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倡议创建和使用成长记录袋.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进行了“写作成长记录袋“评价法的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写作成长记录袋“是通过记录学生在写作方面的主要活动的成长记录来评价学生写作方面的学习表现,以反映学生写作方面的进步历程,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它符合现代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是一种新的评价范式.   ……  相似文献   

2.
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倡议创建和使用成长记录袋。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进行了“写作成长记录袋”评价法的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写作成长记录袋”是通过记录学生在写作方面的主要活动的成长记录来评价学生写作方面的学习表现,以反映学生写作方面的进步历程,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它符合现代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是一种新的评价范式。一、“写作成长记录袋”评定目的和意义“写作成长记录袋”是档案评定的一种类型,属于质性评价范式。“写作成长记录袋”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在原有水…  相似文献   

3.
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方式的变革,评价体系的变革也提上议程.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是一种新的评价方法,通过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制度,实现学生的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成长记录袋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使学生在体验成功、感受进步中得以激励.  相似文献   

4.
作为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配套的评价方法--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已被我国中小学所广泛使用,文章就学生"成长记录袋"的适用范围、内容选择、实施方式和监督制约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建议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鉴此,在教改实验中,我们运用“学习成长记录袋”进行语文学习评价,做了如下的尝试和探索。一、记录内容多样化———学生自主,教师指导“学习成长记录袋”是指用以显示学生某个阶段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它除了是学生成长的“传记”外,更通过对建立学习成长记录袋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对学生给予全面、发…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评价方法有评语、行为观察、学习日记、情境测验和成长档案袋等.其中,成长档案袋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评价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档案袋评价是以一个文件夹的形式收藏每一个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作业、作品)和反思报告,它可以督促学生经常检查他们所完成的作业,在自主选出比较满意的作品的过程中,反思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档案袋评价也可称之为"学习档案评价"或"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它是当前国外教育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新兴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与发展的资料,可采用成长记录袋等各种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如何利用课外快乐阅读成长记录袋促进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习作成长记录袋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有意识地将写作素材、初稿、修改稿、定稿和各方面的评价等有关习作过程的材料搜集起来,反映学生在习作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与老师、伙伴、家长在相互交流、多向互动的评价中进行反思、改进,激励学生习作水平不断提高。“小学高年级应用写作成长记录袋的研究”课题,旨在利用写作记录袋促进学生写作的兴趣与主动性,通过对作文的反省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档案袋评价又名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所谓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它相关记录和资料汇集。而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则是指通过对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见李雁冰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p.64)细读这一概念.我们  相似文献   

10.
成长记录袋在新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和青睐.新颁发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课程标准(实验稿),都在"评价建议"部分对它的创建与使用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成长记录袋的实践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试卷评价,广大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综合达成.然而实践中我们同时发现,成长记录袋应用的弊端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