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剑本质是格斗卫体的兵器,剑术实质是一种击刺之术,早在汉代就有“剑道”记载,随着时代发展,剑的功能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格斗、礼仪、道法的器具,但是,其本质依然不可脱离“武”,特别是作为体育属性下的剑术,由术入道,更是彰显剑器与剑术的本质属性,然而在体育转型大背景下,中国、日本、韩国的剑术(道)虽然渊源有关,却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值得深入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和对比法,通过对中国剑术与日韩剑道的技术体系进行剖析研究,试图借鉴日韩两国在剑道上的发展模式,反思中国剑术在当前形势下的发展窘境,促进中国剑术的发展。研究显示:剑术的发展应以打、练技术有机的结合,则是发展与推广中国剑术的技术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之一;中国剑术应借鉴和吸取日韩剑道实战发展模式的优点,取长补短,兼顾演练与技击内涵,加强实战技法对抗,两者兼顾发展;提炼、整理,统一规范中国竞技剑术技法、剑术演练与相击形式的整合,科学合理的借用成熟的武术段位制推广模式,完整地保留武术剑术技术和理论体系,加以贯彻和渗透浓厚的武术文化特色,追求完善“文化”“技击”“健身”功能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初级剑术的教学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初级剑术的技术分析,在阐述了学生学习初级剑术时的武术基本情况后,论述了“动、节结合,徒手辅助,抽取组合,分类区别”在初级剑术教学的应用方法与作用。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教材,揭示教材的内在规律;在准备活动中穿插剑术基本功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普通高等院校的武术教学中,剑术是女生喜爱的项目。过去,我们根据学生生理特点,素质差异、男女有别的原则,安排女生学习剑术,男生学习拳术,效果较好。但高等院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中的武术教材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传统剑术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剑文化为视角,着重论述了中国传统剑术所富有的丰富内涵及它的独特功能和价值,从不同侧面感悟剑术的情趣与精神,以促进和发展剑术这一古老而又富有生气的武术活动,使之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少林武术作为文化品牌,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意义,对少林武术的历史进行挖掘,能够丰富其内涵,提升其品质.《清稗类钞》有6个类别的35个条目记述有少林武术.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场景分析法,对这些条目进行研究,在认识清代少林武术方面可补正史之不足.《清稗类钞》关于少林派和少林宗派的使用频次说明有清一代“武术派别”广被接受,少林作为拳术流派之一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附力.从概念的使用上看,“少林拳棒”“少林拳法”和“少林寺拳法”是就整个少林派而言,属于集合概念,“少林拳”则仅仅是少林派诸多拳法中的一种.在《清稗类钞》的记载中,少林派功夫无论养生还是技击,都有较强的实用性.《清稗类钞》所栽习练少林武术者,遍布大江南北,囊括各个阶层,充分体现出天下功夫出少林的社会情景.从习练少林武术的时间看,最短百日能运气,十年方可尽得其秘.  相似文献   

6.
武术师资培养问题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武术教师是武术教学的指导者和技术、知识的传递者,在武术教育改革之“戏”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武术师资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主要观点:1)武术师资的主体来源是各高等院校武术专业毕业生,由于受报考条件限制,使该专业学生在技术能力上因循了竞技体育的“项目化”特点,导致普通学生武术学习的需求与武术师资的技能存在差异,体现了“选材”环节上的先天不足。。2)在武术师资培养模式上未能做到“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而是延续了竞技领域项目培养方式,一味注重专业方向的划分,忽视相互之间的联系,忽视综合素质的锻炼;在技术主干课程设置上仍以项目分化后的专项主干课程为主,缺少纵向上对拳种内涵的挖掘和横向上对武术范围内其他项目的关照;在课程教学模式上局限于专项的狭隘视野内,缺少对武术作为一种中华文化形态所具有的形下之器与形上之道、符号与意义、型与法的兼顾。最后针对武术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步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7.
作为民间 “头人”制度的一种反映,武术社会中常用掌门人一词来表述武术门派中的现实权威,并且基本确立了血缘传承、弟子传承和权力技术综合考量三种传承路径。通过口述史法、现场观察法、文献资料法对一个民间武术门派的掌门人选举、权威构建、日常运作的考察发现,掌门人在传统日趋式微的今天,具有凝聚集体意识的现实意义;人们通过现代选举制度、科层权威和传统权威来再造掌门人的现实权威;当代民间武术门派的发展必须经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同时指出, 现代社会中的法理型掌门人在应对传统权威中的 “种姓”制度时不得不做出 “禅让”的妥协以维护自己的权威。  相似文献   

