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曾雪芹的笔下,《红楼梦》中的每一个“配角”人物“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光彩。”他们是构成整部小说“立体美”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们的命运或许是悲怆的,但他们的存在恰恰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生活现实。《红楼梦》“配角”艺术的成功,提醒读者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之后方能真正解得“其中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红楼梦》中“配角”人物贾琏、甄宝玉、薛蝌、封肃的艺术形象进行分析,阐释了《红楼梦》作者的高超之处,是将每一个“配角”人物都置于现实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与人交往之中来凸显自己的地位和生存样态,从而表达他们独有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红楼梦》中“配角”人物贾琏、甄宝玉、薛蝌、封肃的艺术形象进行分析,阐释了《红楼梦》作者的高超之处,是将每一个“配角”人物都置于现实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与人交往之中来凸显自己的地位和生存样态,从而表达他们独有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给予后代作家丰厚的滋养.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巨匠茅盾,深深接受了《红楼梦》的艺术熏陶,并在其传世名著《子夜》中,灵活借鉴、运用了《红楼梦》的若干写作艺术手法.可贵的是,茅盾并非对《红楼梦》进行机械的照搬与模仿,而是将其创作经验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因此,两者在某些地方处于“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一、《子夜》对《红楼梦》结构艺术的借鉴《子夜》对《红楼梦》最重要的借鉴,是在小说的宏观结构方面.我们知道,《红楼梦》以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作为全书的艺术纲领.通过宝玉遇见警幻仙姑,翻阅“薄命司”中所陈图册,以及聆听仙女们演唱的“红楼梦”曲调,点出小说的主人公并暗示了他们的命运,勾勒了小说情节的基本发展趋势.因此,第五回对于全书来说讲,起着一种提纲挚领的作用.换言之,《红楼梦》通过某个中心情节,用一组相  相似文献   

5.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曹雪芹笔下的晴雯是《红楼梦》众多配角中的典型形象,作者用心良苦的刻画了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人生,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与品鉴,值得当代人尤其是当代女性借鉴。  相似文献   

6.
王倩蕾 《文教资料》2011,(36):253-255
《红楼梦》和《围城》都是中华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当今的《红楼梦》研究之中,原型探究派的研究非常火热.刘心武等众多学者在原型探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且获得了很多读者的支持。我们对于这种“原型探究热”应该这样看待?或许可以从对《围城》的研究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成书于18世纪中叶,先以手抄本形式流传,1791年开始有印刷本。在印刷本刚刚流行20多年的时候,北京城里就流传这样的俗谚:“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此后,中国读者时《红楼梦》的珍爱,一直是有增无减。《红楼梦》不仅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成就的最高峰,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早在1919年,吴宓在美国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一座真正的艺术迷宫。它把现实生活描绘得那么逼真,而又富有诗情和哲理的韵味。读之,可感、可触,而又令人遐想、迷醉。《红楼梦》为什么能达到这样一种崇高的美学境界呢?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一文艺欣赏的实践告诉我们:倘能真正把握曹雪芹建造“红楼”的艺术手法,或许就找到了进入《红楼梦》美学境界的门径。这是因为:一切艺术表现手法的“最基本的目  相似文献   

9.
书是人写的。作者有“性别”,作品也一定有“性别”。《红楼梦》因为展示了“大观园”的女儿世界,让人怀疑曹雪芹的“男性精神”。我却坚信:《红楼梦》的艺术视角是充分男性化的。石头是人,是心,是性,是折射“男性精神”的艺术隐喻。《红楼梦》留下的,仅仅是没有男性偏见的对女性美的发现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给予后代作家丰厚的滋养.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巨匠茅盾,深深接受了《红楼梦》的艺术熏陶,并在其传世名著《子夜》中,灵活地借鉴、运用了《红楼梦》的若干写作艺术手法.可贵的是,茅盾并非对《红楼梦》进行机械的照搬与模仿,而是将其创作经验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因此,两者在某些地方处于“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  相似文献   

