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国政府适时把握世界发展的新态势,提出了建设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和谐、包容、共赢、发展等为基本内容,它源于协和万邦的"王道思想"与合作共赢的和谐世界理念,蕴含了平等互信、包容合作的利益观、权力观和文明观,对于促进全球化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解决全球性问题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中国外交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内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探究中国外交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并对中国外交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路径进行探索,以期能更好地推进和谐世界构建。  相似文献   

2.
为应对风险社会中的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短缺、核污染等全球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创造性地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方案。该命题既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中国政治理念,又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类哲学的发展运用。该命题蕴含的核心要义是共生思想。从源头梳理共生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历史联系,从内容上把握共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联,是正确理解和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事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莫春菊 《江苏高教》2020,(8):119-124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全球性的视域和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其中所蕴涵的价值理念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培养世界"公共人"为己任,通过转变、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转换、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构建、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打造"开放""融入"世界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全球化战略而布局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照了全人类之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关于世界问题的哲学回应.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类"概念较为恰当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在"类"概念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感性对象性关系,由 自然进化而产生的人类是自然界本质自我意识的彰显,也体现了个体与他人本质的互证关系.自然是人化的 自然,因而人与 自然是本质同一关系.人是社会化的人,因而人与人是本质一体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体现为"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类思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 自然观、"仁爱万物"的博爱观、"天下为公"的义利观、"协和万邦"的和合观等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哲学滋养,普惠理念、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旗帜鲜明地提供了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5.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应对全球性问题而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起点和焦点是“国家”,因此深入思考“国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角色定位,不仅有助于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规律性,也有助于深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合目的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要根据“国家”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规约和塑造好的国家和好的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也必然是从矛盾斗争到形成共识、情感联结和秩序建构的过程,也是认识“国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角色和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单元涉及当今世界的特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世界多极化、时代的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知识。通过学习该单元这些知识,同学们要培养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关注全球性问题,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站在世界全局视角提出的顶层设计,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性问题的中国答卷。中国对共同体的认识和发展根植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深刻反映了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中的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是对中国历年发展成果的经验总结,呈现出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当代运用,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的理论特质,是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逻辑延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世界性,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凝聚人类文明新共识、形塑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科学研判世界发展趋势与中国改革转型世情国情基础上提出的全球价值观,也是马克思"联合人的共同体"思想在全球化时代的表现形式。如何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转化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对此,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思想,并详细论述了这一转化的实践过程。因此,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彻底性、理论不能脱离利益、理论为群众所掌握为基本原则,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孕育着深厚的战略机遇与挑战。“东升西降”的世界大势下,和平和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仅是利用机遇谋求自己的发展,更是为了世界其他各国利用好这一机遇发展自己。疫情全球化体现机遇共享、风险共担,全球性的抗疫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将自己区分开来,防止误解误读,既要区别于“自由人联合体”,又要区分于“普世价值”。在全球抗疫视域下,再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从而意识到“中国特殊”在世界的当代意义,深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推进由“中国特殊”到“世界一般”。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和把握人类前途命运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为导向,运用系统哲学思维,立足于世界历史视野,实现了价值、理论与方法的多维度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百年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这就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成为了一种历史必然。面对近年来的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信用赤字、治理赤字,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青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对象,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面对当前的世界境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  相似文献   

11.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策略思想具有一脉相承性。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是对"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总原则的创新发展,同舟共济的行动共同体是对"既联合又斗争"原则的创造转化,和而不同的文明共同体是对"既统一又独立"原则的历史借鉴。在新时代,深入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科学内涵与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策略思想基本原则之间的内在共通性,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向纵深推进,发挥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地球是全人类生存的家园,世界各国都处在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在新时代中国的现实条件下,结合"小我"与"大我"这一对哲学范畴的辩证关系,重新解读和剖析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安全等五个不同领域的哲学内涵,更加坚定我们贯彻这一全球理念的责任和义务,促使各国之间共同努力,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13.
和合理念以和谐理念、融合路径、合构思维为基本内容,体现了和合共生、和谐共处、和而不同等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以相互尊重、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等为主要内容的全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和合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和合理念在国际关系问题、全球性问题上的创造性应用。应当以和合理念指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建设和平共处的安全共同体、和谐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而不同的文明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主观与客观、意识与实践的集中统一。本文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论来源、四个维度为出发点,把世界带到中国,同时助推中国又走向世界,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试图探索解决当今世界"和平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人类解放不仅是人的类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命运的必然旨归.通过阐明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指出入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由此,马克思建立了"人类 人类命运 自由人联合体"的"解放逻辑",并依此探寻实现人类命运终极样态的现实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命题,是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人类命运之问的中国方案.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回到马克思的"解放逻辑".在厘清"人类""命运""人类命运"等重要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人类命运的发展趋势和现实困境,进而论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人类解放不仅是人的类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命运的必然旨归.通过阐明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指出入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由此,马克思建立了"人类 人类命运 自由人联合体"的"解放逻辑",并依此探寻实现人类命运终极样态的现实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命题,是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人类命运之问的中国方案.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回到马克思的"解放逻辑".在厘清"人类""命运""人类命运"等重要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人类命运的发展趋势和现实困境,进而论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着眼人类生存发展和未来世界前途命运而贡献的中国智慧与方案。作为美好愿景与理想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任重而道远,关键在于要最广泛地凝聚世界各民族国家间的价值共识。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倡导的"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基础,它从全人类立场出发,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价值目标和追求,超越了价值相对主义和价值中心主义的弊端。交流孕育融合、对话增进共识,各民族国家间的跨文化交流对话是促进"人类共同价值"生成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是合理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两类关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阐释了应从协调观理解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要素、区际、代际维度,强调基于区域联系认识人与人命运共同体的多样性、必然性和合理性,指明义务教育阶段侧重培养学生依循利益—责任—命运逻辑形成人与自然要素命运共同体意识,理解不同层级尺度“复合世界”中人与人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教学时要以“共生”视角促进核心素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整体生长、全面有序创生教学内容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条件生长、依循学科思想方法指引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自然生长,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从学科附加走向学科内生。  相似文献   

19.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建构上体现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世界逻辑的高度统一。首先,就理论逻辑而言,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人学理论、世界历史理论、社会共同体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建构的直接思想来源。其次,就实践逻辑而言,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互为机遇。最后,就世界逻辑而言,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世界格局广泛变化中产生,在世界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中推进,并且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大多学术研究着重聚焦于把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背景因素或自变量,探讨其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影响,而对两者关系的“反向”研究,即全球气候治理如何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却鲜有涉及。鉴于全球气候治理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规塑和约束,它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背景与基础、价值共识以及方向与路径无疑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加剧使得世界各国客观上共同命运情势更加强烈,全球气候治理已经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与背景,不仅巩固和增强了人类社会共同命运的价值共识,而且从政治、经济、安全、文化和生态五个层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个世界”的构建提供了具体而现实的方向与路径。当前,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性潮流。在此背景下,中国要通过积极推进碳中和目标、不断贡献中国智慧、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制度建设、加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以及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气候外交等方式,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个世界”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