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王谦 《文学教育(上)》2008,(21):128-129
《大师和玛格丽特》和《日光流年》,通过与《圣经》文本互文的方式写出民族在苦难时代的寓言。使得对现实事件的思考能够回归到在苦难时代一个民族如何寻找自己出路的主题上。  相似文献   

2.
《雷雨》蕴含的深层民族悲哀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鲍存根悲剧是一个民族在某一时期历经的苦难,它不应该是某一个人制造的,而应该是民族悲哀的时代显现。古希腊人因为无法解释那些震撼人心的悲剧的渊源,因此产生了俄狄浦斯王的苦难命运。莎士比亚尽管已经意识到新生的人...  相似文献   

3.
《黄河怨》是《黄河大合唱》的第六乐章,是一首女高音独唱曲。歌曲演唱要充分调动歌唱艺术的表现手段表现出那个时代民族的苦难,人民的悲哀、痛苦,以及奋起抗争的民族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萧红的文学在挖掘民族愚昧与病态的根源、人的生存与生命的苦难,特别是女性的苦难方面,有独特的视角。本文通过对《生死场》的情节故事片段分析解剖,展现萧红时代农村女性的真实生活及生死观,进而洞悉萧红的女性生死观意识的深刻与独特。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的大背景下,萧红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的苦难命运,用《生死场》表达自己的力量与思想。  相似文献   

5.
《宋词三百首》中登高题材内容丰富,词人在登高题材中或借伤春悲秋来抒发闺阁之音,或登高怀古,或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  相似文献   

6.
王震 《学语文》2011,(3):10-11
【教材分析】这个单元的抒情诗都包孕着丰富微妙的人生体验和社会内涵,诗人通过自我感受和个性的张扬揭示民族、时代的苦难。《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首感情真挚、意境沉郁的诗篇。浸透着诗人深沉的忧郁、执着以及对祖国、人民命运的关怀之情。  相似文献   

7.
《百年孤独》以其特有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对中国部分当代作家产生过巨大影响,曾获矛盾文学奖的《古船》显然有着《百年孤独》的影子。文章通过对两部作品相似的主题建构和写作手法的比较研究,揭示出《百年孤独》在鞭策民族魂,批判民族落后意识方面给予《古船》的启发和借鉴。这些借鉴扩大了张炜小说的阐释空间,而张炜对民族苦难、民族劣根等问题的思考则充分说明了作家对本民族未来的美好期待。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丈夫》和《贵生》描绘了湘西男性在苦难人生里的幻想和挣扎,独特的叙述蕴含着作者与主流文学不同的叙事风格和文学观。两篇小说的主人公命运悲惨,都经历了从顺从到反抗的过程,是苦难中国的剪影和表征。洗从文在悲哀的故事里悲天谰人,冷静抒情,旨在探索文学经典的重造,凝眸民族的和谐远景。  相似文献   

9.
《圣经》是一个苦难民族饱尝艰辛的心灵记录。它反映了未被科学所武装时人的自尊与自卑,自强与自慰,智慧与愚蒙。马克思曾指出,《圣经·旧约》中的语言、热情和幻想在近代仍然有动人的魅力。(见《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许多学者也都指出,对《圣经》中的许多章节(如亚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教育期刊编辑,我早早为短短几天的春节假期作好了阅读计划,首先翻开的是齐邦媛的《巨流河》一书。20世纪,这个并未远去的时代,民族的血泪与家族的苦难融为一体,作者以平白和缓的笔触将历史与现实的种种悲欢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11.
《百年孤独》与《白鹿原》都以一定的历史空间为切入点,从整体来观察和把握历史事件,剖析人物特点、生存状态、社会性格,探讨真实的人生,从而豁透出民族文化的秘史,探讨着人类苦难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土地意象折射的苦难母题和太阳意象折射的理想母题体现了艾青诗歌独特的审美价值,也奠定了艾青在现代诗歌史上无法取代的位置。如果说太阳意象寄寓了诗人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向往,那么土地意象则体现了诗人对民族和人民现实苦难的深厚体认并寄寓其对苦难民族和人民的深沉挚爱。由苦难滋生的沉郁和悲壮以及独特的生命本体的悲剧体验正是以《手推车》为代表的艾青诗歌的审美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13.
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一部苦难的史诗。关于苦难的文学书写,也因而所在多有。在俄罗斯,有《战争与和平》、《古拉格群岛》;在拉美有《百年孤独》;在美国有《根》;在欧洲有《悲惨世界》和《变形记》。可是,在中国,面对民族的苦难,我们却没有充满作家个人伤痛的深刻思考和更为疼痛的个人化写作,没有写出与这些苦难相匹配的作品来。这是我们中国作家的局限,也是中国作家和当代中国文学面对民族苦难历史的伤痛和内疚。  相似文献   

