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卉青 《甘肃教育》2014,(18):122-122
正行程问题应用题是中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很重要的一类,学生难以理解,不容易掌握。行程问题的题型千变万化,导致许多学生感到束手无策,难以适从。其实认真分析,就会发现行程问题应用题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追击问题和相遇问题,而且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基本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保持不变。下面,笔者就对这两种类型的应用题进行详细阐述。一、追及问题追及问题的特点是同向而行,在直线运动中两者路程之差  相似文献   

2.
小学数学第八册行程应用题的教学,主要是在学生已学过的有关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的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行程问题中有关“相向相遇”的问题。相向相遇求路程、相向相遇求时间以及相向相遇求一速度等三种情况。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路程,速度和时间的相依关系,提高学生解答行程应用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同时,也为以后在分数,比例等单元学习解答此类问题打下基础。但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对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缺乏了解,且空间观念薄弱,故学习这类问题时,普遍感到困难,或乱套公式,不求甚解;或张冠李戴,数量关系模糊。根据这些情况,我在  相似文献   

3.
解答行程问题,一般都要有路程、速度、时间三种量中的任意两个量.但是,在一类竞赛题中,往往只有时间这一个量,根本不明示两个运动体的相向相遇,或者同向追击是在多少路程中发生的,因此,给解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4.
追击和相遇是运动中的常见问题.追击和相遇按照问题的性质和给出的信息条件可分为直线运动中的追击和相遇问题、平面内的追击和相遇问题、圆周运动的相遇和最远问题、天体(卫星)运动中的相离最近和最远问题、平抛运动的相遇问题、图象给出信息的追击和相遇问题等.  相似文献   

5.
行程问题是初中常见的应用题,它用到满关系式是:速度×时间=距离:距离÷时间=速度;距离÷速度=时间.在行程问题中,除特别指出外,均为匀速运动.当然,与行程问题有关的问题很多,类型多是行程问题的一大难点。主要有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流水行船问题、上下坡问题、火车过桥问题、环形行程、复杂行程等各种行程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行程问题是初中常见的应用题.它用到的主要关系式是:速度×时间=距离;距离÷时间=速度;距离÷速度=时间.在行程问题中,除特别指出外.均为匀速运动.当然,与行程问题有关的问题很多.类型多是行程问题的一大难点,主要有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流水行船问题、上下坡问题、火车过桥问题、环形行程、复杂行程等各种行程问题.  相似文献   

7.
流水问题是一类特殊的行程问题,有如下关系式:顺流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解题时注意应用“设而不求辅助量法”,五花八门的流水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8.
相遇问题是匀速运动中的一种,也叫做行程问题,题里反映的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运动带有方向性,从而使数量关系变复杂了,产生了不同的计算问题,根据数量有已知和未知的不同,又分为求路程、求相遇时间和求速度3种情况。“求路程”这节内容是求相遇时间、求速度的基础,也是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的基础。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章节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确定为:1.理解求路程的行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2.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3.能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求相遇时间的行程应用题。…  相似文献   

9.
程宏杰 《辅导员》2011,(24):74-74,77
相遇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典型问题.学生在四年级接触了简单行程问题的基础上(单一物体时间、路程、速度三者关系的研究),在五年级的下半学期进行相遇问题的集中学习。为了使教学更加有效教学设计中的新授环节,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0.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一单元包括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两个小节。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都是本单元的数学重点。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是本单元应用题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其中的“相遇求路程”问题又是相遇问题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认识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掌握数量关系,学会分析和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并会用不同  相似文献   

11.
使用教材: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代数》第一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行程问题.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点:使学生能分析追击问题中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借助画示意图列出方程;能区分相遇问题和追击问题,从而正确地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能力训练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等量关系画示意图,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表达能力.3.情感渗透点:培养学生从不同方面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教法及学法:教法:采取“创设问题情境——探…  相似文献   

12.
行程问题应题的教学应准确抓住时间、速度、路呈三者之间的联系,而较复杂的行程问题.还必须正确理解如下内容:速度和、相遇时间(同行时间)、路程(距离)以及速度差、路程差,相遇时间的必然联系。在理解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解答较复杀行程类应用题。田“路程=速度×时间”,这个简单的行程问题关系式,可以推出“路程=速度和X相遇时间”,速度和是较容易求得(大多数题中会已知两者的速度),而相遇时间则必须通过已知条件进行求得。例1甲乙两地相距门00千米,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一些行程问题:两人行走相遇或追及,且整个问题往往分为两个过程。这类问题有一个特点,就是两人在行走的过程中速度终始保持不变。因此,这类问题所牵涉到的距离、时间就有如下两种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相遇应用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种,九义小学数学教材里的行程问题只教学“相遇”问题,即“两个运动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若干时间相遇”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相遇应用题及其教学。相遇问题题中反映的仍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由于涉及两个运动对象,解题时除了考虑速度、时间、距离三者关系外,还要考虑:运动方向、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和运动结果。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及其它们之间的变化和发展是教学的关键。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如下三个层次:一、在视例题前的教学,充分做好解相遇应用题的准备…  相似文献   

15.
牟涌金 《辅导员》2014,(21):24-24
我们知道,解答行程问题离不开路程、速度和时间。但仅仅知道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还是不够的,还必须知道行进中的方向。例如:相遇问题——双方行进的方向是相对的;追及问题——双方行进的方向是相同的。可见,要想正确解答行程问题,双方行进的方向是不可忽视的。请看下面的例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近年中考试题为例,谈谈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的几种解题思路,供参考.一、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路程= 速度×时间二、常见的几种形式及数量关系 1.相遇问题相遇前的路程=两人速度和×相遇所用的时间. 2.追及问题追及前路程=两个速度差×追及所用的时间 3.时间比较问题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前往B地,结果甲比乙早t小时到达,则它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17.
行程问题是应用题的一类典型问题,这类问题有三个基本县:路程、速度和时间,它们的基本关系是:路程=速度×时间.应用时,必须弄清以什么速度、在哪段时间内走了多少路程.对于较复杂的题目,需要采取图示法或列表法进行分析,这样较容易找出等量关系.现就行程问题的几种主要类型分别举例说明如下:一、相遇问题1.甲、乙分别由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通时有如下等量关系:(1)甲走的时间=己走的时间;(2)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两地距离.2.甲、乙分别由两地相向而行,已比甲晚出发t小时,相遇时有如下等量关系:(1)田所…  相似文献   

18.
为了考查同学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中考试卷中的应用题是必不可少的.现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几种常见类型分析如下:一、行程问题行程问题的类型很多,有变速问题、相遇问题、遍及问题等.解这类问题必须利用基本关系式:速度X时间一距离.寻找等量关系时,一般可从距离、时间或速度相绔着手考虑.例1某中学师生到离学校28千米的地方春游,开始的一段路是步行,步行的速度是4千米/小时,余下的路程乘汽车,汽车的速度是36千米/小时,全程共用了I小时,求步行和乘汽车各用了多少时间.(1993年吉…  相似文献   

19.
行程中的速度问题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解这类问题时,只要仔细分析物体运动的过程,找出速度、时间、位移三者间的关系,难点即可突破。  相似文献   

20.
题目:A城和B城相距180公里,甲车从A城,乙车从B城同时相向出发。两车相遇后,甲车再过两小时到达B城,乙车再过41/2小时到达A城,求各车的速度。分析:1.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 2.题中的等量关系:甲、乙两车行程之和等于全程;甲、乙两车同时相向出发到相遇的时间相等。解:设甲、乙两车在C点处相遇,如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