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约拿的葫芦蔓>和<他们眼望上苍>中,非裔美国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明、复杂完整、真实可信的黑人形象,演绎了其文化相对主义思想.通过反类型化人物塑造,赫斯顿试图矫正黑人在白入主流话语中被扭曲了的形象,展示黑人自然而真实的人性,颠覆白人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2.
陈秋玲 《文教资料》2009,(20):26-28
托妮·莫瑞森的<最蓝的眼睛>展现了在白人文化浸染下的黑人的生活和心灵悲剧,隐含其中的主题则是呼吁黑人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坚守和弘扬黑人文化,在与白人文化的斗争中寻求生存之道.本文通过对两个黑人女孩佩克拉和克劳迪娅在对待白人的忽略,"有色人"的回避和歧视,以及黑人的自我厌恶时不同反应的对比,揭示出莫瑞森在小说中所要表现的这一更深层次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展示了由白人强势文化冲击所造成的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悲剧.本文从文化帝国主义的角度探讨白人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充斥下黑人在精神方面的所遭受的摧残,同时试图探询抵抗白人文化冲击、保留住黑人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指出:在白人对黑人实行文化霸权过程中,知识机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育作为一种文化霸权机构,远远不是中立的,而是采取一种间接的控制方式,通过在社会中广泛传播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理造成极大伤害.  相似文献   

5.
从《紫色》的语言看艾莉丝·沃克的民族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莉丝·沃克的长篇书信体小说《紫色》运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 :茜莉所写的 70封信中 ,无论黑人和白人都说美国南方乡村黑人口语 ;茜莉的妹妹聂蒂的信中 ,黑人白人都说美国标准语。这种语言艺术使黑人和白人处在了平等的地位上。以茜莉为代表的黑人土语不因人物自身教育、地位的提高而改变 ,这里茜莉的语言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民族的标志。作者还运用一些语言变异形式 ,如主语第一人称复数用Us,用大写的He或Pa指代茜莉的继父 ,用Mr.———称呼那些不配有姓名的男人等 ,揭示黑人男女、黑人家庭、黑人内部的弊病。这种与众不同的语言策略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黑人意识和民族观念。  相似文献   

6.
张翼 《考试周刊》2014,(65):15-16
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1944—),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文坛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擅长描写农村妇女,偏重于对黑人和黑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刻画,歌颂主人公与逆境搏斗的精神。在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刻画了三个黑人女性,充分展示了黑人女性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如何传承及发展自己的独特文化。沃克以被子为象征,反映了在强势文化下,黑人女性以一种隐性力量不断抗争的过程,表明了黑人文化和生活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艾丽丝·沃克在她的短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形象地刻画了内心充满矛盾的黑人女性形象迪伊。迪伊从小接受了主流白人文化,白人文化在她心里的内化使她厌恶甚至看不起黑人文化。因此,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的碰撞所产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她渐渐脱离了传统的黑人家庭。然而,轰轰烈烈的黑人民权运动激励她去重拾象征黑人文化的百衲被,却遭到了母亲的拒绝。白人文化在她心里潜移默化的内化使她走上了精神的不归路,对黑人传统文化的盲目追寻也暗示了她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8.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瑞森的处女作.小说描述了生活在白人文化占统治地位这一大环境下的两个黑人小女孩的命运.家庭背景的不同、白人对黑人的忽略和歧视,使她们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呈现出了对自身命运的困惑和抗争,以及对黑人文化的背离与坚守.  相似文献   

9.
艾丽斯.沃克的《紫色》中主人公西丽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主要包括追求独立,自我尊重和寻根的意识。作为一名妇女主义者,西丽是受压迫的黑人妇女的代表。艾丽斯.沃克认为,妇女主义者不仅要为妇女的解放而奋斗,而且要致力于整个人类的生存和统一,使黑人男性和黑人女性之间得以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黑人与白人之间能够彼此爱护。  相似文献   

10.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看不见的人>具有许多狂欢化文学品质.小说中既有狂欢化的人物形象又有以酒店、街道为隐喻的狂欢广场,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黑人希望颠覆二元对立的社会现实,从不平等的制度中逃脱出来的"狂欢乌托邦"的理想;另一方面,小说还巧妙地运用狂欢节上诸如"加冕/脱冕"之类的礼仪形式,在对主流社会体制进行讽刺和"降格"的同时,表现黑人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实现自我理想的艰难.  相似文献   