8.
摘要: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廓清长期以来关于武术技击的争议问题。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的技击神话、技击乌托邦、技击现实、技击辩护、技击伦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从民国期间的两次“国考”到现代的央视体育频道“武林大会”的技击实践来看,人们对传统武术的技击一直存在着理想化倾向,从而无法认识和承认自身;中国武术技击并非一味取巧,也有“什么都要练”的“泛和谐主义”;从文化三层次出发的武术文化分层来看,武术文化的核心从属于中国文化的核心,技击乃是武术技术层面的核心内容,因此,以技击作为武术的本质来界定与域外武技比较中的“我优他劣”并不合适;人们对技击欲望的无限追逐以及缺乏同步的德性训练,无法成为“有节制的人”,造成了对身体的损害;生存是武术的技击伦理,比试只是手段;囿于自身的想象,人们对待中国武术的技击观念难以超越自身所知,从而无法形“真正的自由意见”;当前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关注武术融合的过程和趋势,而不是一劳永逸的给出一个武术的确凿定义。  相似文献   

9.
武术运动不仅能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促使病体的康复,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人们的智商,现就武术对增进健康、促进身体康复、提高智商的原理与机制作一剖析。一.武术对心脏、血管系统的机能有重大影响。练武术要求全身各部位都要活动,正所谓一动百动。通过人体各肌肉组织、关节的剧烈活动,可导致内脏各器管、系统发生变化并得到锻炼。练武术还要求气沉丹田,变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横膈肌的运运起到按摩内脏的作用,从而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机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脏输出血量增加,心脏容量增大,血管弹性增强,脉博缓慢,促进血液循环。汉末神医华佗说过:“人体欲动,动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犹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  相似文献   

10.
探析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武术教育改革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体育专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武术作为一门直接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育课程,其教育改革思想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从中国古代哲学中太极原理的视角分析“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武术教育改革思想基础,可进一步提高人们对这一武术教育改革思想的认识,为武术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武术,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内涵丰富。长期以来,人们对武术的认识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技击技术来理解。本文从武术文化系统的三个层次、武术所蕴含的一些文化和思想、武术在当代发展的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对武术的文化层面的一些认识,旨在提高人们对武术文化性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摘要:学校作为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一直备受学者关注。本文以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历史研究法等探源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形成模式,梳理学校武术教育百年的演进逻辑,并对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学理上的反思,以期为今后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借鉴。研究认为:我国学校武术教育是一种“后发内生”的发展模式;其百年的演进逻辑表现为:从“武体分离”到“以武入体”的“体育化”演进;从“强种卫国”到“文化传承”的民族主义演进;从“由拳入操”到“段位入校”的“套路化”演进;从“以武强身”到“武以成人”的“身体化”演进。学校武术教育“体育化”的发展逻辑使其丧失了自主性独立发展的生存空间;学校武术教育“套路化”演进消解了武术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和技击表征的意义;学校武术教育应当承担起武术“拳种”传承的功能,实现对学生“武以成人”的终极教化。  相似文献   

13.
休闲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和乐趣,是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和行为姿态。这正是美学视野下对休闲时代面临的严肃的命题,而中国武术无论作为一种体育健身项目,还是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享受,都是较为适宜的明智选择,尤其它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具有从媒介、形式到意蕴三个主要方面的突出的审美特性。因此,本文从休闲时代的社会特征入手,全面剖析中国武术休闲美的构成特征,并对新时代重塑中国武术审美形象提出了具体措施。认为:1)加大舆论宣传引导积极健康的休闲理念;2)扩大武术教育覆盖面培养武术休闲审美能力;3)充实武术文化教育内容提高广大学生的文化感受力;4)举办民族艺术精品博览会展现武术媒介美。  相似文献   

