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顺应制度化教育的学科发展逻辑,道德教育在学校课程实践中演变成科学化的道德知识的心智学习。心智成了道德学习的主体,学校德育呈现出有心无身、有身无心、身心分离等身心二元的离身问题。基于具身哲学的一元认知观,离身德育中德育内容概念化、德育活动形式化、德育过程去情境化的症结在“身体主体”的转向中找到了出路。本文以德育具身化原理为依据剖析了德育离身的问题及其根源,从道德学习是全身心的、主体间的、活动性的互动建构的角度,提出了具身德育的主体、机制和课程形态。  相似文献   

2.
传统认知科学的身心二元观点在面对人的复杂认知时产生了教学的离身困境,即教学观念的离身性、教学设计的预设性、教学环境的封闭性三重困境。文章以国内外具身认知思想下的认知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梳理,从现象学、生物学、技术学三个视角的研究实例中归纳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特征,进而提出教学应从体验性具身技术开发、生成性具身课程设计、交互式环境构建三个维度促进认知科学的具身转向。  相似文献   

3.
4.
数学学科的核心在于培育学生的心智技能和理性精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提出的“三会”理念,体现了“离身认知”与“具身认知”两种学习范式的融合,以此达到身心合一的目标。教师从“离身认知”与“具身认知”相互融合,实现两种认知方式统一的角度出发,探索儿童心智学习模式的改进策略,通过创设情境场域、课堂场域、想象场域等丰富多元的具身学习场域,改进心智学习模式,有效促进学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几百年来,笛卡尔理性主义知识观塑造了一种离身的学习文化,这种文化在教育和学习方面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后果。数字时代正在催生一种具身的学习文化,试图修正"笛卡尔的错误"。本文基于既有文献,在对具身型学习文化之内涵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提出这种具身型学习文化的创建,需要把以"概念化"、"重置"和"构造"为关键词的认知的具身观点作为心理学基础,以具身的技术构造双向建构的学习环境,并确立具身的课程观、教学观与学习观。唯有如此,才能打造一个人与技术和谐共处的数字时代之诗意栖居的教育世界。  相似文献   

6.
教学思维方式是影响教学变革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思维方式是一种离身式的认知方式,身体的经验被当作教学认识的对立面而受到抛弃,这种认识严重制约了教学的变革。受具身认知科学的发展和哲学研究身体转向的启发,当代教学思维方式开始向具身化转变,具体表现为把教学视为情境性、生成性和动态性的过程,并更加重视教学研究方式的身体特征。  相似文献   

7.
数学实验,是学生从"离身学习"到"具身学习"的嬗变的重要载体。数学实验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凸显"做思共生"的内涵,拓展"学科育人"的价值,它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与思想。  相似文献   

8.
杨静 《教育探索》2021,(1):52-56
认知理论经历了由传统身心二分的离身认知到身心统一的具身认知的发展历程.具身认知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具身性、生成性和情境性等三点.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影响下,我国学校德育也经历着由离身德育向具身德育的转变.在离身德育中,学校德育缺乏对“人”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在德育过程中被忽视,出现学生身体参与度低、德育方法缺乏互动生成、德育情境...  相似文献   

9.
具身认知视野下的数学学习,融环境、身体、心智于一体,将数学学习资源、数学学习素材、数学主客体活动有机整合,促使学生由直观感性的思维向抽象的高阶思维转化。  相似文献   

10.
身体哲学的兴起使得教育中教育双方的身体日益受到重视。哲学中的身体观为教师教育的范式转变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为教师身体在教育中的合理存在找到出路,让教师身体从遮蔽走向敞亮。现代教师教育的困境表现为教师身体的意义被误解、身体特性被忽视、身体欲望难以表达。从身体哲学角度出发,重新对教师教育进行身体的解读,明确教师教育中教师身体对于教师学习的建构意义。从离身到具身,注重培养身心和谐的教师,实现对知性教师教育的超越,尊重教师身体,发挥教师身体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具身认知理论倡导以"身体感知""身体感受""身体体验"来认识世界。基于具身认知视野,小学数学教学要构建学生具身认知情境场、发生场和评价场。通过具身认知,自然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力、探究力,发展学生数学学科素养,赋予学生数学生命自然生长的力量,从而真正彰显、拓展、延伸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2.
身体作为教学的基础、途径与载体,是教学的关键元素与重要关涉,对于教学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但智能时代教学的虚拟化、工具化与片面化导致其自身呈现“离身之态”,离身的教学背离了学生身体的本性,拒斥与禁锢着学生的身体,同时遮蔽着身体的追求。因而,实现教学的身体转向是智能时代教学的必由之路。应将身体本性作为其自身的基本前提,关注与“解放”身体感官,指引学生追溯灵魂世界与生命意义,最终实现教学由“离身”至“具身”的跃升。  相似文献   

13.
科学注重学生兴趣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主导了小学科学的研究方向。做思共生,是探究模式的升华,源于"做中学",即做和思的过程。思是做的目的和保障,做是思的验证和表现,科学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将做与思进行完美结合,让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方法,倡导儿童通过动手动脑的方式学习科学。常规的思维训练或学习,被称为可以"离身"的精神训练,而"具身"则是心智,也是一种身体的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实现"离身"到"具身"的嬗变,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范式,具身认知对于实现课堂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健康、主动、整全地发展具有至为重要的价值。在此理论关照下,课堂教学的身体转向已日趋明晰。具身性、生成性、动力性及情境性将成为未来课堂有效教学的应然态势。  相似文献   

16.
具身认知理论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代表,强调引导学生在与周围环境交互的过程中建构认知,提倡学生借助自身的行动来生成概念,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提供了指引。文章首先对具身认知理论和数学概念具身教学进行简单阐述,然后分析小学数学概念具身教学的基本原则,最后详细探究小学数学概念具身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特别是具身学习理论的发展,“离身”状态下的教学设计日益受到化学研究者的质疑和挑战。“认知根植于身体行动,经验建构于具身交互”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化学教学设计也开始从“离身”走向“具身”。由X市化学名师组成的研修坊,对“金属的锈蚀与防护”一节进行同课异构:分析与比较“离身”的教学设计与“具身”的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期对化学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具身认知与具身情绪的背景提出、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的比较性论述,发现二者的研究经历了现象描述、行为观察和神经解剖学研究三个阶段。虽然具身认知与具身情绪之间的差异在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都存在,而且各自在身体表现上也不太一样,但二者都需要身体和身体经验的参与,并且在生理表现上也有重叠的部分,我们在具体的身体中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育资源、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展现出鲜明的具身特征,但高职劳动教育仍存在教育理念上重“劳心”轻“劳力”、教育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评价体系上重数据轻感知等离身困境。针对高职劳动教育现存的三重离身,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应从确立以劳育人的教育理念、统筹理实结合的教育内容、构建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实现具身转向,进而深入推进五育融合,切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活动中人的身心一体性,是一种“在场”认知。现实数学教学中存在两种误区:一是认为具身就是肢体运动,二是认为具身仅适用于低年级。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合理应用身体具身、思维具身、想象具身与情感具身,让各学段的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在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