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潜在课程",又称隐性课程、隐蔽课程,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干1968年在其<教室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近年来,随着对潜在课程的探讨不断增多,研究逐步深入,潜在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在学生个体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本文从潜在课程及其构成入手,谈谈潜在课程与德育改革.  相似文献   

2.
潜在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 ,在学生个体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本文拟从潜在课程及其构成入手 ,谈谈潜在课程与德育改革。一、潜在课程及其构成一般认为 ,潜在课程“是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气氛 ,学校的风气所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而起到教育作用的。”也即 ,潜在课程是指融入学生生活、学习、交往过程中不为学生意识到的一种教育影响。一般来说 ,学校中的潜在课程主要包括三大组成部分 :1.物质形态的潜在课程包括校舍的布局 ,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馆等的布置 ,运动场所的设置 ,校园的绿化及环境卫生等。2.制…  相似文献   

3.
潜在课程与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具有德育功能的潜在课程的特点,并对其设置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5.
潜在课程思想早在20世纪初杜威(J.Dewey)和克伯屈(W.Kilpatrick)的著作中已经出现,但遗憾的是没有引起人们真正关注。早期进步主义教育家代表杜威提出了与“潜在课程”类似的概念:“同时学习”(collateral leaming),他认为学生从正式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仅仅是学习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与此学习同时产生的经验,这是情意方面的学习,它有时比正式课程还要重要。杜威的学生克伯屈进一步发展了杜威“同时学习”的思想,提出“伴随学习”(Concmi tant learning)的概念。他认为“伴随学习”就是学生在正式学习过程中对态度、理想、情感和兴趣的习得,它一方面能够激发学习者主体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能够为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潜在课程思想早在20世纪初杜威(J.Dewey)和克伯屈(W.Kilpatrick)的著作中已经出现,但遗憾的是没有引起人们真正关注。早期进步主义教育家代表杜威提出了与“潜在课程”类似的概念:“同时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他认为学生从正式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仅仅是学习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与此学习同时产生的经验,这是情意方面的学习,它有时比正式课程还要重要。  相似文献   

7.
8.
大学生所获得的大量价值观念通常并不全是来自学校的正规课程,而是来自潜在课程,潜在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认清和发挥潜在课程的德育功能—认识导向功能、情感陶冶功能、行为规范功能以及在熏陶、感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有利于在整体上实现对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论潜在课程的德育功能与班集体的教育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峰 《教育探索》2003,(2):94-96
只靠显性课程不足以完成德育的重任,还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潜在课程的德育功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班集体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潜在课程必须对其进行教育设计,发挥其德育功能。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整体优化原则,真、善、美统一原则,控制转化原则,突出个性原则和突出层次性原则。对班集体进行教育设计的有效策略是:提高教师素质,引导个性发展;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鼓励学生群体参与班集体的教育设计。  相似文献   

10.
潜在课程具有隐蔽性、多样性、复杂性、持久性、感染性等特点,它涉及到学校、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目前农村中小学潜在课程德育功能缺失严重,需要从环境、制度和人际关系等角度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潜在课程对于德育效果提高的功能和途径,以及潜在课程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潜在课程与德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有效地运用潜在课程达到更好的德育效果,需要进行多方的设计、引导.同时要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高道德素质的一条根本途径。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和道德理论家都十分重视学校教育的道德意义 ,我国政府历来的教育政策也都强调德育的重要地位并把它列于诸育之首。然而 ,德育过程是一个由知、情、意、行四要素构成的特殊的教育过程 ,具有内容的广融性、对象的复杂性、效果的渐进性和难量化性、功能发挥的实践性等特点 ,这就决定了仅仅通过正规课程的教学是很难实现德育目标的。因此 ,德育过程必须开辟和重视另外一条在传统德育中往往被忽视的重要途径———潜在…  相似文献   

13.
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本从潜在课程的特点出发,剖析了它丰富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14.
潜在课程的德育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在课程与正式课程相对,指的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给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与非学术的)。正式课程是向学生传授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准则并希望他们依此来行动,即向学生传授一定的道德知识。而潜在课程则可以把道德内容的教授和尊重学生的理性能力和自主意识有效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潜在课程的功能与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炎斌 《湖南教育》2005,(23):30-31
潜在课程,又称隐性课程、隐蔽课程,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首先提出来的。近年来,随着对潜在课程的探讨不断增多,研究逐步深入,潜在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在学生个体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16.
李春 《考试周刊》2010,(31):222-222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本文主要探讨生活中的潜在的德育内容,倡导创设适宜于道德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走进生活,参与社会实践,实现道德教育的生活化,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德育面临困境和挑战的情况下,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利用潜在课程构建生活德育体系,可以补充显性德育的不足。利用潜在课程构建生活德育遵循开放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建构性原则。在具体实施中,应明确育人理念,完善管理制度;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多种渠道,实现学生交际关系的和谐;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相似文献   

18.
一、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特点 1.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已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很方便地获取信息。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自然地改变为以“学”为主。第一,它针对每一个学习者,按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更注重培养自学能力。第二,它能及时反馈和调整学习内容,体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规律,并且它还可以进一步发展为按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9.
德育新视界:大德育观与潜在课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潜在课程理论为德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一种德育策略,它意在整合、设计诸多德育因素,强调与显性课程的“兼容”与“渗透”,并力图用大德育观统摄“显性”和“潜在”两种德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20.
课程是德育目的实现的中介,可笼统地分为正规或显性课程和非正规或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所包含的教育性因素对教学成就和学习态度的影响有时比显性课程还要大。文章从隐性课程所具有的主要特点出发,简单分析了隐性课程存在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