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见《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对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的概括评价,历代奉为诗歌评价的标准和创作的原则,极大的影响着后世的诗歌创作。然而,历代对这句话的意义却存在着极大的误解。 “思无邪”一语,从后汉包咸解作“归于正”起,历代相因。朱熹《诗集传》说:“凡诗之言善者,皆可以感后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佚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说:“论功颂德,止僻仿邪,大抵皆归于正,于此一句可以当之也”按照这个解释,就诗的社会功用说,不管是“言善”、“言恶”,都可以“归于正”。如果就诗的内容说,诗有“言善”、也有“言恶”者。“言恶”就是“邪”。朱熹《诗集传》序说:“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承认“自《邶》而下”  相似文献   

2.
杨秀娟 《现代语文》2006,(1):122-122
“思无邪”出自《诗经·鲁颂·駉》: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驪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騅有駓,有騂有騏,以车伾伾嘉奁冢悸硭共拧?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驒有駱,有駵有雒,以车繹繹。思无斁,思马斯作。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駰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这首诗是《诗经》中的名篇,历来为人们所关注,争议也比较多,对“思无邪”的解释就是一个关键。“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夫子之言一出,天下读书人争…  相似文献   

3.
“思无邪”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孔子的诗学观点中,"思无邪"因历来的聚讼纷纭而倍受关注.其实,思无邪意义理解上的矛盾,根源在于礼与情这两个儒家思想概念的复杂关系中.孔子在礼制的层面上提出"思无邪"这一诗学观念.后儒们对性情的讨论冲击着"思无邪"的权威."思无邪"意义的变迁,基本上是情与礼二者间矛盾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孔子有一个著名的论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个论断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明·李贽说:“三个字便讲了一部《诗经》(《四书评》).人们普遍认为,这不仅仅是对《诗经》的认识,也是孔子对诗歌的认识.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五》:“盖知诗人之意者莫如孔孟,虑学者读诗而不得其意者,亦莫如孔孟,是以有‘无邪’之训焉.”  相似文献   

5.
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塑造着我中华民族的文学性格,孔子是第一位对《诗经》进行评论的文艺批评家,他对《诗经》的评论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文学理论。孔子对《诗经》的评论,有思想的、艺术的,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的,还有美感作用的,有就《诗经》中某一篇的品评,但总的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相似文献   

6.
娄玲 《作文》2023,(40):25-26
<正>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被后世奉为圭臬,由此足以看出孔子对于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之一,正是由孔子提出“思无邪”所产生的。“韦编三绝”的孔子,却用像《诗经》一样简约而又精辟的一句“思无邪”,概括了三百篇的《诗经》的特点。即没有邪念,思想纯正。  相似文献   

7.
自东汉以来近两千年间,王莽成了“篡窃”的代名词,篡窃的始祖也非王莽莫属。笔者欲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谨就王莽代汉立新的社会背景,自身因素及“篡窃”概念形成的原因作些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产物,其产生顺应了历史潮流,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如何处理中西化关系问题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孙权对鲁肃的“二短”之论出发,围绕“荆州问题”作较深入的考察。得出鲁肃在孙刘联盟的根本性问题上,其政治目光及军事策略较孙权、吕蒙为优的结论,否定了传统观点对鲁肃的不实之辞  相似文献   

10.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里说的“无邪”是指诗要使人归于正,“无邪”就是“正”。所谓“无邪”或“正”,就是要符合儒家推崇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即符合“仁”和“礼”的要求。“无邪”既是孔子对《诗》三百作出的根本性评价,也是孔子对诗歌创作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正>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一个以“德”为性格核心的典型——薛宝钗。要完整、正确地理解、把握宝钗的性格及形象所蕴含的内在深意,就得牢牢地扣住这个“德”字。曹雪芹一开始就将这一点暗示于我们。他在宝钗的判词里写道:“可叹停机  相似文献   

12.
“很+名”组合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绅士、很淑女、很青春”这样的组合在人们的交际中有日渐增多的倾向,这类“很 名”组合是一种语言变异。按照“类比”原则,这类组合会出现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中。语言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因此我们应客观地看待这类语言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13.
思无邪     
王娜 《教育文汇》2012,(10):59-59
一直以来,对《诗经》的印象是生僻字太多,晦涩难懂。这些年来,虽然读过好几遍,对其中诸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样的名句也能倒背如流,甚至连儿子的小名“都”也取自《诗经》,可始终觉得难解其中之味。不久前,读了安意如的《思无邪》,才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读《诗经》,要用一颗唯美感性的心去体味其中的思语心路。  相似文献   

14.
大纲、教材、名家、名师 ,无不异口同声曰 :观察要有顺序。现实之中 ,观察果真这样么 ?否 !这是因为 :一、不符合注意的规律。我们初睹某一事物 ,总是首先注意那些最能吸引我们的方面 ,也即最能刺激我们感官的方面 ,继而看到其它一些方面。有谁面临一个新事物会首先想“我要按什么顺序去观察” ,“是从上到下 ,还是从头到尾 ;是由远而近 ,还是由近而远……”然后再依次按部就班地观察下去 ?我可以断然地说 ,没有 !今之所谓“有顺序地观察” ,多指老师拿来一幅画 ,端出一盆花什么的 ,然后研究顺序 ,指导观察。此种情况看似“有顺序地观察” ,…  相似文献   

15.
“诗言志”与“思无邪”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滥觞和纲领 ,它们都体现了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成为审美主流的中和之美 ,而这种中和之美只有在创作主体的情感保持至诚至真的状态下才能获取。两者的共同旨趣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论语·为政》)其中的“思”字,歧解颇多。然而。无论将“思”解作实词“思想”的类义还是语助词虚词。都没有抓住解读“为政”话语框架下“思无邪”的要旨。事实上,“思”当解作“使”。“无邪”的逻辑主语系“闻诗者”“歌诗者”。  相似文献   

17.
思无邪     
静心吟一首诗,刹那间涌出千古情思;沉心看一幅画,淋漓墨色写就疏狂年华;宁心听一段曲,轮回千转不改绝世情操;清心读一段史,追思往古,得生命真谛。  相似文献   

18.
19.
思无邪     
万雪莹 《初中生》2011,(23):58-59
现在有很多小女生想玩穿越,大抵是去清朝和某个王爷展开一段恋情;或是去宋朝,看花赏月、吟诗作对,遇上战争了还能驱逐外敌;再不然就是到盛唐当个贵妃、皇后什么的,说不定  相似文献   

20.
思无邪     
<正>古人与自然亲,今人宁与物质亲。拿天上的月来说吧,古人对月,是亲、是敬、是怨、是恨。李后主一叹"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剪不断的故国之思;纳兰一句"辛苦最怜天上月",是叙不完的情深意重。古人无法预想现在航天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