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区域文化与文学的角度来看,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重庆成为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1]。在战时文化体制的激励下,从区域性文化中心发展成为全国性文化中心,使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在抗战时期成为中国文化与文学的主流与代表[2]。《山下》通过描写一个十一岁的小女孩"林姑娘"在给下江人做工前后的心理成长过程,折射出下江人到重庆避难对本地人心灵上造成的文化冲击。下江人的到来,显现出战时重庆本地人与下江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出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共存与冲突。陪都文化主流化是一个过程,是来自不同区域文化冲突、磨合、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抗日战争为区域文学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提出了特定的战时文化环境,而重庆文学发展正是以陪都文学运动这一具体样态来走向中国文学运动的中心,并且通过主流化与现实化的动态交互过程,最终成为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区域文学运动.  相似文献   

3.
中国抗日战争为区域学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提出了特定的抗战时化环境,而重庆学发展正是以陪都学运动这一具体样态来走向中国学运动的中心,并且通过主流化与现实化的运动交互过程,最终成为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区域学运动。  相似文献   

4.
一一直以来,抗战时期重庆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着力发掘重庆作为陪都之后由于文人汇聚给重庆带来的文化繁荣,并因此对重庆本土文化建设所产生巨大影响和意义;再是重庆以及重庆人民在抗战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外还有就重庆抗战文学现象本身以及抗战对重庆的影响研  相似文献   

5.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更名为陪都,作为全第22卷第2期李蕾:抗战文学中的重庆主题□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并一跃成为与伦敦、莫斯科齐名的国际大都市。而华北地区的大片领土沦陷,北京、上海等地的文人作家们纷纷南下  相似文献   

6.
陪都时期的重庆曾一度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呈现出高校林立、报刊云集、学人荟萃、群贤毕至的局面。尽管抗战时期的中心工作是抗日救亡,但这并未妨碍众多深受中西文化洗礼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们以跨文化的眼光探讨文学与艺术的各种问题。一时间,大量具有比较文学性质的文学批评、文学研究以及文艺研究的著述,发表于重庆的各大报刊或出版于重庆的各个出版社,使得陪都时期的重庆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今日重庆的比较文学界留下了一批丰厚的学术资源。  相似文献   

7.
千年洛阳王都既是历代王权统治之地,更是一个名利渊薮的繁华之地,它以首都主轴心或陪都副轴心的文化功能,显示出超强的文学内聚力。它不仅吸引聚集了超强的作家队伍,而且还孕育生成了政治权力的写作主题。在河洛文学里,洛阳城、上阳宫、北邙,都是具有巨大震撼力的视觉图像,召唤历代"流动凝视"的登临者对其进行意义编码和文学创生。它们不仅是一个实存的空间,更是一个"记忆的场景"。  相似文献   

8.
<正>抗日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陪都的重庆,是战时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精神堡垒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指挥中心"(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重庆分会,2005:24)。特殊的时代语境,形成了重庆独特的抗战文化。抗战时期,重庆翻译异常活跃、繁荣,这些翻译是"中国现代反法西斯文化和文学建设的重要借鉴和有机构件",为"抗战  相似文献   

9.
重庆抗战时期文学既是重庆文学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战时重庆特殊的政治环境与文化环境,重庆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是战时重庆文学所凭借的重要文学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这些文学资源,成就了战时重庆文学的繁荣,也给文学史留下深长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抗战期间,重庆作为陪都,作家云集,文学活动盛况空前,抗战胜利后,由于各种原因,不少外地作家仍在此驻足来去。《屈原》《清明前后》、《寒夜》、《四世同堂》等现代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作品,都与重庆结下了不解之缘。研究现代文学史,不可忽略重庆的特殊地位;研究重庆文学史,应该注意抗战前后的绚丽景观。研究抗战前后的重庆文学,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陪都的政治背景对文学的影响抗战期间国共合作,当局对文坛的控制时紧时松,过紧则有违抗战国策,放松则唯恐权桶旁落。茅盾等政治色彩较浓的作家几番出人重庆,《屈原》等…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世纪,非主流文学将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关键话题。因为,非主流文学是整个古代文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与主流文学相辅相成,互为影响,共同构成了古代文学之“全景”。但是,在20世纪的古代文学研究格局中,非主流文学所占的份额太少。对它研究的疏漏,不应在新世纪继续延续。非主流文学有多层次内涵,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研究非主流文学对于全面把握古代文学之价值、解决古代文学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及弥合“话语文学史”与“文学实况史”之差距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居于中国学理论传统主流的儒家学,倡导“以理驭情”,这一主流观念在其承继,发展与流变中走向了“以理灭情”歧路,在与道学传统和拟古主义的颉颃中成长起来的晚明尚情思潮,力求摆脱封建伦理道德的过分束缚,争取个性的自由发展,它重“本心”,“童心”,倡“真情”,“至情”给晚期坛带来了一股勃勃生机,这是对传统学观的一次有力匡正,对此,我们应给于足够的重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疆域     
文章梳理了“文学”一词作为一个概念的古今演变,论证了关于文学的两种现代解答。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其核心外延就是诗与小说。则以此为基点的文学理论建构,可能更接近艺术的规范,也不失为一条有益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以"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主要是元代以来边缘文人的观点,而正统文人多以"唐诗宋文"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只有限定于韵文系统内,文体自身历代纵向比较特别是与后代比较,才最具合理性.王国维、胡适以从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改造"唐诗宋词"说,使此说上升为现代主流学术观念,胡适更"误读"为"唐诗宋词"胜过同时代其他文体.事实上,"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是元代以后"追认"的,远离文学史原生态."唐诗宋词"并提,但不"等值",唐诗比宋词更有资格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对唐宋文学研究格局和撰写模式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特定的角度看,此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不应当作"定论"接受.  相似文献   

15.
"以文本为中心"的文学教学观是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和全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所建构的"以文本为中心"的英美文学教学观认为文学教学的基础是正确把握文学教学的本质,关键在于文本的选择,核心是微观解码、由文本之"内"转向文本之"外"以及师生互动交流,具体措施有借鉴文学理论、文学教学与生活、创作和现代技术相结合,最后的归宿是道德教诲。  相似文献   

16.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异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之所以远离中国现代文学主潮,成为一座“永久孤绝的海岛”,是由他“文学是梦”的文学观所决定的。废名“文学是梦”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到弗洛伊德“白日梦”说的启发,另一方面则与周作人、鲁迅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文学是梦”的文学观在废名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距离”与“想象”是解读废名小说及其文学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者为香港文学修史成为一个自觉的行动。然而书写观念和叙述方式的制约使得这种“书写”并不成功。“香港文学”如何被整合进中国文学史,一直是内地学者孜孜以求却又难以解决的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突破既有的史学观念,建构起新的整合理论,提出新的史学模型。新作品在不断出现,旧作品被重新挖掘与阐释,文学史理论也处在不断的调整与建构之中。  相似文献   

18.
《重庆儿童文学史》整体上比较好地把握了重庆儿童文学的空间维度、创作主体、客籍作家与创作载体的内涵及取舍尺度。它既填补了重庆地域文学研究一个方面的空白,全面展示了重庆儿童文学的艺术成就与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又是重庆文学、当代文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有意味的收获,特别是对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贡献了厚重的创获。同时《重庆儿童文学史》也为研究西南儿童文学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