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天,我在老王家里闲聊。老王的宝贝孙女蓓蓓,两只手捧着一盒巧克力糖,嘴里一块接一块地吃着,把腮帮子也撑得涨鼓鼓的。老王说:“小蓓,给大家分糖吧。”小蓓没反应。  相似文献   

2.
问题严重了     
半夜时分,老王听到羊叫声,便叫醒儿子一块儿去看,结果看到一个贼正把羊使劲儿往羊圈外拉。老王很气愤,拿了一条绳子冲出去。那贼作势要跑,被绳索套住了脖子。老王的儿子也很配合,他从正面扑上去,将一块臭得可以灭蚊子的抹布塞进那贼的嘴里,然后两人一起将贼捆结实了,吊在院子里的大槐树上。  相似文献   

3.
马志伦 《现代语文》2011,(6):110-111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记人散文,作者在写老王这个人物时,大多是用描写和叙述,很少议论和抒情,表现老王的"苦"与"善"都是让事实来说话,正因为如此,老王的不幸命运和内在的善良品质更耐人寻味了。  相似文献   

4.
能人老王     
周围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有老王这么个人,老王教书,也捣鼓电视机。最让人羡慕的是老王还会修电脑。农村人过日子,见过电脑的人都不多,想想老王的能耐吧——够大的。说是“老王”,今年也就刚过“而立”之年,因为他会修些电器,常有人打电话来:“是老王吧?”一听那些变调的普通话,我就在一旁窃笑:“老王八”,多难听,干脆弄个名片,印上“王经理”多好,现在这年月,经理满天飞,也不在乎多你一个人吧!老王只是憨笑,回头看身后的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位美女,打扮时髦,长相极有品位。老王说那是养眼的,办公室的墙上突然多了个美人,谁看着都怪舒服的。办…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车夫的故事。杨绛用平淡如水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她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不仅高度赞扬了老王善良的品质,还体现了作者对老王这些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关爱。这些情感都寄寓在一些看似平淡的细节中,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  相似文献   

6.
亲情课     
寒假里办公室几个同事都纷纷把孩子送到各类培训班去补课。老王的儿子英语总是考不及格,孩子一放假,老王就把他送进了初中英语强化训练班。这个班是封闭式教学,半军事化管理,孩子只有周末才能回家。老王信心  相似文献   

7.
多次听初中老师上《老王》(人教版八年级),也多次听高中老师上《老王》(苏教版必修三),看到绝大部分课堂都比较关注“老王是怎样一个人”.且更多地让学生体会他性格中“善”的一面.而比较忽略伴随老王一生的“苦”。  相似文献   

8.
尴尬风流     
一、大河美酒 老王每年夏天都回故乡小住。故乡QQ镇。老王的习惯是动不动拨打12121电话询问天气状况,可不是嘛,饮食起居游乐行止都与天气有关。  相似文献   

9.
瞧,迎面来了个穿西装,戴领带,腰别BP机,梳一头“三七分”的家伙。你别误会,他可不是大老板,他就是咱们班的“老王”,一名如假包换的学生。“老王”可是我们中的“贵族”,这不,他今天又是这身打扮,远远看去还不错。可是“老王”刚进教室门,便引起了一阵哄堂大笑,笑的人大部分都是男生,女生都在写作业,无心欣赏“老王”的“美貌”。不过三分钟,大家就都把“老王”拥在中间问这问那:“这领带不错,是在哪儿买的?”“这BP机挺新潮,是你老爸送给你的吧?”……“老王”倒是不厌其烦,正一一向他们解说呢!嘿,你看他那得意样儿,真把自己当贵族了。  相似文献   

10.
杨绛的小说《老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身份卑微、生活艰难的小人物——老王的形象。老王的形象是生动的。“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  相似文献   

11.
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教读课文。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在想,杨先生因什么而对老王感到愧疚?仅仅因为她是一个"幸运的人"而老王是个"不幸的人"?每个读者都试图解读杨先生的这份情感。笔者觉得杨绛先生写作《老王》之前,应该曾多次回顾自己与老王交往的点滴。几年之后,她觉察到了自己感到愧疚的原因,这就是:她没有真正地理解老王的内心需求,因而在他们之间的交往中,他对她、她对他付出的情感是不平衡的。情感的天平在老王那头重,在自己这头轻。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相似文献   

