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山西省高职高专课程改革是基于现代课程观的高职课程改革。山西省高职高专课程改革具有如下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教师与学生互动;以实践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行“双证书”制度;注重整体优化,在内容上注重知识技能的综合化,在结构上注重模块化,在类型上注重显性课程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相似文献   

2.
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三国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各具特色,美国注重教师专业化,英国注重合格教师资格标准化,澳大利亚注重专业实践体验化。同时,三国也呈现出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上的一些共性,包括创建开放灵活的课程模块,强化大中小学之间的联系,关注实践课程的开设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三国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适应了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和世界性教师教育改革的潮流,体现了较高的教师教育课程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本身就反映了课程文化的创新。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具有工具理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与生活化;在课程实施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程评价上强调对学生、教师提高和促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改革最大的挑战就是对教师的挑战,因为教师是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转化者,面对新课标:“教师首先要学会适应,其次是积极实践,再次是努力创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  相似文献   

4.
化学新课程理念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提出 传统数学的教学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课程设置上注重知识点问的联系、注重知识网络的构建;新课程的实施则强调更好地反映数学的应用性,在课程的引入部分就融入了大量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在课程讲授上要求教师注重知识与现实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提出 传统数学的教学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课程设置上注重知识点问的联系、注重知识网络的构建;新课程的实施则强调更好地反映数学的应用性,在课程的引入部分就融入了大量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在课程讲授上要求教师注重知识与现实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建立在对国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对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实践展开比较分析,指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表现在:开展旨在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注重教师教育课程的前沿性、灵活性和实用性;注重模块式课程的开发和教育临床研究;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实施方法;注重质的评价和严格把关相结合的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十二五"期间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获立项课程的分析,发现获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具有地区分布不均衡,获立项高校及培养层次分布广,建设内容更加全面,观念、主体、内容、方式实现转变等特点,进而提出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建设目标上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内容上须体现先进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在结构上须具有共享性和可拓展性,在呈现方式上须多元化,在建设团队方面须注重协同性,在应用方面须注重动态交互性,在课程管理机制上须注重课程内涵式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在科技助力、多样化需求推动以及国情需要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新文科”应运而生。“新文科”建设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加注重综合性,课程设置更加注重科学性,教学手段更加注重先进性,学术研究更加注重应用性,社会服务更加注重专业性。金融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采用问卷调研和实践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对陇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课程现状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学生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欠缺、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因素是影响日常教学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提出从人才培养目标分析、组建教师团队、教学模式优化、网络平台搭建等四个方面构建金融学课程群,以便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资源,促进金融类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的课程改革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在课程改革上 ,追求国家课程开发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平衡 ;在课程内容上重视科学技术和人文学科的结合 ;在课程结构上 ,广泛开设综合化课程 ;在课程实施上 ,既注重专家的指导 ,又注意动员广大教师的参与  相似文献   

11.
试论课程意识缺失的课堂表现及其培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意识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课程意识缺失的课堂表现主要有:漠视教学目标,弱化课程资源,轻视教学过程,偏重量化评价。培植教师课程意识的四个基本策略为: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意识;以崭新的课程观替代狭隘的课程观;注重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拓展;自觉站在课程的角度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继续培训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培训课程的设置,然而,我国继续教育培训课程的设置在课程设置原则、课程价值、教学模式、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上存在阻碍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只有注重教师自主发展、突破单一教学模式、满足多层面需求、突破功用性,才能实现教师作为“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因此,新课程对教师在课程决策、开发、研究能力上提  相似文献   

14.
新课改实施以来,在完成课程目标规定的内容外,更加注重学生物理科学知识素养成为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时更加注重基础,还要适当地体现其时代性特点,与时俱进,而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使用小组合组、自主探究以及开放式课堂等创新性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高中物理课程的热爱。重点介绍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的几点反思。  相似文献   

15.
课程是联结师生的关键环节,教师的课程能力决定着学生的最终收获。课程实践活动的领域包含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教书旨在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育人旨在促成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只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会造成教师课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使学生成为"单向度"的人。教师的课程理解能力、课程批判能力和课程建构能力共同构成其课程能力。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使教师树立育人为本的课程观,才能唤醒教师课程实践的生命力,最终引领教师成为研究者。  相似文献   

16.
现象学视野中的幼儿园课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取向的课程往往过于强调课程设计的客观性、抽象性、封闭性。为解决科学取向课程存在的种种问题,依据现象学理论,幼儿园课程在课程主体上应唤醒教师、儿童与家长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意识;在课程本质上要注重生活意义的延展,关注教师与儿童的伦理存在,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世界,反映生活世界的复杂性;在课程设计上不仅要有专家的理性语言,更要有教师、儿童与家长的诗性语言。  相似文献   

17.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的实施中,中学理科教师可以自主选择课程,主张多种模式相结合;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的集中期望是更新素质结构,提高专业能力;最需更新的知识、能力和理念比较明确。要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课程目标上要关注教师角色变化,满足专业成长需要;课程内容上要组合多个课程模块,科学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实施上要优化课程结构,创新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上发挥评价多种功能,注重评价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的课程教育改革上,鼓励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等内容,在我国的职教课程改革上,音乐教育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课程目标偏离人才的最终职业目标,有的职业学校在音乐课程上,注重表演技巧,而忽视音乐的综合素质培养,在教学手法上,教师表现的比较传统,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主要是为了人才培养而设置相关的课程,在这个基础上建立适合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在音乐教育课程上应该科学的设计教学内容,教师应该从改进教学手法上培养学生学习音乐课程,让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英语教学要实现认知、情感、技能三大领域的教学目标,特别注重在传授知识与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标本身就反映了课程文化的创新。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与生活化:在课程内容实施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程评价上强调对学生、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师资质量是关乎未来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教师培养的关键在于课程设置,美国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达到研究生层次,在课程上重视基础课程,选修课课程设置广泛,课程内容更新及时,注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和教育实践。因此,针对我国课程设置的不足,在充分了解美国课程设置的特点的基础上,尝试构建适合我国研究生层次中小学教师的课程体系,对提高我国中小学师资质量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