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学研究的不景气是当前世界范围的普遍现象。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广大理论工作者缺乏应有的视野和宏伟的理论气魄,教育学从基本概念到整个体系结构都明显地打上了前苏联教育学的痕迹与烙印,至今一些教育学理论工作者的思维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难脱其臼。胡德海先生的《教育学原理》通过对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和整个体系与框架结构的深刻剖析和多维度、多视角的系统阐释,在秉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辨其源流,匡其谬误。究教育学之真性,通教育学之根本,以独到新颖的灼见,  相似文献   

2.
胡老先生的《教育学原理》体系之完整,内容之庞大,理论之精深,在目前的教育学有关著作中是不多见的。本文以《教育学原理》的核心观点作为出发点并结合目前实际,阐述了作者对教育和教育学的粗浅认识和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3.
胡德海先生的《教育学原理》以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文化的传承为逻辑起点,探求教育学之本性,构建了一个"以人为本,文化传承"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对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与构建上,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胡德海先生就教育学的概念和体系问题、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本质、教育学自身存在的矛盾及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等,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见解,给教育学的研究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景观。  相似文献   

5.
胡德海先生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较高的抽象思维和思辨能力去选择中、西文化现有的思想成果,塑造出一种新的、富有创见的、思维缜密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形成了他的教育学思想,其中涵盖了哲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系统论、进化论、结构学、结构主义、人本学等思想理论,体现了其独特的学术造诣。  相似文献   

6.
赵恒烈著的《历史教育学》系我国第一部历史教育学专著,它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历史教育发展史、历史教育原理、历史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编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在理论上,它吸收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发展起来的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比较学、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价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力求引向当代教育科学的前沿;在实践上它总结了国内优秀历史教师的教学经验,引进了国外历史教育的最新信息。在建设新学科中,该书对历史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和概念范畴,都提出了明确的见解和看法。该书适合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师生和在职教师进修之用,也可作为中学历史教师的自学用书。  相似文献   

7.
崔自铎教授继出版《认识论研究》一书后,经过10年的探索和研究,又推出了《认识论探索》(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9月版)一书。该书分上、下两部,上部主要探索认识论的一般理论问题,下部主要探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一些理论应用问...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晚清新政和新政领袖人物的研究大为兴盛。随着史学研究中政治禁忌的不断打破,学者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崭新的视角和开阔的视野,追寻历史真相,回归历史真实,张海林教授新著《端方与清末新政》(以下简称《端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无疑是其中有分量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张著的完成是端方研究的最新硕果,具有填补研究空白的学术意义。端方(1861-1911),满洲正白旗人,历任农工商总局督办、陕西布政使、署陕西巡抚、湖北巡抚、江苏巡抚、湖南巡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新政时期,端方指陈时政,抑旧扬新,倡导改革,在…  相似文献   

9.
目前,世界上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对“未来的教师”提出了“需要更加严格得多的训练”。为此,他们把重点放在基础教育理论的研究上,而首要任务是改造各学科的“教学法”,纷纷建设学科教育学。1974年,苏联出版了《数学教育学》:1986年,美国提出了《明天的教师》的报告,“要用对专门学科的教与学的研究来代替本科的一般‘教学法’课程”。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韦志成同志积年研究,撰写了35万字的《语文教育原理》(武汉出版社1989年11月版),在语文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首创了我国学科教育学,足见他的远见卓识和高度的理论建设的勇气。  相似文献   

10.
前年《学术月刊》发表了拙著《宗法今解——兼与杨宽先生商榷》。杨宽教授没有亲自撰文赐答,而让他的两位研究生撰《对宗法今解一文的商讨》答复我。也没有用真名实姓,而署笔名智贻。我所以要指出这点,是让读者知道,我和智贻同志的讨论,仍是我和杨宽教授商榷的继续。宗法问题是两周史上的重大问题,欢迎史学界有更多同志参加讨论。但智贻同志不是  相似文献   

11.
赵恒烈新著《历史教育学》,于1989年12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专著,提出了许多革故创新的见解,内容详实有据,文笔简练有序.拜读该书感到有以下特点:一、加强了历史教育的理论研究。作者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思维科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比较全面地总结历史学科的教育原理、规律、内容和方法。贯通中外古今,阐述了历史课程论、历史教学论和历史学习论上的重大问题,大胆地提出了构建我国历史教育学框架结构的蓝图。二、拓宽了历史教育的研究领域。该书以专章篇目研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形成过程。作者认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两种思维对历史知识都起着概括的作用。“形象思维是典型的再造,是选择和构思的统一,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因此形象思维对历史科学也起着概括历史本质的作用。在“讲授专题教材的方法论”一章中,作者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中外关系、时空  相似文献   

