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芬芬 《文教资料》2013,(19):18-19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它塑造了一个有个性的青年形象,并且赋予他特立独行的语言。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是非常有特色的,也是极具代表性的。首先,表现在语言粗俗。张口闭口都是脏话,全书到处可见不文明用语。其次,大量使用俚语。不分场合,重复使用俚语是霍尔顿语言的一大特色。最后,语言反正统性。霍尔顿的语言语法不规则,任意窜改用词和句式;语言模糊性,句末随意添加附着语。霍尔顿的语言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本人的个性是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成长小说的经典之作。从主人公霍尔顿所呈现的本色化叙述语言:粗俗语和俚语入手,借用心理学、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这一叙述语言所折射的心理,以揭示文本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3.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其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我行我素、放荡不羁的个性及其极具特色的语言使用而出名,但它同时也成为一部极具争议的小说。对文中词语选择及句法特色的分析,表明夸张语言的使用在小说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4.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少年霍尔顿在纽约街头一天两夜的游荡经历为线索,描写了霍尔顿的内心体验和人生经历,展现了美国青年的迷惘、彷徨、失意和放纵,揭示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状态。小说中塞林格以粗俗化、俚语化、口语化和象征性的语言形式,塑造了经典的反英雄形象霍尔顿。本文试图从语言特点出发,探究《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言艺术,以求更加深刻地认识这部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5.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学界认为的“现代经典”之一。这部小说没有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文章从这部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语言运用和情节处理等方面作了比较具体、深入的探讨,试图探寻该书的艺术特色,从而管窥它成功的秘密,亦希冀对青少年读者欣赏这部小说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当代文学家塞林格的经典之作,对美国社会和二十世纪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小说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主人公独特的个性、经历和思想能够引起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强烈共鸣,而且还在于其别具一格的“霍尔顿式”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7.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学性作品 ,它反映了塞林格对语言的驾御能力。通过对霍尔顿式语言的塑造以及对象征性语言的运用 ,塞林格成功地赋予了作品极强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杰·戴·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已经成为世界文学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该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书中对于人物内心的深刻剖析,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书中人物非常有特色的语言表达。为了保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并使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传播,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尽可能采取异化的方式进行翻译,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学性作品,它反映了塞林格对语言的驾御能力。通过对霍尔顿式语言的塑造以及对象征性语言的运用,塞林格成功地赋予了作品极强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0.
<正> 杰·戴·赛林格(J.D.Salinger)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in the Rye,1951)一经问世,便风靡美国。四十年来,该书不断再版,销路历久不衰。其作者也因此书而一举成名,跨入美国文学巨人的行列。《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一个律师家庭出身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尔德(HoldenCaulfield)因四门功课不及格,在学期结束前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不敢贸然回家见爹娘,浪迹于纽约三天两夜的经历和感受,反映了五十年代美国青少年精神上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他们不满现状,要反抗又无能为力,最后陷于苦闷、幻想和困惑。小说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涉及了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而且在于它艺术地使用象征手法和个性化语言,塑造  相似文献   

11.
美国俚语是一种相当特殊的语言形式.它历史悠久,尽管处于不断的更新变化中,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备受人民青睐.本文从美国民族性格、美国俚语的构词方式、修辞方法入手,剖析了美国俚语的语言特色和语用功能,以此了解不断变化中的美国语言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特殊内涵.  相似文献   

12.
谈《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艺术特色张河川五十年代的美国文坛在麦卡锡主义的笼罩下,万马齐喑,一片调零,一些史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懦怯的五十年代”。然而,于无声处响惊雷,1951年。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以其非凡的胆识和真诚,向美国读者献出了一部振聋发...  相似文献   

13.
天气已不像昨天那么冷,可是太阳依旧没有出来,散起步来并不怎么愉快。可是有一件事很不错。有一家子人就在我面前走着,你看得出他们刚从哪一个教堂里出来。他们一共三人———父亲、母亲,带着一个约莫六岁的小孩子———看去好像很穷。那父亲戴着一顶银灰色帽子,一般穷人想要打扮得漂亮,通常都戴这种帽子。他和他妻子一边讲话一边走,一点也不注意他们的孩子。那孩子却很有意思。他不是在人行道上走,而是紧靠着界沿石在马路上走。他像一般孩子那样在走着直线玩,一边走一边还哼着歌儿。我走近去听他唱些什么。他正在唱那支歌:“你要…  相似文献   

14.
姜苓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05-106
通过语言、行为、幻灭感三方面剖析霍尔顿身上体现的个性危机与现代主义文学中对传统主流文化产生的疏离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麦田里的守望者》自塞林格1951年问世以来备受推崇,经久不衰,但因极具个人特色的叙事风格和独特自然的口语体语言使其翻译难上加难。因而从翻译的两大基本策略,归化与异化角度比较施咸荣和孙仲旭二译本,通过语言文化分析,使归化异化综合使用,相得益彰,不仅提高译本质量,更促进文学翻译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6.
17.
守望麦田,守望那一片纯真,就像清风拂过掀起的绵绵绿浪那样简单而快乐的纯真;守望那一方无邪,如同一望无际的沉甸甸的金色那样纯粹而真实的无邪;守望那一寸自由,宛如在麦田中穿梭追逐的孩童的脚步那样奔放而洒脱的自由。尽管麦田也许很小很小。  相似文献   

18.
主题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它规定作品的发展方向并将作品连成一个整体。不同读者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题有不同的理解。文章在对文本的理解和对主人公三天游历分析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小说的主题进行探讨,即:异化、寻真和真爱。这三个主题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整体。它们通过主人公霍尔顿的兴趣爱好、言行举止表现出来,从而让霍尔顿的性格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把文章连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9.
《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当代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已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主人公中学生霍尔顿·考菲尔德的刻画得到美国当代青少年的共鸣,也引起世人争议。霍尔顿是冷战病态热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垮掉分子”,但他又具有明显的积极人性追求。小说的艺术魅力在于对人物心理的深度剖析上。许多评论家以为它是一部悲剧,但也有一些人认为该小说充满幽默、诙谐、机智。评论家常将霍尔顿与马克·吐温的小说人物哈克相提并论。对作品的语言特点历来褒贬不一。一些人认为它“猥亵”、“渎神”;另外一些评论家则认为它具有高度鲜明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20.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长篇小说《远大前程》是他所有作品中无论从语言上还是结构上都堪称是最完美之作品,体现出他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运用一系列的艺术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长短句并用、人物的本色语言、重复与对偶等等,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