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传媒》1995,(Z1)
《税收与社会》的编辑们文/延川昨晚上失眠,翻来复去睡不着。睡不着就胡思乱想,冷了地就看见一张黑胖脸笑嘻嘻地冲我说:“真有你的,还在睡!什么时候了,明天第×期稿子下厂,你的稿还没交呢!”我心里一格楞,醒了。人还在床上躺着,可那张黑胖脸仍在冲我笑,那焦急...  相似文献   

2.
立析 《兰台内外》2005,(3):64-64
一群算是有头有脸的成功人士,在城市中算得上最大最高档酒店最豪华的包房中,进入自吹自擂阶段。环宇公司的副总李成野高举酒杯说:“昨晚,宋市长请客,我喝了八大杯茅台,没咋地,把好几个小子喝桌底下去了。”  相似文献   

3.
记忆的诀窍     
《云南档案》2010,(12):58-58
甲:“我昨天买了一本《记忆的诀窍》,真太好了,我昨晚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乙:“能否借给我读一读?”甲:“当然可以,咦,我把它搁在哪儿了?”  相似文献   

4.
昨晚,表哥来家做客。彼时,我正坐在电脑前敲打一篇有关“漫画分级”的文章。刚看过文章的开头,只见表哥眼睛一亮,不由分说把我拉到客厅,说要讲故事给我听。我把疑惑的双眼瞪得滚圆。表哥的故事开始了:  相似文献   

5.
邵薇 《军事记者》2010,(10):51-52
从1995年填写高考志愿开始,我与新闻结缘。学了7年新闻专业,又做了8年记者和编辑,我清晰地看见自己的脉络:在校园里,理想是“普利策”式的——做国家这艘航船的船头嘹望者;在工作中,现实是“西西弗斯”式的——在不断地推石上山中寻找意义。这不是理想的坠落.  相似文献   

6.
仁义 《传媒》2003,(10):46
《北京娱乐信报》的“戏剧电影周刊”,今年8月9日第7期,用重大分量和众多版面,反复炒作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男女主角李亚鹏和周迅的“靖蓉恋”,称得上报纸炒作明星婚恋之典型一例。 该报一版头条通栏大标题为:《针对“靖蓉恋”传闻李亚鹏亲口向本报记者证实——李亚鹏:我和周迅从未分手》。封面照片是由该报记者拍摄的李亚鹏和周迅的合影,占据了头版的大半个版面。同时,该照片右下角还标出一段话:“昨晚9点,记者拨通了李亚鹏的电话,他刚下飞机正在去宾馆的大巴上。当记者问到他和周迅近期的状况时,他很轻快地说‘我们还合着呢!’”  相似文献   

7.
《陕西档案》2009,(6):1-1
太平盛世千般好,祖国昌盛万事兴。 今年本刊从第二期以来,伴随着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喜庆活动,特别开辟《六十华典》栏目,连续编发了“大进军——曙光升起”;“大建设——激情岁月”;“大改革——春潮澎湃”;“大开发——和谐发展”;以及本期的“大跨越——陕西腾飞”五个专题。记述了陕西这片黄土地的三秦儿女,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  相似文献   

8.
20日上午,张云泉给中央采访团的记者讲述了自己22年从事信访工作的甘苦。到11点,由记者自由提问。坐在后排的上海《文汇报》记者周玉明第一个举手,但主持人没看见,她按捺不住,蹭地站起身来,大声说,我不是提问,只是有一肚子话要对张云泉说,我要说:“你让我的内心有种强烈的震憾,甚至让我昨晚遭遇多年少有的失眠!”  相似文献   

9.
送报记     
“嘀嘀……嘀嘀……”急促的闹铃声把我从梦中唤醒,真想再睡一会儿。但想到要确保十六大河南代表团成员及时看到当天的《河南日报》,便睡意全无。来到办公室,看到司机姜师傅已在等候,心中油然升起一丝敬意。“昨晚睡得咋样?”我问。“唉,别提了,心里老想着送报这事重要,不敢耽误,一晚上醒了好几次。”“你咋不定闹铃呢?”“定了,我想定5点钟起床,谁知道闹铃4点钟就响了,定错了。这一折腾,想睡再也睡不着了,干脆起床。”一路说笑,不多时来到报社印刷厂楼下。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前一天办公室几位同志共同商量制订了三套送报…  相似文献   

10.
1 昨晚,又看《蜡笔小新》,小新一犯错误他妈妈就生气,他总是对他妈妈说;“别生气了,美人。” 小新好色(他只是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遇到美女总是问:“你喜不喜欢吃青椒?”或“你喜欢什么样的冰淇淋?”但就这几招已经逗得许多少男少女甚至像我这样不大年轻的人民的喜爱。 今年年初还有一套漫画很勾人阅读,那就是《我是豆豆》.小学生豆豆6岁.比蜡笔小新大一点儿,也是一个小活宝,他不喜欢上课和做作业,但招人喜欢,老师让他写日记.星期一他写上:“今天爸爸妈妈吵架了”,星期二他写:“今天爸爸妈妈没吵架”.星期三是:…  相似文献   

