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李梅菊、李玲、刘向荣和巩立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三维摄像和录像解析等,结合运动技术诊断原理从运动学角度对其滑步阶段左侧和右侧下肢技术特征、左右下肢配合状况及动量传递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右离时,李梅菊和刘向荣的蹬摆配合时机不理想,臀部后移幅度不够;(2)这4名队员在右离时左腿间动作链不同程度遭到破坏,不符合人体运动链的原理;(3)除李梅菊之外的其他运动员,右离时右腿间的动量传递效果较好,符合人体运动链的原理;(4)巩立娇右着时右髋速度明显偏小;(5)在滑步阶段结束时4名运动员的重心过高,尤其是李玲。  相似文献   

2.
通过运动学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名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滑步技术进行研究,发现巩立姣在滑步阶段右腿的蹬伸方式不合理,蹬摆配合不好,右腿收拉不积极,滑步距离小、用时多.李玲右腿蹬伸充分,滑步距离较长.李梅菊滑步阶段身体重心上下起伏的程度小,滑步技术好.  相似文献   

3.
赵洋 《体育世界》2010,(2):54-55
文章以女子铅球运动员马乔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其推铅球技术进行运动学特征分析。结论:在滑步阶段,马乔左腿摆动最高速度出现的时机过早,蹬摆技术动作之间连接的不理想,右腿离地时小腿与地面夹角过大;在过渡步阶段,重心速度起伏过大、单支撑时间过长;在最后用力阶段,马乔的超越器械姿势比较充分,但躯干用力动作操之过急、髋部动作的前不够,表现在用力点不是很突出,加速效果不是很显著、出手时的速度不够快、出手角度偏低。  相似文献   

4.
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前言为提高我国男子推铅球的技术水平,对我国优秀男子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男子铅球运动员与世界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相比,无论身体条件还是速度力量等方面都存有差距,自身的技术问题是影响我国男子铅球运动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分析  相似文献   

5.
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三维运动学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黑龙江省3名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推铅球滑步阶段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滑步阶段运动员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偏小,垂直速度偏大,右脚蹬地角偏大,滑步时间长。  相似文献   

6.
白光斌  严鸣  尹霞 《体育科学》2002,22(6):120-123
本文以参加2000年田径大奖赛总决赛的8名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力学方法来研究影响运动成绩主要技术因素间的关系,以速度节奏这一实质问题为主要着眼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在起滑时蹬地角偏大,左腿摆动垂直分速过大,过滤步阶段单支撑时间过长,铅球速度和身体重心速度均呈现下降趋势,最后用力阶段主要加速点(用力点)不突出等。  相似文献   

7.
选定进入2011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苏州站)女子铅球决赛前8名的运动员滑步阶段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对象在过渡阶段左脚积极压插着地不够,过渡阶段时间较长,左脚落地瞬间躯干前倾角和左肩后倾角偏大,左臂打开较早,影响了身体扭紧程度,过渡阶段超越器械效果不理想。过渡阶段8名运动员左脚着地瞬间的左膝角偏小,左脚着地瞬间左侧支撑制动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8.
选定进入2010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苏州站)女子铅球决赛前8名的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最后用力阶段运动员有右肘关节提前用力的不合理现象,右下肢蹬伸不够充分;铅球出手瞬间,左髋伸展不充分,左踝角和左膝角的蹬伸幅度不够充分;最后用力距离短,铅球出手高度、速度与优秀运动员相比,有较大差距。通过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学参数进行比较与分析,找出差异,促进我国女子铅球运动不断提高,早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9.
女子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速度节奏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相关运动环节及铅球的速度节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滑步阶段的团身移殿-两腿摆蹬结束瞬间,移臀、两腿摆蹬动作配合的动作方向、距离及时间是决定各运动环节速度的主要因素。在右脚距离地面-右脚着地瞬间,右腿主动收拉右小腿是保持身体运动惯性,维持身体重心继续移动的重要环节。移臀与积极蹬右踝动作是滑步阶段整体速度行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技术动作录像拍摄与分析法、数理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最后用力技术分别从身体各关节与出手速度、最后用力的两个阶段技术参数,人与铅球系统重心的位移等方面,结合铅球专项理论、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理论进行运动学分析,旨在探讨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其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11.
对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衔接技术球速理想值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2名中外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的26次较为理想的试掷为依据,对铅球衔接技术的平均球迷进行分析。建立了不同技术状态下过渡阶段铅球平均球迷理想值大小的球迷模式,并以此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过渡阶段铅球球速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发展我国高水平女子铅球运动员专项速度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对铅球项目的特点进行了再认识。铅球项目是速度力量型项目,它应以力量为基础,速度为核心。文中结合训练实践经验,探讨了发展高水平女子铅球运动员专项速度能力的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13.
运用近景动态立体摄像和三维录像测量分析系统对我国10 名优秀铅球运动员的技术进行三维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完整推铅球各阶段中,正确的身体左侧技术,可使运动员利用身体重心减小蹬地角、腾起角和低、平、快的滑步,可以建立起稳固的、强有力的左侧支撑,提高蹬伸用力效果,利于向前转动髋部,动员更多肌群参加最后用力工作,及加长最后推球工作距离,提高出手初速和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4.
选定进入2013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苏州站)女子铅球决赛运动员巩立姣最后用力阶段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右侧技术中,右踝关节蹬伸比较积极,右膝角幅度大整个右侧各关节伸展比较充分;左侧技术中,左膝角偏小,蹬伸幅度、左膝关节缓冲幅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一致;最后用力阶段各环节特征技术中,左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速度、右髋速度、右肩速度都低于3位优秀运动员,而铅球出手瞬间右肩速度、右肘速度较强,另外最后用力出手瞬间,出手高度和出手速度都低于我国3位世界级优秀运动员相应指标。  相似文献   

