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入格”意识和进行“入格”训练上。所谓“入格”,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惟有如此,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才会更加明确,教学方法才会更加科学。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入格”意识目前,国内素质教育挺立潮头,科教兴国成为人们的共识;国际经济日趋融合,知识经济社会悄然降临。服务于社会经济、服务于人类精神的教育已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阶段,终身教育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学校教育、在职教育、自修学习便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了。学校教育作为后两者的基础,成为终身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可以说,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培养学生角色意识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培养学生角色意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对传统语文教学从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育的性质、语文教育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反思之后,所确立的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这一核心思想.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在教学思想上真正推行教学民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践教学民主思想,我的体会是要从树立以下“三观”  相似文献   

4.
5.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爱问。一、构建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  相似文献   

6.
7.
语文教学收效甚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并没有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学一再强调学生主体观,但那只是我们的一种意愿.或者叫作一厢情愿,因为我们的学生本身没有主体意识.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有许多方面不适应学生的主体需要。  相似文献   

8.
9.
吴学群 《学语文》2004,(5):53-53
中学语文新教材把内容编排为两大部分: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其中写作与口语交际又分离开来,各自独立成单元。我认为,写作与口语交际虽然有区别,但更应看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这是对写作性质的规定,也决定了  相似文献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创造性的特征。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惟书、惟师、惟考,师云亦云,书云亦云,而明显地表现为好疑、好问,喜欢争辩,又往往不满足于老师的讲述和现成的结论。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客观依据。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个性特长,注重开发学生智力,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开辟多种训练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从根本上增强学生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主动性,这也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课改实践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在于对其能力的培养。著名教育家埃德家·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和未来人的一种重要素质特征。根据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从“学会”到“会学” 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保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课本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耍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进而培养学习能力。 第一,注重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好课本…  相似文献   

13.
14.
什么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一种觉察问题、发现问题的敏感度和观察力,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从训练思维的角度来说.提出问题的本身比解决问题更富有意义。语文教学中.能否提出问题.反映了学生在学习时是否愿意动脑.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反映了学生在学习上是否愿意动脑.善于提出问题.是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的重要...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在于使学生“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它的终极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语文,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和精神境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教师要变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发现”为培养学生的“发现”的能力。下面就谈谈自己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做法。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过程是:有问——敢问——善问的过程。要让学生“有问”,就要给足时间,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还要合理安排质疑时间(课前、课中、课后)。学生的“有问”,开始只在文章的字、词表面上,所提的问题,要么是鸡毛蒜皮的,要么脱离文章不着边际,甚至是“傻问题”。教师要特别鼓励学生“敢  相似文献   

16.
李永伟 《学科教育》2001,(7):6-8,11
新大纲的颁布实行和新教材的推广使用,要求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树立新的观念。学生文化意识的增强,有利于语文真正实现传承、发展、创新民族文化的功能,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在注重培养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应积极探求新的方法和途径,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7.
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教师要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认真阅 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的想 象和联想,对课文进行再创造。作者在文 学创作的过程中,往往采用一种"留白" 的创作手法,即作品的文本只提供了一 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中留有许多"空 白",这样的"空白"处,正是激发学生想 象力的空间。如在《"诺曼底"号遇难记》 中,写哈尔威船长最后"屹立在舰桥上, 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 如铁铸,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人们透 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 像徐徐沉进大海。"教师肩发学生想象: 此时哈尔威船长会想些什么?获救的乘 客会说些什么?奥克勒福大副、克莱芒都 会说些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文补充其内 容。结果很多同学都能结合人物的思想 性格设计出精彩的对话,大大激发了学 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8.
19.
20.
王红 《湖南教育》2003,(8):50-51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建设”。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呢?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这是为了使学生的心目中有个学习的具体目标,有个衡量自己的正确尺度,并以此要求自己,长期坚持,形成良好的习惯。根据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我向学生分别提出了听、说、读、写、记笔记、写作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