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城市化进程而形成的一个群体,他们的交往状况影响了其身心健康程度和受教育质量。研究以交往体验为切入点,采取现象学的方法,收集并分析儿童交往体验的生活逸事,揭示其意义结构与特征。交往体验可以作为进入农村留守儿童"内隐世界"的窗口,是提升他者认知的核心和培养家庭共情力的载体。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大批流动儿童随之产生,适应校园生活成为了这些异地求学儿童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从现象学视角看,流动儿童的校园适应问题本质上是其矛盾心理的自我博弈以及对于校园归属感的渴望。教育者应从流动儿童自身表现出发,在理解和共情的基础上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促进他们融入新集体。通过分析案例中个体从“主动适应”到“被孤立”的校园经历,聚集其内心体验,探讨流动儿童校园适应的内涵并提出教育构想,以期为我国流动儿童教育提供借鉴,促进流动儿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日常交往中,一些儿童会产生紧张、不安的感受,并因此而选择回避交往,这样的儿童可能正处于一种焦虑的情感体验中.倘若这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得不到及时的纾解,会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基于此,通过现象学视角深入交往回避行为背后,如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缺失、对外界信任的丧失、追求自我实现的挣扎,并在理解儿童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塑造儿童责任意识,给予儿童基本信任,满足儿童交往期望,以期儿童能够走出心理困境,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4.
体验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实在,它是现象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体验则赋予了它教育意义上的规范性。教育世界中传统认识方式往往强调抽象的逻辑理性,但它并不是对事物本身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它还是一种单向度的静态认识,遗漏了教育的意义,也失去了教育特有的规范性。教育现象学为此所作出的改变是直接以教育体验为研究对象。研究者首先应悬置各种感性表象和逻辑理性,直面个体的教育体验;在对现场体验的重构中,挖掘出丰富的教育意义;所提炼的研究主题要贯穿教育的规范性,促进学生良好教育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社会情感能力视角为基础,借助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参与式观察的方法,探究了社会情感能力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中的具体作用,总结小组工作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的服务经验。研究发现,以社会情感能力视角为指导的小组服务促进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往,提高了留守儿童对自我和他人情绪的识别和管理,引导留守儿童学会换位思考,提升了留守儿童合作沟通、解决冲突等技能。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滞后,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这成为导致村农留守儿童现象的主要原因,而且随着劳动力流动频率的逐渐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表现就更加突出,由于这些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监护,严重缺乏家庭教育的正面影响,使他们在情感态度、心理健康水平、思想道德品质上存在一定的缺失,为此我们提出了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生命教育的要求,本文我们就对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措施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7.
8.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当前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措施,旨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期望这一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赢得儿童就赢得未来。目前,留守儿童在思想品行、心理健康、智力水平、身体发育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低干其他学生,形成影响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的一个因素。本文从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探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留守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问题入手,深入留守儿童的内心精神世界,研究与探询留守儿童独处时的生活体验与感受,是实施有效教育与管理的前提与基础.通过对案例的现象学分析与对教师生活体验的反思,探索一种留守儿童教育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即基于同情性的行为意义之理解,确定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存在性问题,并由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现象学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种哲学精神,更是一种有指导意义的全新理论。在现象学视域中,意义先于概念,存在大于本质。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宣言将教育引向体验之源,引向意义发生之处。同时,本文也展现了现象学的实践品性与教育实践性的契合。教育改革关键在于观念的变革,现象学对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超越教育知识的积累,实现教育智慧的生成。教育学应摆脱传统教育的偏差,以便确立新的研究方向,用体验和智慧来探索教育之真。只有回到教育本身才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此理论是教育诗意地栖居和诗意地言说的结晶,是教育智慧的自然流溢。  相似文献   

12.
研究方法单一是当前教育技术研究领域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现象学教育研究作为质的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以“体验——表达——理解”作为其方法论基础,力图在概念抽象的把握方式之外,寻找一种对教育现象本质直观的把握方式,为当前教育技术研究开启了一种“面向教育实践本身”研究态度。  相似文献   

13.
理解教育现象学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教育现象学是受现象学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现象学研究反对教育研究中的简化、经济原则,强调研究要关注教育生活中教师、学生丰富的体验世界,在教育的具体情境中整体地把握教育经验的意义,从而开创了一种新的教育研究取向,为多元化的教育研究增添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21,(41):3-4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因而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缺乏一定的关爱和教育,和同龄人相比,在思想上以及心理上都出现很大缺失。这类社会群体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思想教育,对儿童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所以留守儿童问题应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出现了大批外出务工者,在给农民创造增收致富机会的同时,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怎样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每一个从教者深刻思考的问题,也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切实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帮助其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文章探讨了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包括让家庭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慰藉的理想港湾;让学校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和游戏的天地;社会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政策保障和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批农民工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正日益成为庞大的群体,如不能及时解决这一群体存在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偏远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的数量与日俱增,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生活与教育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简要分析当前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以及接受教育的基本情况,然后深入研究如何有效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与教育。  相似文献   

19.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学习成绩不佳、性格缺陷、道德行为规范不良等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关注和共同解决,以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如何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本文分析了当地留守儿童的现状,并就如何进行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