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学生到记者,这个身份的转变,一般会使刚刚进入新闻行业的年轻人拥有一定的优越感和自豪感:记者接触的行业、人物多,看到的新事物、大场面多.但当年轻记者入行一段时间后,看到自己的同龄人做生意赚了钱,或者在单位升了职,可能会在心里产生不平衡.  相似文献   

2.
我们记录历史,同时也记录我们。摄像机的眼睛,同时也是我们记者的眼睛。广大电视观众许多次地看到的兴化市周奋乡崔二圩抢险、保田乡前进圩抢险和扬州通运闸抢险等等震撼人心的镜头,都是我们的  相似文献   

3.
看到南充市政府信访办聘请6位记者担任政府的“信访钦差”的消息(见6月22日《华西都市报》),我不禁哑然失笑,想起了电影《林则徐》中的一句台词:“呵呵!又是钦差大臣!”我想,南充市政府可能不是很清楚“钦差”这两个字的涵义,否则就不会在民主法制建设成为主旋律的今天,激活这个盖满了封建纹章的“陈词”。“钦差”是过去皇帝处理棘手问题时的特殊制度,作为皇帝的全权代表,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拥有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可以“先斩后奏,便宜行事”。南充市把这6位记者封为“钦差”,给了他们多大的权力呢?如果信访办主任渎职,可以把他就地免职吗…  相似文献   

4.
<正>柴河水库位于辽河中游左侧一级支流柴河上,是一座以防洪、灌溉、工业与城市用水为主,结合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1355km2,最大库容6.36亿立方米。水库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柴河水库自1974年底建成蓄水后,陆续出现一些工程质量问题:1975年7月31日~8月1日,大坝下游坡发生四处浅层滑坡;1980年5月,大坝上游发生塌陷。中  相似文献   

5.
地震灾区、军事战地、抢险一线,在突发新闻前线,人们总能看到背包记者的身影。背包客这个自助旅行者的代名词,如今也成了记者的形象标志。只要听到军号响,打起背包上战场!新闻人的战场就是基层,就是一线,就在人民  相似文献   

6.
柴河水库自1974年底建成蓄水后,陆续出现一些工程质量问题:1975年7月31日-8月1日,大坝下游坡发生四处浅层滑坡;1980年5月,大坝上游发生塌陷.  相似文献   

7.
通常的情况,记者是作为"局外人"的身份出现的,是以客观的眼光观察他人的社会生活,以"旁观者"的笔调描写出自己看到的一切.但是,现实工作中,还存在着另一种情况:记者成了"当事人".  相似文献   

8.
前段时间,天津媒体圈中有人感慨:咱天津又“火”了,哪儿又有消防车,准是又发生火灾了.在我看来,这话绝不该出自记者之口.记者,在发声之前必须仔细思考.且昕我唠叨几句. 首先,若你是一个“新兵”,该懂得一个常识,不是在马路上看到闪着警灯、响着警报的消防车就意味着哪里起火了,因为消防队还承担着交通事故、燃气泄漏等大量抢险救援任务.要是去过消防队,你该知道并不是所有消防车都是用来救火的,云梯消防车出动可能意味着有高空救援任务;抢险救援消防车出动可能意味着有交通事故、水上救援任务……当然你可能不知道,很多地方消防队火警之外的处警比例已经远超火警.  相似文献   

9.
2004年,有一个时期,每逢周末,呼和浩特或包头的大街上便可看到这样一个风景:街上走着的人们手里都攥上了一份报纸。向人们免费赠阅报纸的媒体有的还在这一天将报纸加厚,甚至加重了内容的可读性。率先挑起“免费赠阅”热的是号称“内蒙古最有影响力都市报”的《内蒙古晨报》。2004年9月11日,这一天的《内蒙古晨报》在头版这样写道:“本报今日创下内蒙古报业单日发行之最,呼包二市全天免费赠阅40万份。”为避免遭到质疑,《内蒙古晨报》还在报纸上将现场印刷量公证书扫描在了次日的宣传报道版面上。该活动在内蒙古史无前例,晨报呼包二市记者们还拉  相似文献   

