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序幕,对整个战争影响颇大.本文拟对丰岛海战作一初步探讨,并就教于史学界.有准备的突然袭击  相似文献   

2.
甲午黄海海战,又称大东沟海战,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海军的一次主力决战.在此次海战中,北洋舰队广大爱国将士发扬了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在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海战的序幕甲午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是日本侵略者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上挑起的.先是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在朝鲜牙山口外的丰岛附近不宣而战,对中国海军进行卑鄙的海盗式的袭击,引起了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前中日留学教育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甲午战前的留学史是一段重要的教育历史,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中日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也影响了两国后来社会变革的程度,乃至甲午战争的胜败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在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开始时负伤,但史料对丁汝昌负伤的原因却有不同的记载。其一说,丁汝昌为日本联合舰队的炮火所伤。此主要见于丁汝昌向李鸿章递交的海战报告:“十八日与倭接仗,昌上望台(舰桥)督战,为倭船排炮将定远望台打坏,昌左脚夹于铁木之中,身不能动,随被炮火将衣烧,虽经水手将衣撕去,而右边头面以及颈项皆被烧伤。”此外,尚有旁证。丁  相似文献   

5.
文章系统地讨论了方伯谦在第一次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提出的中国应采取攻势防御战略的建议和中日两国实际指导战争的方略,在上述战略讨论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战前的紧张局势,中日两国的备战措施和丰岛海战的过程,深入探讨了中国海军此次海战中失利的原因和方伯谦的个人表现、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6.
章系统地讨论了方伯谦在第一次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提出的中国应采取攻势防御战略的建议和中日两国实际指导战争的方略,在上述战略讨论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战前的紧张局势,中日两国的备战措施和丰岛海战的过程,深入探讨了中国海军此次海战中失利的原因和方伯谦的个人表现、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7.
丁汝昌之死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中日海战中,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死于何时?是死于舰队投降之前,还是之后?他的死与北洋舰队的投降关系如何?自范文澜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上册)中提出丁汝昌“威海被围,宁死不降,在当时将帅中还算是难能可贵的人物”之后①,许多近代史论著都持此说,没有提出疑义者。  相似文献   

8.
日本侵华的谍报活动是其推行“大陆政策”的产物。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军委派在“日清贸易研究所”培训过的山崎等6人潜入军事要地金州,对清军布防和战略设施实行侦察,为日军取胜金州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日黄海海战百年来一直处于雾裹云封之中。日本史学著作说“追击逃敌的第一游击队是在击沉经远号之后继续追击‘残敌’时收到‘与主队会合’命令的”。于是问题便产生了 :这个“残敌”是谁 ?终战时 ,第一游击队在什么地方 ?戚其章先生提出大鹿岛作战说 ,力图说明海战后期第一游击队在大鹿岛海域作战 ,对“残敌”是谁则避而不谈。第一游击队司令官坪井航三更改了攻击和击沉经远号的时间 ,力图使人相信第一游击队是在击沉经远号后正要北上大鹿岛追击靖远号、来远号时收到“与主队会合”命令的。本文揭开这些人为遮蔽后证明 :第一游击队击沉经远号后直至终战 ,合队环攻、追击的是济远号  相似文献   

10.
一部中国近代史,是饱含血泪与屈辱的历史,今天的中国人无不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强盗行径而切齿痛恨,为中国未能走上资本主义富国强兵的道路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扼腕叹息。然而,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富国强兵?许多人的回答是:19世纪后半期的国际环境已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富国强兵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究竟死于何时?是死于舰队降日前,还是之后?他的死与北洋舰队降日的关系如何?前此,《丁汝昌之死考析》考证出,丁汝昌是在向日方发出求降书,收到日方同意求降的复信后吞烟自尽的。戚其章著文对此提出质疑。本文是对戚文的回答。文章第一部分是对戚文“质疑”的分析;第二部分是对戚文所据史料的分析;第三部分是引用中、日双方关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时人记述,再次论定,丁汝昌率北洋舰队降日确凿无疑。  相似文献   

12.
清末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是甲午战争中的关键人物。百年来史学界对丁汝昌的评价褒贬不一,至今为止,亦无定论。其实在当时的背景之下,各种复杂因素夹杂其中,作为外行提督的丁汝昌对于当时战务的处理已经尽力了。可以这样说,他的功是大于过的。  相似文献   

13.
14.
甲午战争是中日近代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对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国际关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就中日历史教科书关于这场战争的叙述进行比较研究,期望能对教科书编者以及中学历史教育者以启示。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以“华夷秩序”的封闭性与斥异性为主导的外交思想造就其在对朝鲜问题处理上固守传统思维,运用僵化、保守的“以夷制夷”外交政策。而日本在德川幕府中后期“日本至上”的外张性指导下的外交思想在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洗礼之后,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展开了血腥的对外扩张战略。  相似文献   

16.
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与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场战争中,美国驻华公使田贝推动美国政府由纵容日本侵略转向了积极斡旋并促成了中日议和的开启。广岛议和期间,他甚至为清政府建言献策,尝试挽救遭日本破坏的和谈。广岛议和失败后,他又推动了马关议和,更帮助日本敦促清政府批准了《马关条约》,使中日两国实现了议和。表面上,他响应了清政府的请求,但实际上完全是为了维护和扩大美国的在华侵略权益。  相似文献   

17.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之前,日本侵略者采取不宣而战的手段,向中国海陆军发动了两次突然袭击,一次是丰岛海战;一次是成欢之战。成欢之战是日军根据大本营的侵略部署而进行的一次有准备有计划地战争挑衅。 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营召开御前会议作出开战决定。19日,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鲜公使大岛圭介,不惜采取任何手段,立即挑起中日冲突。同日,大本营  相似文献   

18.
自清末以来,国内有不少史学著作在记述黄海海战时,都认为日舰西京丸被击沉。黄海海战中日舰西京丸是否沉没?笔者想就已见到的史料做一初探,并求教于学术界。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明确认为西京丸在黄海海战中被击沉的主要著作和其中的记载为:  相似文献   

19.
“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甲午战争便是最好的印证。换而言之.甲午之败固然有着诸多原因。但站在思想文化的高度审视,其核心因素当是缺乏能够有效统领凝聚人心的思想价值观念,从而在一盘散沙的状态中被日本轻易击溃。  相似文献   

20.
后发展国家干预经济近代化的方式首先都是直接从干预经济开始的。自 1 9世纪 60年代起 ,清政府选择了“官为控制”近代工业的政策目标模式。甲午战争后 ,改“官督商办”为“纵商为之” ,颁布了大量新的工商政策法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 ,以致于大大影响了经济改革的深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