任的可持续发展,档案专业才能走向自我和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3.
校史档案真实系统地记录学校的发展史,通过校史档案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合理开发利用,能够增强学校师生对高校的身份认同,能够增加社会大众对高校发展历程的深入了解.在"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等教育背景下,从高校校史档案资源的具体育人功能出发,进一步探究实现高校校史与育人相结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任越 《北京档案》2014,(3):13-17
对于一门学科来说,教育活动不仅能够为其培养档案事业的接班人和档案学术研究的继任者,更能够为学科知识的普及与学科地位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动力支持。面对当代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与复杂的社会主体心理结构,引入"专业情感教育"不仅能够平抚学生对档案学专业的陌生感与漠视感,还能培养学生对档案学学科的认同感,乃至对档案职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提高档案教育的质量与社会反响。本文正是以档案专业情感教育为主题,着重阐释了专业情感教育与档案高等教育的关系,并提出在档案高等教育过程中开展专业情感教育的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15.
"十五"期间,在北京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档案局的监督、指导下,北京市档案部门深入贯彻"科教兴档"战略,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以创新务实的态度,建立和完善档案教育培训机制,积极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档案专业教育培训体系,围绕档案管理现代化,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大力发展以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档案人员在职培训,不断提高全市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为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档案学生对于档案学专业有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它包括不排斥、接受、认同、兴趣和奉献五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通过对档案学生专业认知过程的完整呈现,提出每一个阶段的进阶策略,为提高档案学生专业认同、增加档案学科储备人才以及推进档案事业发展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刘娜 《湖北档案》2013,(11):18-19
档案意识是影响和作用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是社会的档案意识还是档案的社会意识,均是对档案与社会关系的全面性、整体性分析。2012年第17届档案大会以变化的社会环境为主题,对档案身份认同进行探讨和定义。笔者拟从社会档案意识角度谈谈对档案身份认同的看法。1.档案身份认同的内涵身份认同源于拉丁文idem(相同、同一之意),后来发展为英语identity(身份、认同等)。  相似文献   

18.
"双套制"管理在我国之所以被得到广泛的认同并被实践部门广泛地运用,离不开档案行业整体效益意识不高,思想保守等因素的影响。但从历史视域的角度来看,"双套制"管理并非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促进档案行业工作人员接受电子文件,做到提高电子文件的安全性,通过立法确立电子文件的法律地位,才是符合历史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考古视域下来考量档案,其目的是将"档案"置于其本身的语境中,"回到档案本身"。计算机技术的冲击将"档案"逼入了前所未有的两难境地,"双套制"是其中显而易见的一个例子。在这样一个时代拐点来将档案放回其本体位置来考察,作者的意图是对档案进行重新审视,力求将其从繁复的附着物种抽离出来。作者运用福柯的知识考古方法,以福柯对档案的定义为起点,形成以知识考古的方式接近档案的策略,并建立起档案的"派生树",区分出"作为研究对象的档案"和"具有现实功能的档案"两种档案种类,最终回到"双套制"问题上,以说明两者应处于的"体"和"用"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日本设置"外交档案管理员"新闻案例引入,梳理日本注重档案研究能力的表现,重点分析日本开展外交档案内容研究的原因--服务国家利益、发挥档案价值、提高档案职业认同和契合档案专业目标。最终提出相应启示--重视学科融合与研究成果、建立研究职能与培训制度、推动将研究能力纳入法规标准与职业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