11.
《紫色》的叙述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紫色》是一部长篇书信体小说,沃克运用了双重聚集、复调技巧和自由直接引语的独特叙述模式揭示了黑人的精神世界及白人与黑人的异同,充分体现了她强烈的黑人民族思想和对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2.
魏萍 《华章》2007,(3):130-130
二战后,美国文坛上涌现出大批黑人作家,他们以其犀利的文笔控诉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罪恶,抒发他们的悲愤,歌颂他们的反抗和斗争,并且不懈地探索和寻求一条实现自我存在价值和意义的道路.许多黑人作家从一开始就着力表现黑人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在这些作家作品中,<看不见的人>是战后出现比较早的一部描写主人公寻找自我的小说,通过主人公在荒诞、敌对的环境里失去和寻找自我的故事,描写了以主人公为代表的黑人的心理异化过程和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的排斥.  相似文献   

13.
董丽 《华章》2011,(14)
艾丽丝·沃克是美国文坛上颇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她小说的内容往往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通过其代表作<紫色>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主流社会对黑人母亲的限制以及黑人女性所遭受种族与性别的双重歧视.沃克指出母职不是黑人女性受压迫的根源,种族和性别歧视才是罪恶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探讨小说《家族》中白人忧郁是如何被赋予政治含义,即小说的叙述过程中体现的源于种族主义的白人忧郁如何颠覆非裔美国人主体性和黑人自我的存在,以及黑人为反抗这种白人种族主义的颠覆所出现的忧郁如何保证黑人自我身份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威廉.福克纳的<曾有这样一位女王>等4部短篇小说的解读,揭示福克纳对黑人和美国南方白人妇女这些弱势群体的关注.充分表现了福克纳的种族观和南方妇女观.  相似文献   

16.
“种族反写”揭示帝国的边缘借用了英语书写来颠覆英国书写的历史来书写本民族文学新篇章的过程。小说《耻》的作者借用了种族反写,将黑人和白人进行置换,白人不再拥有奴役和支配黑人的权利,黑人具有支配、剥削白人的冲动和能力,体现白人压迫黑人的历史已被颠覆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六月庆典>具有一种恢弘的叙述构筑,埃利森把他一生对黑人和白人两种文化的探讨和思索建筑在这部小说完整的叙述结构中,通过不同视角的转换,叙述层次的安排,使整部小说呈现出对话性,体现了作者对黑人命运的关怀和艺术手法孜孜不倦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论非洲文化传统在《所罗门之歌》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创作中始终坚持自己的民族性,不断挖掘非洲优秀文化传统.她的小说<所罗门之歌>洋溢着神秘的非洲文化色彩.莫里森通过描写黑人祖先所罗门及其曾孙"奶人"的飞翔,再现并重新演绎了非洲飞人传说;布鲁斯、灵歌和黑人民谣在小说中交相辉映,诠释了非洲传统音乐对黑人精神生活的巨大作用;非洲祖先崇拜传统则在女主人公与其父亲灵魂的交流中得以体现.通过对非洲飞人传说、音乐传统和祖先灵魂崇拜等黑人优秀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运用,莫里森阐明了继承非洲优秀文化传统的必要性,为苦苦探求民主、自由的黑人种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小说构思巧妙、寓意深刻,自始至终无不表现了非洲文化遗产对于黑人民族,尤其是生活在白人主流文化包围中的黑人族群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以一个黑人小女孩的悲剧,批判了白人主流审美及价值观对黑人的精神奴役.该文从<最蓝的眼睛>中"眼睛"这一独特意象切入,运用福柯的"凝视"理论,从"被看"和"看"到"遮目"三个层次分析主人公被白人审美价值观同化直到失去自我的悲剧实质,挖掘作品的情节张力和悲剧魅力.  相似文献   

20.
南非作家J.M.库切因获得2003年诺贝尔文学而一举成名.其作品也揭开了人类多种文明间相互冲突的疮疤.本文通过分析库切小说<耻>中代表人物--白人和黑人的举止言行,说明在殖民者失去种族歧视权、失去统治权的社会里,白人对生活的失望和迷茫.殖民主义者在给被殖民主义者造成损害的同时,也害了自己,致使其后代来为其过去的罪恶而赎罪.而黑人被殖民者本身所表现的行为是受白人殖民统治者种族压迫多年的本能的反映.最后得出结论:种族隔离时代的巨大伤痛,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都不会淡忘,更不会忘却,给南非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历史疮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