14.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国武术作为研究对象,从艺术学的视角对中国武术自身所表现出的“程式化”艺术特征进行了尝试性的理论探析。研究认为:武术技术技法是构成中国武术形式与内容的要素,其因自身的“规范性”和“标准性”,构成了中国武术的“程式”,而由武术技术技法组成的武术套路,则成为了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表现形式。通过“提纯”与“美饰”的艺术表现方法,以及以“虚拟”显“真实”的艺术表达方式,武术拳家们对武术技术技法和武术套路进行了“程式化”操作,实现了对中国武术的艺术化处理,赋予了其艺术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摘要:20世纪兴起注重身体“内在感觉”的身体教育与16-20世纪一直倡导“外在指标”进步效果的身体教育结合,日渐成为21世纪学校体育教学的主流模式,而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也是以身体为载体集“外在指标与内在体验”为目标的身体教育过程,面对现代武术教学长期追求外在指标锻炼效果所导致的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发展困境,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外在指标与内在感觉”互动的身体教育视角审视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教育实践,认为: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不仅是“外在指标提高与内在感觉深化”的一体化身体教育,而且从内外结合中强化了武术人对身体的认识,形成了四种武术身体观:分类与系统的身体观、被控制与自主的身体观、超越肢体与人械一体的身体观、意志磨炼与思考想象的身体观。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历史实践所形成的“外在指标与内在感觉”相融合的文化教育遗产既具有增强体质的锻炼特性,又因体验丰富而具有提高兴趣的精神元素,应成为当今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6.
摘要:从文化阐释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以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内地出现的一段近十年的“武术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历史回溯,解读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意义,解释武术热产生的文化根源。研究认为:在“武术热”的文化空间中,武术以“侠”的符号被人们消费,并作为“对自我价值肯定以及自我超越”的信仰潜藏于人的心理空间,而“武术热”又最终体现为社会变迁的反应和社会心理诉求的回应。基于对“武术热”的文化阐释,认为当下武术的发展应:重拾武勇豪情,重塑尚武精神;深化武术教育,回归打练结合;顺应社会变革,适应个体需要;传承武术文化,重建民族主体。重点揭示作为符号文本的武术在武术热中的象征意义,以及武术热中所反映的社会变迁和社会心理诉求,并最终基于对武术热的文化考察观照现实,为当今武术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梅山武术产生于农耕文明,农村是其重要的生存土壤,随着农耕文明的逐步没落以及梅山地区民间老拳师的相继辞世,梅山武术的生态环境已被严重破坏,在官方和民间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因此采用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梅山武术的发展现状和梅山武术传承人的保护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作为我国村落体育的一种发展模式——“梅山武术”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吸收、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各门艺术之精粹,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表现形式。在我国戏曲发展的百花园中,武术,恰似一枝奇葩,开放得尤为鲜艳,尤为光彩夺目。“唱、念、做、打”作为传统戏曲表演的四大方面,是我国任何一个较大的传统剧种都必须具备的。而“武戏”(又称武打戏或武功戏),则集中地反映了武术在戏剧表演中的运  相似文献   

19.
双兵器从最初的双手持握不同兵器到同种兵器、从战阵所用到武术器械,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为了理清双兵器形制演变对技法特征的影响,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进行分析,认为双兵武艺的技法特征是随着兵器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尚力到尚技,一步一步朝着轻快便捷的方向演进的。  相似文献   

20.
武术文化在当今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历来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作为中国特色的身体运动文化形式,不仅具有现代体育的功能——身体锻炼,同时作为一种系统整体性的文化载体,兼具德、智、美及促进人个性发展与完善等的文化教育功能。在新时代,武术对我国青少年树立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