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为同志的散文《第二次考试》是部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二册的课文,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本文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学习,使学生受到主人公陈伊玲勤学苦练的精神和公而忘私的品质熏陶,使学生了解通过侧面烘托来刻划人物的写法,懂得双线结构法及其作用。 这篇散文写于1956年。开国后至1956年间,我国政治生活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繁荣,艺术比较民主。民族复兴的伟大现实鼓舞着人们,抗美援朝的胜利战果振奋着人们,工农业建设的宏伟蓝图激励着人们,作家的政治热情和写作欲望都是十分强烈的,散文创作亦和当时整个国家蒸蒸日上的形势一样,处于生气勃勃的发展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散文家的笔触也不断开拓着新领域,他们不仅重视重大题材的写作,而且注意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动人的诗  相似文献   

2.
胡明道,女,生于1941年10月,湖北省武汉六中语文特级教师,湖北省中语会学术委员,武汉市学习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近20年来在“课堂心理学”、“单元教学”及“语文学习科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创立了“学长式”教学法,出版了专著《语文学习100窍》,...  相似文献   

3.
何为同志的《第二次考试》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曾选入一九五六年《散文小品选》,后由作者收入散文专辑《第二次考试》(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五八年).它和《两姐妹》、《千佛山上的小树》、《白鹭和日光岩》以及作者近年写的《临江楼记》、《风雨夜航图》等,都是优秀的散文,在散文百花坛上较有影响.作者以精巧的构思,美妙的意境,生动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现实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旖旎画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些散文,在读者中广为传诵,颇受喜爱.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第二次考试》是农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渎课文。这学期的讲读训练,要求在前三学期的基础上继续培养记叙能力。第二单元作为重点单元,以记人叙事为主,记叙中又运用了议论、描写、抒情的方法。因此,这也应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还应结合单元后面知识短文《谈谈散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提高他们阅读和欣赏的能力。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首先要从这个全局考虑。其次,要考虑这篇课文的实际。(1)《第二次考试》一文中,尽管陈伊玲和苏林教授都是文章的主要人物,但中心人物是苏林教授。让学生明确中心人物与中心思想的关系,这对指导学生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来确定中心人物,确定文章的主线是很重要的。(2)这篇课文主要运用了描写的方法。文章对陈伊玲的描写,有些是直接描写,有些是通过苏林教授(也有其他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而间接描写的。对陈伊玲作间接描写,既是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又是刻画中心人物苏林教授的需要。让学生明确这种间接描写的作用和方法,可使学生写作记叙文时,除注意运用直接描写外,还能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中心思想。关于散文知识的教学,可以通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的比较教学去完成。鉴于此,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可以确定为: (一)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根据中心思想确定中心人物和文章主线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自学重点】学习怎样运用间接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主人公陈伊玲勤学苦练的精神和公而忘私的品质,走又红又专的道路.【自学步骤】一、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提示:本文结构为:1、交代故事梗概。写陈伊玲两次参加声乐考试,初试成绩十分优异而复试时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对此疑惑不解.2、具体记叙陈伊玲两次参加考试情况.  相似文献   

6.
我认为目前对《第二次考试》的中心思想的归纳是不够全面的。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可归纳成:全文记叙了某音乐学院招生考试中陈伊玲的故事,热情赞扬了她出众的音乐才华和公而忘私的美好心灵,表现了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考试》两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无锡光华学校陈思《第二次考试》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巧妙的构思”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本文的两个教学重点。讲清楚这两个重点并不难,但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说,不但让学生掌握这两个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是值得尝试的。为此...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考试》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篇幅短小,情节单纯,但构思精巧,全文紧紧围绕着陈伊玲的两次考试展开情节,热情地赞美了陈伊玲出众的才华和美好的心灵,表现了青年一代的共产主义精神面貌。一、精心编织,波澜起伏。初读文章,作者笔下所写的内容似乎信手拈  相似文献   

9.
运用“质疑”,以促进学生思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而且能把差生和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同调动起来。这里我谈谈怎样运用这个方法来教《第二次考试》的。一、设疑紧扣课文关键问题,提出两种或几种看法,让学生带着疑点预习课文,养成差生深思求索的习惯。在预习时,除了按常规布置预习作业外,着重提出疑点:“这个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苏林教授,一个是报考音乐学院的学生陈伊玲。故事的主题思想将随读者对于主人公的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考试》写于一九五六年秋天 ,发表在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副刊上 ,那时我在上海电影厂工作。这篇散文引起读者注意 ,被译成外文、选入语文课本、编入多种选本 ,以后又被改编为电影和广播剧 ,而且还引起一番争论 ,几乎被当作一面“白旗”。说实话 ,这是我事先完全没有想到的。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 ,我在上海读书、生活和工作 ,在这个解放前被称为“十里洋场”的上海留下过许多脚印。我熟悉这个全国第一个大城市。一九五六年上海合唱团招考团员 ,我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去应试 ,终于被录取了。我了解全部考试的场面和经…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考试》运用了流程化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所谓人物肖像的流程化描写.即对人物肖像描写不是简单的一次性完成.而是随着人物活动的不断进行,在各个阶段中进行反复多次的描写,使人物的整体形象得到逐步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第二次考试》一文,选自作家何为的《临窗集》。不少语文教师是将其作为散文来教学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也称其是“一篇优秀的散文”。 随着文学创作的不断发展,文学体裁在发展,文学概念在演变。散文这一概念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自从鲁迅先生使用冷潮热讽的笔法对反动派进行攻击以后,杂文就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而不再隶属于散文名下,由于近一阶段以来报告文学的不断发展,它也另立门户,独树一帜了。因此,在现代文的教学中,人们把散文的范围逐步缩小,一般仅把  相似文献   

13.
去年,学校参加国家级重点课题“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子课题的开题仪式。我执教了鄂教版七年级下册《勇气》一课。我的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4.
《画风》主要讲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但对话较多,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想法,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想怎么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画风>主要讲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但对话较多,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想法,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想怎样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何为同志的散文《第二次考试》,立即得到了读者的赞赏。一些读者还写信给作者技怍品中的艺术形象陈伊玲,对她表示祝贺与希望。二十多年来,这篇散文经过漫长的时间的考试,仍然为广大读者交口传颂,这说明:《第二次考试》的“考试”成绩是优秀的,是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的。  相似文献   

17.
重点阐释了专题学习网站《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设计指导思想、网站的具体栏目和内容、网站在教学应用中的3个特点。以开放式常规课堂教学为例,提出了教学策略、设计了学生活动。具体的教学过程分为5个阶段,在具体设计思想的指导下,每个阶段都对老师和学生的活动作出了明确的规范。总结了此次网络教学的得失。  相似文献   

18.
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发表于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人民日报》副刊。一九五八年被全国通用的中学语文教材选为课文。随后在教育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不少文章对《第二次考试》提出了种种批评否定的意见。其中有些批评者为了给作品加上“鼓吹资产阶级专家治校”的帽子,断然宣称“苏林是主  相似文献   

19.
读名师的课堂是一种享受。然而名师的课堂到底魅力何在?不妨一起来品读一下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这堂作文课,在领略名师教育理念、课堂风采和教学智慧的同时,再读读于老师的课后说课及其专家点评,您可能会有更多的感悟。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部分课型设计石炭井矿务局育才中学王少元单元教学目标一、认知领域记忆1能准确读写下列各字词。窖赫嵌窘颓熏憎恶虐揩恣抚擞挲勺陌浸渍辗迹弥蔷薇掰琥珀绽码2区别下列多音字的读音。藏刹着空降盛解调传模3记住唐、张洁及其主要作品。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