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一学生在小学阶段尚未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他们对历史的了解始于文学艺术作品。不少初一学生对"三国"这段历史的了解是始于看电视剧《三国演义》,读少儿版小说《三国演义》及相关的少儿读物,学习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学生对三国人物及三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较为熟悉,对  相似文献   

2.
我视儿子为一所学校,我要做那里最好的学生。这是我给亲爱的儿子一生的承诺。——题记一这些日子,儿子成了"易中天迷"。他一集不落地看完了《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品三国"部分,一遍又一遍地读《易中天品三国》,外带着重新细读了《三国演义》,甚至还  相似文献   

3.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我播放了一首《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学生在荡气回肠的音乐声中强烈感受到了历史的气息,当学生思绪激荡时,我抓住时机提出:"同学们,让我们伴随着歌声去了解三国的历史吧!"这一电教情境的过渡导入,  相似文献   

4.
2014年的年末我向全区开设了一节初中历史公开课: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一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虽然"三国"这一话题学生已有耳闻,入手不难,但其中人物繁多,事件错综,时空转换大,在短短45分钟之内既要展现历史原貌,又要紧扣课标、轻松高效,并非易事。我做了这样的设计,运用"了解——理解——见解"层  相似文献   

5.
教学思路分析[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单元的要求是"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具体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一课,课标要求则是"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相似文献   

6.
杨勤芳 《历史教学问题》2004,(6):104-105,103
新编高中《中国历史》教材中的一个显著的变化便是增加了中国文化史、科技史的相关内容 ,这一变化有利于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感知于王朝兴替、中外交流之外 ,获取更为立体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教材增加的内容包括了对《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这两部明、清巨典的介绍。那么 ,这两部典籍究竟是什么样的书 ,在今天又有何种意义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 ,首先要对中国古代文献中一种重要的类型———“类书”有基本的了解。类书 ,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工具书性质的图书 ,普遍认为其肇始于三国时代魏王象等编纂的《皇览》 ,此后 ,历朝历代越编…  相似文献   

7.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讲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我播放了一首《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学生在荡气回肠的音乐声中强烈感受到了历史的气息,当学生思绪激荡时,我抓住时机提出:"同学们,让我们伴随着歌声去了解三国的历史吧!"  相似文献   

8.
<正>从"三国"人物、"三国"事件、写作特色这三个方面设计《三国演义》的读书交流,并教给学生三点读书建议。一、谈"三国"人物第一环节:"三国"人物抢答赛。设计的题目如下:1七步成诗的主人公是谁?2"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说的是谁?3人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谁?4桃园三结义是在谁家进行的?5《三国演义》"美人计"中的美人指谁?这些简单有趣的题目确实能让学生很快投入到读书汇报的情境中。第二环节:"三国"人物竞风流。首先展示刘备、诸葛亮、关  相似文献   

9.
初中史社这门学科对绝大部分学生而言不是很难学好的课程,但很多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兴趣并不是很浓厚.在教学中,我尝试着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初中史社科也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课堂上,我注意把文化内涵灌注在讲解中,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历史其实就是鲜活的现实.在讲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我把《世说新语》的几个故事迁移过来,我把易中天讲的《品三国》视频选段搬过来,课堂内容一下子变得鲜活可感,增加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我想这就是我的课堂特色,它不再枯燥,它有了文化的内涵,学生从我的课堂增加了人文素养,他会觉得历史原来是这么有趣.  相似文献   

10.
《三国史记》史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史记》共有31篇史论,是《三国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史记》史论不仅效仿了春秋笔法,而且还学习《左传》、《史记》等史书中史论的写法。《三国史记》史论中所体现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是对中国古代史学成就的折射和补充,尤为重要的是,《三国史记》是站在中原王朝附属政权的角度去记载新罗、高句丽和百济历史的,因此,认真研究《三国史记》中的史论,对于厘清新罗、高句丽、百济的历史角色,估价《三国史记》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曹操既是一位在我国三国时期颇有建树的历史人物,又是一位经《三国演义》的塑造而知名度甚高的文学人物。新近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三国》,则更是将这一历史、文学人物进行了重新铸塑。在《三国》这部电视剧中,编导者将这一人物形象“历史化”、将人物性格“细节化”、将与人物相关的故事情节“演绎化”,并通过这三种手段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带有新质的曹操荧屏形象。  相似文献   