11.
归不归     
从来日本的年数,或从对日语的掌握程度来看,我算得是“老日本”。我曾经坚定地以为日本将是我终老的地方,直至最近。 最近我回了一次国,与我家乡的亲人家常而愉悦地相处。—个念头从朦胧至清晰,不依不饶缠着我——如果我回国生活,是否会更快乐一些?  相似文献   

12.
少时难忘     
凡没落的封建大家庭有一个通病——老家儿死后,子孙都要变着法儿地闹着分财产。我家虽已是山穷水尽了,但也不能免此一难。发难的是我的六叔祖,他的为人实在不敢恭维,我曾祖活着的时候常骂他“没来由”。他找上门来,兴师问罪,对我祖父说:“父亲死后,母亲(续弦的)把家中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钱都归了你们大房,这不行。”  相似文献   

13.
一次,我在报社附近的公共汽车站候车,报社老前辈蒋少武老师从面前经过,我正要上前问候,他看见我便问:“你带照相机了吗?看那!”顺着他手指的地方,只见一个推车收破烂的男子正从一单位抱来一摞镶着玻璃镜柜的奖状往车上放……蒋老师说,这个画面很耐人寻味。我能品出他所指的“味道”。但我很遗憾地摇了摇头——没带照相机。  相似文献   

14.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并不是专业新闻工作,充其量不过一名通讯员而已。但我却真切体味到当“兼职记”的感觉——真爽!这份特殊的“第二职业”,在我将近20年的工作履历里,无数次地带来许许多多的欣喜与畅快,给我业余生活的调色板,涂抹上五彩斑斓的美丽画卷,留下了艰辛跋涉的奋斗足迹。  相似文献   

15.
1984年8月10日上午,我作为新华社记者踏上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的专列,采访他当时颇具“神秘色彩”的中苏边境之行。车轮滚滚,从哈尔滨出发,朝着西北方向驶去。奇巧的是,傍晚时分,列车途经我下乡所在的黑龙江军垦农场的那个小站——拉哈站时,竟然会缓缓地停了下来!我不知道专列为什么要在这个偏僻的小站停留——这,难道是冥冥之中给予我的“特殊关照”吗?可以肯定,在这趟专列上,和这个小站有着刻骨铭心记忆的,  相似文献   

16.
4月7日凌晨4时许,我卧室内的电话铃突然响了。那边传来了沙哑了的女声,是西安师母打来的电话。 “惠文,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你何老师于昨天晚上去世了!”师母刘蓉大夫已是泣不成声。 我当然是难以置信!这电话里传来的声音,真是晴天霹雷。炸开在我的耳际!何微先生——我的研究生导师昨晚辞世了。我一时语塞,只说了一句很简单的话语:  相似文献   

17.
徐城北  大荒 《出版参考》2007,(10):39-40
1958年夏的北大荒.到了收割麦豆的季节。一个高而瘦的老头手持镰刀割麦.连队指导员掏出怀表测试其速——老头每分钟只割十刀.而其他右派分子每分钟平均可割八十刀!指导员仔细观察。发现老头每次把握的麦秆甚微.于是手把手教他“握大把”和“砍滚刀”的要领.老共还算机敏.经过数次演习.“握大把”勉强可以对付.遗憾的是镰刀每砍下去.只能断麦二三茎矣!指导员叹息地说:“我找个小娃儿来.一根儿一根儿地拔.也要比你快哟!”老头直起腰来,“嚓”地一声点着蹩脚香烟:“干农活有两怕,一怕劲头小,二怕个子高,都让我占全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感受大剧院     
“解读”一个“未知档案库” 本以为采访陆晓莉会费些周折,没想到,这位上海大剧院办公室主任一听说我是来“感受”大剧院的,却爽快地接受了我的采访。坦率些说,我在采访陆晓莉之前,对于上海大剧院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仅仅知道:大剧院内共设有3个剧场,一个是拥有1800个座位的主剧场,用于上演芭蕾、歌剧和交响乐;一个是拥有600个座位的中剧场,用于室内乐演出;还有一个是拥有200个座位的小剧场,可以用来表演话剧和歌舞剧。此外,大剧院于我,便是一个未被“认知”的世界了。 陆晓莉告诉我,其实从大剧院的“档案库”中,人们  相似文献   

19.
叙述是通讯写作中使用较多的手法。作者在他的人物通讯中叙述时,会使用“我”、“你”、“他”不同人称。许多作者惯于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写作;使用第二人称——“你”、“您”要少一些。每种人称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运用第一人称的好处:从“我”写起,容易下笔,比较适宜抒情和议论,容易同读者进  相似文献   

20.
回到家中,已经晚上十点多了,老婆一如既往地在客厅坐着,等待我回来。 我进了门,简单地告诉她我的决定:“老婆,我把工作辞掉了!”她张着嘴,露出不敢相信的表情,从鼻子里发出了“哈啊——”的长声。 “为什么?”她试着了解情况。 我忽然开始觉得烦躁起来:“你听不懂国语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