10.
今年7月4日,新华社"新华视点"报道了浙江临海市(隶属于台州市)多所中小学在政府的推动下,不惜背债几千万元甚至高达数亿元,竞相攀比迁建豪华校舍陷入困境的现象.报道播发后,<人民日报>和台州市委机关报<台州日报>等60多家媒体予以刊登.然而,与临海百姓大声叫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该市的一位主要领导看到报道后,公然指责<台州日报>刊载新华社"这样的文章""不负责任",让临海不好的影响扩大;并指责有关部门"监管不严".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台州日报>刊登的是新华社记者的报道,而不是自己记者采写的报道.但即便如此,<台州日报>还是大受指责了.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作品中,常出现“记者看到”的字眼,笔者认为,“记者看到”四字应慎用。记者采访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既然是社会调查,就应该深入群众,了解情况。记者亲自观察,这无疑是一个最基本的采访方法。但是记者是否亲自看到就一定能了解到真正的新闻呢?也未必尽然,因为记者并非是参与此事内幕的人,记者即使看到,也难免主观主义,更难免浮面肤浅。有时亲自踏看的记者,为了某种原因,仍旧会出现不实的报道。记者下去采访,被采访对象有意安排场面让记者看,这时记者只凭看到的情况形成稿件,易失实。例如,企业主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工厂不景气的情况下,主动请记者采访,若见诸报端的“记者看到”,既欺骗了工厂的职工,也欺骗了受众。  相似文献   

12.
黄杰海 《现代传播》2006,(6):149-150
随着电视新闻业务分工的细化,作为现场符号的记者出镜的机会在增多。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表现出色能使新闻增色,表现不当也会使新闻原有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大打折扣。当下的电视新闻中我们看到的情况常常是,达到“职业”水准的出镜记者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位,往往各具特色,但出镜效果差的都如出一辙:骚首弄姿,语言空洞,形式大于内容,总之与新闻现场呈现一种“剥离”状态。  相似文献   

13.
1998年5月21日,新华社播出了记者牛爱民采写的现场特写,题目是<北京协和医院收费何其慢>(全文附后).报道反映了这家医院在为患者服务方面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报道写道:"5月19日下午4时多,记者来到协和医院收费大厅,看到9个收费窗口只开了5个.  相似文献   

14.
长篇录音通讯《殷切的关怀——记温家宝副总理察看郴州市洪灾区、慰问灾民》(下称(《关怀》)获得了湖南广播电视奖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奖一等奖。这篇通讯从新闻事实的发生,到第三稿播出,共历经了80小时,对记者的新闻敏感、采访功夫、写作水平、制作技巧、应变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都是一次考验,我感受最深的,是一个"抢"字,觉得这条新闻是抢出来的。我急得快要掉泪 "8·8"洪灾不仅给郴州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还使四清水库出现了垮坝的险情。从2002年8月8日九时起,我就昼夜坚守在大坝抢险工地,随时报道抢险进展情况。8月11日上午,工地传出消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12日要来视察!我和工地抢险人员一样激动,决定采访、报道好温副总理的这次视察,让广大听众听到温副总理的声音,感受到党中央的关怀。到了11日下午,情况却发生了不利于郴州当地媒体记者的变  相似文献   

15.
翻检旧报 ,看到一篇题为《戈尔巴乔夫做记者了!?》的报道。文中称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 ,当政期间是“新闻记者争相追逐的对象 ,而今他摇身一变竟成了一名记者 ,令人跌破眼镜”。事情的缘起是这样 :5月30日 ,戈尔巴乔夫出现在以色列外长佩雷斯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 ,其身份是德国电视台正在拍摄的系列纪录片《权力的秘密》的记者兼主持人。据说 ,今年晚些时候 ,戈氏还将采访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在许多比较发达的国家 ,一些卸任总统淡出政坛之后 ,去当记者、教授之类事 ,原本十分平常 ,一点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美国的开国元勋、…  相似文献   