12.
明代建阳地区诚德堂熊清波刊刻的《新刻京本补遗通俗演义三国全传》,是今存《三国》刻本中较早的一种。其采用偏像式插图,是《三国》刊本之仅存的一种。《〈三国演义〉版本考》中称其为"刘次泉式偏像图",该本插图并非"刘次泉"所刻,实则可能是更早时期的木刻画。此刻本《三国》插图在内容表现上独树一帜,与明代其它刊本相差甚远。具体表现在:场景上不符合小说的历史特性,对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交代稀少,但对英雄主义和忠义思想表现充分,反映了书坊主(熊清波)的插图思想。  相似文献   

13.
2002年4月制定的《历史教学大纲》。把本单元中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两节内容作为学生阅读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但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却属于考试范围之内。显然。如果对前者没有起码的了解。就不能理解什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根本不可能对有关后者的问题作答。因此。这些未被列入考试范围的历史概念也应引起考生的注意。对于本单元的复习。既要宏观上整理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明确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本质和规律性。明确这一历史时期孕育的统一因素:又要从微观上具体掌握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4.
《三国杀》作为一款蕴含三国历史文化元素的游戏,在很大程度上是三国的真实写照。通过介绍《三国杀》与《三国文化与三国杀》课程,提出课程教学从《三国杀》人物技能、人物语言、插画美学、文学四个方面学习三国历史与文化,最后指出将《三国杀》带入课堂为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学习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三国志通俗演义》取材于三国历史,但它不再像历史典籍那样去真实地记录历史、叙述历史,而是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去塑造历史、虚构历史,把作者对历史人物的爱憎、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和对历史精神的阐释全都融合到一起,将三国历史加以演义、虚构、渲染,或者改头换面。这就是所谓艺术化历史。总的来说,《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历史小说借鉴历史,立足文学,达到历史和文学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6.
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水浒》、《西游》和《红楼》,由于其本身异常丰富复杂,所以各自成为了一门专门学问.综述这四部名著的研究历史及研究的主要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对这四部书的认识与理解,而且对当前的古典文学研究及文艺创作是有借鉴意义的.一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各有其漫长的研究历史.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主要是明清时代一些古典评点家的"评点",如李贽、叶昼、冯梦龙对古典小说美学的研究,如金圣叹对《水浒》、毛宗岗对《三国》、脂砚斋对《红楼》的评论.从思想内容看,这些古典评点家较多的是以忠、孝、节、义的观念和信条,作为评点标准的;艺术方面,也作了多方面的具有开拓意义的探索.但这种评点或  相似文献   

17.
读2004年《中学历史教学》第7期和第9期陈慈细老师和张明江老师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的示意图,很有感触。这一段历史比较复杂,虽是选修,但如果不弄清楚,学生对中国古代朝代更替  相似文献   

18.
活动背景三国故事源远流长,妇孺皆知,目前又由于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品三国",全国涌现出一股三国热,而襄樊古隆中又是《三国演义》故事中主人公诸葛亮的躬耕地,结合课文《草船借箭》的学习,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更多三国故事,弘扬三国文化。  相似文献   

19.
我们平日经常看到,学生在课余时间捧着《品三国》《明朝那些事》《汉武大帝》等书看得起劲。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历史课堂里,除了少数学生呼应老师,学生大多两眼蒙胧、缺少生气。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情和追求?笔者在一次教学实践中发现,将漫画素材引进历史教学有着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设计思路陆汉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是中学历史第一册的一章内客。我对这一章的教学是这样设计的: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媒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介绍了当时数学、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杰出人物和突出成就。时隔一千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