14.
《雁翼新词》是雁翼创作的一部旧体词集。其中"泪"的意象运用独特,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雁翼新词》"泪"的意象凝结了雁翼对于民族苦难的忧虑,对鄙陋的世风的愤恨和对时代悲剧的伤感,也抒发了雁翼对母亲和故土深沉的感恩之情,表现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是个美好而可爱的国家。但是,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又是多灾多难的。然而,也唯其因为她经受了无限的磨难,她才更加伟大,更加美好,更加可爱,借用尼采《悲剧的诞生》中的一句话说,就是:“这个民族一定受过多少苦难,才能变得如此美丽!” 夜霖同志的长篇小说《红色死神》,就通过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的角度,写了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苦难。在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所经历的无数磨难中,有多少英雄豪杰、志士仁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做出了重大的牺牲,演出了一幕幕壮怀激烈的悲剧!应该说,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比起古希腊、古罗马来,比起古代和现代的欧洲和美洲来,也是一个不乏悲剧的民族与国家,这样的范例在我国的历史中是不胜枚举的,象屈原、岳飞、文天祥、于谦等许多人物的死都是。然而,尽管我们的民族与国家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不乏悲  相似文献   

16.
《天狼星下》把鲜明的时代的病态特征和浓烈的地域文化色彩结合起来,虽然是在痛苦的历史回忆中寄寓个人化的独特感受.却也超越了题材自身的局限,从个体生命的痛苦经验中去表现整个民族的一代人──不仅是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和他们所背负的沉重苦难,为90年代纪实文学的直面人生开创了一种新的文体意识.从而在当代文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我国同胞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坠入苦难的深渊.巴金的小说《寒夜》即以战时陪都重庆为背景,为大后方人民的苦难生涯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作家在这部史诗式的作品中,以冷峻忧郁的深情描写了普通小人物的苦难.从这些小人物的看似司空见惯的悲苦中,映现了国家民族的苦难.因为有这样的史诗,我们得以了解我们的民族曾经遭遇的不幸是如此的深重和普遍,我们得以认识和平与自由是如此的珍贵.  相似文献   

18.
“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贝多芬“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米开朗琪罗“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列夫·托尔斯泰《名人传》描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分别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写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和勇于承受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令我们启示更多,收获…  相似文献   

19.
余华的《活着》(1992年)与肖洛霍夫的《人的命运》(1956年)都非常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但他们对苦难意识的挖掘深度不同。余华和肖洛霍夫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影响他们对生命存在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导致艺术创作的审美差异,使《活着》止步于对苦难状态的描绘,而《人的命运》提出了更深刻的人生哲理:以生命强力抗议苦难,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复活》与《施洗的河》等的比较,可以看出两个作家对于苦难的理解的差异:老托尔斯泰描绘了19世纪俄国社会底层的灾难性生存景象。北村则以近乎极端的姿态,写出生活在意义匮乏时代的人们的存在图景。北村的写作使得文学和时代的对话成为精神现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性不再是一个空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