12.
《教育学的探究》是一本负载着厚重思想、流溢着淳朴学术的论文集.该书选辑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瞿葆奎教授个人撰写或与他的学生合写的论文15篇.全书以治学访谈殿后,有助于读者全面而直观地感受到老一辈学者执著的教育追求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新年伊始,喜获周发增、张显传、崔粲诸先生主编的《历史教育学新论》,拜读之后,受益良多,其中最受启示的便是一个“新”字。 随着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入与发展,高师院校学科教育研究也显得十分活跃。从历史教育来说,各种研究成果相继问世,为推动历史教育的改革各尽一份心力。然而,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有所发现,有所前进,也就是如何创新的问题。《历史教育学新论》(以下简称《新论》),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在“创新”方面开了个好头,作出了新的成绩。  相似文献   

14.
教育功利化趋向的愈演愈烈是当前摆在中国大学面前的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中国大学"特色"之一,官、学、商三种功能、目标完全不同的机制在大学里同时运行,使其不知不觉地社会化、政治化与市场化了.虽然制订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但无论政府还是大学自身,都尚未厘清一流大学的本质,对大学精神与现代大学教育制度的理解也十分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建设一流大学,结果是大学日益背离自己的本质,变得越来越平庸.因此,我们必须回到一个基本常识:大学是什么?大学的本质何在? 《寻找迷失的象牙塔》是董云川教授继《找回大学精神》之后继续大学理想与精神探究的又一力作.著作采用论坛这一鲜活的对话方式,记录过去三年师生五十人的言谈叙说,议题涉及大学理想、学术生态、学术伦理、教育质量、教育危机等多个方面.整本著作处处流露出董云川教授对象牙塔精神的向往与探寻,也表达了他对大学精神在当今社会中逐渐消弭的无奈之感.  相似文献   

15.
余力教授的《金融研究逻辑》共收录论文43篇,时间跨度20余年,是呕心沥血之作,体现了作者对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卓越探索,也包涵了作者别具一格、金针度人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新著《教育原理》出版孙喜亭教授新著《教育原理》一书,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7章,30万字。该书内容丰富,涉及到了教育理论许多重大问题。读者既可从中窥见教育理论的全貌,也可了解到自己最关心的问题的研究成果与材料,是一本将基本理论和教育实际...  相似文献   

17.
莫砺锋教授新近出版的《宁钝斋杂著》从多个方面体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其中包括作为一名学者独特的治学路径,一名师者的良苦用心和一个仁者的一往情深。  相似文献   

18.
记得30多年前,我教中学语文,当时收录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同志用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论述了矢与的的关系。他说‘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在这里,毛泽东引用了传统的语言有的放矢与无的放矢来比喻这两个关涉到中国革命成败的根本对立的思想原则,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意义。的矢之喻,出自王充《论衡·超奇篇》。王充是汉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曾对汉代一些儒生专  相似文献   

19.
(一) 历史是人创造的。人物研究自然是史学界的热门课题。在众多的史学著作中,人物传记占相当比重。但正因为多,研究的难度也非常大。特别是长期以来,人物研究似乎形成了一种难以改变的定势,这就是站在“审判官”的立场上,就人论人。评判其是非功过,讴歌其政绩,贬斥其过失。近些年来,不少学者试图从家庭、社会、个性、价值取向等方面多层次、全方位地去解剖历史人物,但也没有完全摆脱“审判官”的束缚,很难知人论世。诚然,确有一些人物传记试图从时代和人物的结合上去分析问题,但失之于  相似文献   

20.
<正>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在希罗多德《历史》一书中,就记载了位高权重、金银满库的国王克洛伊索斯向梭伦的提问:“在你所见过的所有的人当中,你认为谁是最幸福的?”结果,梭伦给出的答案,第一是家和业兴、儿孙兴旺、为国献身的泰鲁斯,第二是身强力壮、孝敬母亲的克列奥比斯和比托俩兄弟。对此,国王克洛伊索斯既意外又生气,因为他认为自己才是最幸福的人。由此可见,幸福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不分贫富贵贱、古今中外;但幸福有着个人感觉与他人认知的巨大差别,很难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