15.
张榴红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的速度节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女子铅球运动员张榴红为研究对象 ,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张榴红推铅球技术的速度节奏进行分析研究。结论 :在滑步阶段 ,张榴红左腿摆动最高速度基本上出现在右腿积极蹬伸的阶段 ,但存在着摆动腿垂直分速较大 ,重心腾起角度大 ,降低了人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 ;在过渡步阶段 ,张榴红由于右腿的迅速退让能力和由退让迅速转为克制的能力较弱 ,单支撑时间过长 ,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均呈下降趋势 ;在最后用力阶段 ,张榴红主要用力点较为突出 ,加速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女子标枪全国锦标赛前6名运动员助跑最后4步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后4步助跑速度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水平,原因可能有:自身的速度能力不足;专项能力欠缺,有意识地控制了助跑速度;运动员在倒数第2步时出现了相对明显的速度下降;应该强调踝、膝关节积极地向前摆动,达到加大肢体动作幅度的技术效果。李玲蔚比赛中所表现出的运动学参数,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女子标枪优秀运动员的技术特征,体现着标枪技术合理的动作结构。  相似文献   

17.
采用2台JVC9800高速摄影机,对我国6名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的投掷技术进行拍摄和解析,并对投掷各阶段肩髋角、躯干倾角、肩链角、髋足角等进行运动学分析与比较。研究发现:运动员在投掷过程中肩髋角随旋转圈数增加而逐渐增大,躯干后倾角逐渐增大,最后用力阶段存在较明显的上体后仰现象;右脚着地瞬间髋足角普遍较小,肩链角的最大值出现在右脚着地之后,最小值出现在右脚着地之前,延长了单、双脚支撑阶段时间,使旋转速度节奏变慢。  相似文献   

18.
肖林鹏 《体育科学》2002,22(4):69-71,102
背向滑步推铅球双脚支撑技术阶段是获得铅球出手初速度的重要环节,以生物力学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双脚支撑阶段相关运动环节及铅球的速度节奏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右膝与左踝速度是影响铅球运行速度的最重要因素,建立了有关运动环节速度节奏与铅球速度之间的数学模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进行铅球速度的评价和预测。建议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应加强双脚支撑阶段,各有关运动环节速度及其运作结构改进方面的训练,并特别重视双脚支撑阶段运动员铅球速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优秀女子铁饼选手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英波  佟海青 《体育科学》2000,20(6):84-85,49
掷铁饼技术的最后用力是整个技术过程的关键环节。采用高速同步摄影与影片三妥析的方法,对我国部分优秀女子铁饼选手的投掷技术进行测试,取得所需技术参数原始数据,运用解析的最后用力技术单腿支撑和双腿支撑阶段时间、人体与器械质心速度变化,以及器械质心高、低点出现时机等多种技术参数,揭示掷铁饼最后用力技术中人体-器械系统的运动学特征,并提出相关结论和建议,为教学、训练和科学提供定量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