12.
杨绛先生在《老王》一文中讲述了一位善良、老实的三轮车夫的故事。散文写于1984年,在时过境迁以后,作者回忆起这位处于社会底层的老朋友时,却发出了对于"不幸者"的"愧怍"。那么,忠厚的老王不幸在何处,竟让一位七旬老人心境久难平复,愧疚不已?探究整个作品,我们最容易得到的信息是老王生活处境上的不幸。首先,老王的身体是不幸的。老王不仅年老,而且两只眼睛都有问题:一只瞎眼,一只患有夜盲症。后来不知得了什么病,总不见好转。其次,老王  相似文献   

13.
正杨绛先生的这篇《老王》争议最大的是对"愧怍"一词的理解。尽管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很多自己独特的见解,但笔者始终认为还是没能真正抓住"愧怍"一词的内核。要证明这一点,还是有必要再厘清一下杨绛先生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断。片段一:乘客一般不愿坐老王的车,而杨绛先生是"常坐",而且,一路上都能"说着闲话"。老王能在与杨绛先生的闲聊中,把自己的身世遭遇都告诉杨绛先生。  相似文献   

14.
正猎人老王是一个十分爱抽烟的人,邻居都劝他戒烟,但老王就是不听,还是天天抽烟,他越来越瘦,简直就像一根电线杆。他的女儿不忍心让父亲继续消瘦下去,就把老王的香烟和打火机都埋在了狗熊谷里,好让父亲能远离它们。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狗熊阿黑在狗熊  相似文献   

15.
开心一笑     
你最听话老王有四个孩子,都十分顽皮。有一天,老王请同事到自己家吃饭。刚到门口,就看到孩子们正吵闹不休。老王妻子一看到老王,高兴地说:"你终于回来了!这些孩子太皮了!"同事们以为老王的妻子要让老王"教训"一下孩子,刚想阻拦,就听到老王妻子接着说:"家里没盐了,你快去买。家里只有你最听我的话了,他们四个我一个也叫不动!"听错了建筑工地的监工:"对不起,太太,是您在唱歌吗?"  相似文献   

16.
泰山石     
我们一行人乘夜来到泰山脚下,虽是仲夏,山附近却也环绕着一丝寒气,真乃“高处不胜寒”也。一位老人坐在一块石头上,见是我们,便上前来打招呼,从双方对话来看,这个老人叫王石,有人叫他老王,也有人叫他老石。他就是我们的导游。行至半路,我们气喘吁吁,实在顶不住了,嚷着要停下来休息片刻,老王倒也爽快,在一段台阶上麻利地清理一下,我们便坐了下来,惊奇  相似文献   

17.
小炉烤饼     
《课外阅读》2008,(9):64
老王用小圆炉烤饼,可是炉子太小了,每次只能烤两个。而每个饼的正反面都要烤,每烤一面所需要的时间是半分钟。现在老王只有一分半钟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孙蕾 《成才之路》2012,(28):35-35
《老王》一文的写作意图主要是源于作者的"愧怍"之情。从老王的基本信息中可见老王的不幸,从作者回忆的老王的几件事——送冰、送人和送鸡蛋中,可见老王的善良。不幸而善良的老王把我们当做亲人,而"我"却忽略了老王的真心真情。老王淳朴、善良、正直,这是一种从社会底层,从普通民众中发出的光芒,然而"我"没有更好地善待、理解老王,多少年来,作者"不安""愧怍"。  相似文献   

19.
<正>【背景】许多教师都认为《老王》一文,主要表现的是作者对老王的内疚,认为相比较老王,作者就是个幸运儿,要学习作者关注弱势群体的精神品质,在学术界的解读中,我们也看到此种观点。这种观点并不是没有道理,但是要注意的是,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作者真的是个幸运儿吗?而且在与老王交往的过程中,作者的做法也并无不妥,为什么作者却越来越感觉到愧疚  相似文献   

20.
<正>杨绛先生《老王》一文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历来是大家关注的关键句,“她究竟在愧怍什么”是大家研究的核心问题。反复阅读作品可知,杨绛愧怍的是她在与老王交往的过程中感情付出的不对等:老王待她如亲人,而她待老王只是比对其他人多了些关心,并没有把老王当亲人。在老王送给她香油和鸡蛋之前,杨绛在与老王的交往过程中内心是平静的,只是同情老王,善待老王,关心老王,在物质上时不时接济老王。在老王送给她香油和鸡蛋之后,杨绛的内心不再平静,而是经历了“抱歉—不安—愧怍”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