11.
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图示化”的框架,这个框架在各个层面上都有许多“空白”,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填补与充实。小说艺术的创作也要借助“空白”的设置,刻画典型人物,巧妙安排故事情节以及文本结构,借助虚构和想象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小说艺术中的空白主要表现在语言符号层、艺术形象层以及内在意蕴层三个层面上。  相似文献   

12.
《人生》的魅力:悲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遥的《人生》通过丽个主人公写了两类悲剧,一类是在高加林身上体现的人生奋斗的悲剧,一类是巧珍身上体现的爱情悲剧。两者都带有宿命色彩,但前者更带有社会陛,而后者更富有人情味,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出身农民的作家路遥对于生活的悲剧感,同时满足了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或有底层生活经验的读者对悲情艺术的期待。  相似文献   

13.
Throughout history, word‐art has been valued as a source of magic, wisdom, and delight. The author argues that genre fiction, advertising, popular song lyrics, and greeting card verse all fulfill these traditional social roles, and that current definitions of “serious literature”; are far too narrow. The true importance of word‐art in daily life cannot be assessed without including such “genre”; work along with “speculative”; writing. The future significance of literature for society, though dependent to some degree on developments in computer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would be enhanced if critics, publishers, and writers adopted a more “user‐friendly”; attitude—helping genre readers to find satisfying material more easily, and respecting speculative readers for the additional time and effort they expend in seeking out the unpredictable and unfamiliar in word‐art.  相似文献   

14.
章回体是中国古代长篇通俗小说的别称,这种形式从新学产生以来就被作为旧传统而被摈弃、批评,但在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三部以章回体写成的抗日英雄传奇《洋铁桶的故事》、《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却获得了成功,为读和评论一致认可,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除战争功利主义之外,30年代的通俗化讨论也期待出现一种既通俗又进步的学形式,这种期待在1942年《讲话》中得到进一步加强。《讲话》之后,解放区学实际上在通俗和进步两个向度上被规范。三部小说的作自觉夺遵守了这种规范,他们创造的章回体抗日英雄传奇因为既满足了时代的期待视野,也满足了解放区读的期待视野而获得成功,虽然如此,与创造民族艺的新形式仍有相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方英文创作了不少精品小小说,博雅温情、幽默俊逸的作品风格,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热捧。方英文小小说,运用"失衡"的人物关系、"不常规"的视角等艺术手法,形成构思新颖、结尾惊人的艺术结构;在叙述上,借助第一人称、"段子"及独创的比喻等语言表现艺术,形成幽默中不失智慧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6.
艺术类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艺术类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值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艺术学科自身的特点,也有作者和期刊编辑部的不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读者、作者和期刊编辑部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揭示了复调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复调小说理论史上一个创造性的发展.以此理论分析《名利场》这本小说中主人公、读者和作者之间以及自身的对话,不仅使作品本身折射出丰富的思想内涵,也使得我们对该作品中复调存在的可能性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小团圆》给“张迷”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兴奋点,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的读者,对这部小说都有太多的感受需要表达。文章立足《小团圆》所勾勒的盛九莉的人生之路,直逼盛九莉和作者张爱玲本人最真实的人生姿态--充满“竞争”意味的一生,深入探讨《小团圆》文本内外的“竞争”意味,归纳“竞争”的特点并分析成因及结局,并试图重新评价张爱玲一生及《小团圆》的艺术得失。  相似文献   

19.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一部用现代艺术技巧写成的古典作品,作品整体的艺术构思和创作手段有许多独到之处,与现代文学许多创作手法不谋而合。这里主要阐述了其中的网状悬念叙事手法,这是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结构上最精彩独到的手法之一,由此也大大地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20.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其小说《苔丝》在宗教问题上多有涉及,而且该小说至今读者众多,影响巨大,因此对该小说中哈代的宗教观进行探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主要从相信报应、预兆以及对当时宗教状况的褒贬等方面进行详细讨论,以期对哈代在该小说中的宗教态度作出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