16.
新闻工作是一项压力大,节奏快,丝毫不可放松的工作。有调查显示,在各种职业中,最易早逝的职业第一是警察,第二是记者,可见新闻工作的紧张和艰苦。有些地方还曾发生过新闻工作者不堪工作压力而自杀的事件。对此,沧州晚报新闻中心实施了“快乐工作法”,让编辑记者把紧张变成轻松,  相似文献   

17.
“梦里依稀救命人,一十六载寻恩路”,这是《辽沈晚报》副总编马为同志为大连女孩寻恩首次报道修改确定的标题,一个普通的寻恩报道,为什么会在全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一个普通的寻恩报道,怎样转化为寻找真情、知恩图报的策划活动?一个不一般的故事2月5日早上,《辽沈晚报》特派大连记者刘红涛在网上搜索,在大连当地的一个论坛里看到了一则题为《寻16年前救命恩人宁忠良、杨学军》的帖子。记者感到十分好奇:为何过了十多年才想起要寻找救命恩人,神秘的寻找者是谁?帖子背后是怎样一个离奇故事?出于职业的敏感,记者立即与发帖人取得了联系。经过简…  相似文献   

18.
人才辈出、星光灿烂的“发光体”每天都被竞争激烈的新闻媒体所关注,近日有颗“神童星”和“影视星”就俨然成了记者“抢新闻”的追逐目标。所谓的“神童星”是只受过一个月的正规教育、14岁就考上北大研究生的王大可;“影视星”则是身患晚期肝癌刚刚做完了肝移植手术的著名演员傅彪。如果说新闻人物是拿来被“炒”的话,二位就分明是被“炒”得煳锅的“猎物”。据9月7日《城市快报》报道,当记者向刚刚结束体检的王大可表明身份、希望能跟他聊几句时,没有任何先兆,大可竟然撒腿就跑。记者穷追不舍经过多时守候,傍晚终于在大可的寝室见到了王大可和他的父亲。警惕性极高的大可一见有陌生人进来,就立刻躲进寝室内的卫生间。直到采访结束,大可始终不肯出来,并在洗手间里大声喊道:“我每天要学11个小时,很辛苦,你们不要再来找我了!”情绪很激动,其父也表示:“这是最后一次接受采访。”而此前的另一家媒体报道,也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当记者敲他的宿舍门时,他问:“谁呀?”然后打开一条门缝,经过交涉得到他的允许才能进入他的宿舍。王大可并非“呆子”还是个孩子,他有资本和能力“撒腿就跑”,但与其相比,病情暴发得异常突然的傅彪就“跑”不动了。据报道他的父母因年老体弱早于他...  相似文献   

19.
刘畅 《青年记者》2012,(10):30-32
几年前,我曾经在《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批评了一些媒体关于农民工阿星杀人事件的报道(《忽视平衡意味着忽视社会责任——阿星事件一些媒体报道反思》),随后,我也看到了相关记者所写的采写经过介绍,感觉到有些职业原则、职业伦理方面的问题,需要继续讨论与思考. 其实,近年来,我们确实看到了一种新闻报道“采访手记化”的倾向,突出的表现,是记者的个人情感、评论充当了报道的主要内容,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多有情绪表达和议论,而不再将客观事实不动声色地描述给公众.  相似文献   

20.
范敬宜是个大记者。作为一名大记者,他写的小新闻同样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小中见大,从中透视出新闻写作乃至把握报纸宣传的正确舆论导向的智慧。建国46周年前夕,我们在人民日报一版上,看到了出自他笔下的小新闻,全文如下: 过去统计“有”现在统计“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