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教育公益是质与量的统一.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教育公益质的争论上,忽视了对教育公益量的探讨.教育公益的质由政府(或个人)免费提供以及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外部效益来决定;教育公益的量由教育质量的高低来决定,而教育质量由教育的投入水平和教育效率来决定.因此,一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和提高教育效率的政策措施都可以认为是提高教育公益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7—2019年全国省际面板数据,综合利用面板双固定效应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把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分为质投与量投两个方面,重点考察两者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区域异质性,探讨中等职业教育质投与量投的相互关系及专任教师规模对中等职业教育质投和量投功效发挥的影响。研究表明:中等职业教育质投比量投更为有效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中部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质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效应较东西部地区更强;相比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量投对第三产业发展具有更为明显的抑制作用;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量的投入存在不足,抑制着中等职业教育质投功效的发挥;专任教师规模是中等职业教育质投和量投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门槛值。因此,必须提高专任教师队伍力量,把关学生获取双证的质量,重视教育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质投和量投的功效发挥。  相似文献   

3.
白继忠 《甘肃教育》2012,(16):11-13
我国是世界人力资源大国,也是世界教育大国。职业教育在所有教育类型中,是促进人力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密切和最为直接的一种教育。要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快速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但由于发展晚、投入少、基础差,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仍存在着基础培养能力不足、质  相似文献   

4.
这些年是教育发展最大、最快、百姓受益最多的时期,也是争议最多、投诉最多、百姓意见最大的时期,而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应该把教育当成公益事业还是产业来办的问题。之所以矛盾纷起,争端不息,皆是由此而来。虽然体现公益是由公共事务部门承担起办好教育的责任,但教育投入的不足阻碍了教育发展的过程。如果公益的要求和投入不足这一矛盾不解决,就难以实现教育的公益性。  相似文献   

5.
学生投入理论认为,学生的成功是由学生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学校促进学生投入程度两个方面决定的。文章从学生投入形式的创设与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学校实施促进学生投入的政策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学生投入理论视角下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做了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发展,不仅是"量"的扩张,更为重要的是对"质"的追求。近年来,深圳发出"教育成就民生幸福,教育决定深圳未来"的时代强音,坚持走人本发展和内涵发展之路,在由教育的"深圳速度"向教育的"深圳质量"迈进的征程中一路高歌猛进,彰显出独具深圳特色的高贵品质、人文气质和创新特质。  相似文献   

7.
教师培训是在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教 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是决定教育发展的关键.高质 量的师资队伍依赖于有效教师教育。当前,加强县域内教师培 训机构建设,精心做好培训策划设计,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质 量,促进县域内教师培训资源的有机整合.是县级教师培训机 构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类型和层次的人才是我国教育发 展的核心问题。教育质量保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学校建立的内部质量保障和由 专业机构开展的教育质量评估是实施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方式。本文从学校教育和教育质量与生 物进化中关于“生存斗争”、“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相似点出发,立足生物进化角度,阐述了教育质 量评估的功能定位和功能发挥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民办院校生存之道,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科学进行人才培养定位,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现阶段,民办高校应将稳量增质作为其不断努力的方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灵活机制,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大学术研究投入,致力于人才培养,提高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决定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利益相关者有着不同的教育质量诉求。高等教育质量主要是通过高等教育产品来体现,高等教育产品的生产由高等学校来完成。高等学校教育质量高低除了高等学校的生源质量之外,主要取决于高等学校办学条件的优劣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办学条件由各种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组成,学校的管理主要围绕提高资源的开发使用效率进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与高等教育质量休戚相关,本文主要分析高等学校资源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他们的诉求,旨在引起人们对资源利益相关者诉求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教育公益性的持守与营利性教育的界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上,教育公益性是从教育的提供方式来理解的。随着营利性教育的出现,产生了教育公益性与营利性的矛盾。从大教育观的视角出发,教育应被看成是一个从提供到产生结果的动态过程,并由此产生了与教育的提供相关的公益性问题、与教育的进行相关的公益性问题以及与教育的结果相关的公益性问题。这种理解方式,使教育公益性与营利性的矛盾得以化解,不仅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公益,而且也使营利性教育得到了限制。  相似文献   

12.
创新驱动就是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基于2004—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对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影响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发现二者均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高等教育质量的作用更大;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以及时间异质性;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分别集中在技术效率变动与技术进步,且会通过不同路径分别影响技术效率变动与技术进步。高等教育数量既直接影响技术效率变动,也会通过增加人力资本存量,进而影响技术效率变动,而高等教育质量通过提升创新能力促进技术进步。为助力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形成,提升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应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保证高等教育在区域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村义务教育的战略转型:由数量关注走向质量关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在我国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农村义务教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展。随着农村"两免一补"政策的全面实施和农村教育投入"公共财政"机制的确立,农村儿童"有学上"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上好学"的矛盾依然突出。在新的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已经成为农村教育发展急需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农村义务教育需要战略转型——从数量关注转向质量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前广大农村教育资源极为匮乏的同时,却严重地存在着教育资源使用率低下的问题,如隐性教育资源闲置、规模不经济、管理涣散造成人财物资源的巨大耗损流失和教育质量低下等等。要使农村教育走出资源短缺的困境,不能光靠增加投入,更应注重提高效率,使农村教育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化。为此,须从资源投入、配置、管理和教育质量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以寻求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高等教育的数量、质量、结构和投入四个方面,采用一系列指标,分析得出了二十一世纪初山东省高等教育区域化的特征。山东省属于经济发展水平发达,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达地区。高校规模大,办学效益好。高等职业教育是山东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办学水平不高,研究生教育发展不足,生均教育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出现负增长。针对这些特征,作者提出了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教育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作用.一是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水平,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发展模式.二是通过增加教育投资,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为我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奠定必要的基础.三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收入分配的公平,尤其是提高经济弱势群体的收入,从而为通过扩大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创造条件.文章最后强调,要实现教育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作用,最根本的是要大力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7.
公共教育支出是各级政府机构用于教育的支出,是教育发展的物质保证。公共教育支出分配结构是否合理,影响着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当前,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分配结构在其公共性方面逐渐趋于合理,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公共教育产品的公共支出仍然处在比较低的水平,高等教育的生均支出指数仍然偏高。此外,我国高中阶段公共支出与其他阶段相比相对不足,不利于我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结构的优化。促进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结构的合理化需要在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投入、巩固义务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增加高中阶段的投入,积极促进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在全国仅仅处于中等发展层次,其数量、学历、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文化课与专业实习课教师比例、双师型教师数量等方面都离一流省市发展水平有一定距离.对此,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大财政投入,保证师资培养培训经费,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Tahar Abdessalem 《Prospects》2011,41(1):135-155
Like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Tunisia has allocated increasing levels of resources to education, particularly higher education,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mainly through public funding. From 2005 to 2008, public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amounted to around 7.4% of GDP, with 2% allocated to higher education. Recently, however, budgetary constraints have increased, student enrollment is increasing rapidly, and the country needs to improve its higher education so that graduates are more employable. In this context, to enhance access and equity, public policy is required to define orientations and programmes to improv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while reducing costs. This article first assesses public expenditure on higher education in Tunisia, with respect to its adequacy, efficiency, and equity, and then explores the challenges posed to financing by demographic changes, the need for higher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private provision. It also examines some strategies for reinforcing financing, and analyzes measures to increase private fun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