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童年的一天,他在屋里玩,父亲沉默地坐在角落里。10分钟内,他做了11件事情:写了一个半字,画了一个没画成的苹果,看了几秒钟书,大叫了几声,踢翻了一个凳子,发呆半分钟,玩了三样玩具而且都扔到了门外,傻乎乎地唱了几句歌,欣赏了一下父亲没画完的画作,画了个女孩并哈哈大笑,最后发疯地叫了几声妈……  相似文献   

2.
春天到了,小草绿了,树叶长出来了。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好像在为春天的到来歌唱;溪水哗哗地流着,欢乐地拍打着沿岸的石头。草儿绿了,花儿开了,天蓝了,雪融化了。那樱桃花也盛开了,开得如此的灿烂,如此的美丽。我一看到它,就想起了我曾经听过的一段故事:  相似文献   

3.
我记得……     
我记得,母亲上床休息,总是等孩子们在火炕上睡了,等进了窝的鸡睡了,等挂在屋檐下的镰刀睡了,等炉灶里冒着烟的火睡了,等储藏室里的叉子和盆子睡了,等对着井水照影子的苹果树睡了,等白鹳鸟巢(cháo)上空的云睡了,等被庄稼起伏摇荡的田野里的路睡了。  相似文献   

4.
我长大了     
告别了充满童趣的低年级,踏入了洋溢着希望的高年级。虽然,课程增加了许多,作业的包袱也重了几分,玩耍的时间更少了,但是,我却真切地感到:"我长大了!"我长大了,告别幼稚,走向了成熟。我看问题的角度变了,变得更加客观、全面;我常常努力尝试依靠自己的力量弄清某个事物的原理。我长大了,告别依赖,走向了独立。我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作文作秀的现象已成了众矢之的。梦境多了,真情少了;忧郁多了,天真少了;深沉多了,清纯少了;抒情多了,记叙少了;概述多了,素描少了;柔情多了,激情少了;历史多了,现实少了;排比多了,平实少了;感悟多了,经历少了;上帝多了,自己少了。学生作文越来越偏离了自己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无限生机。可以说,远程教育资源通过大量的信息和各种生动的界面,丰富了语文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活跃了课堂气氛,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全面和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校图书馆开展勤工俭学工作,不仅缓解了图书馆日益增加的工作量与工作人员紧张之间的矛盾,使图书馆日常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而且还减轻了一部分同学的经济压力,丰富了他们的理论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凝聚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本文简述了高校图书馆开展勤工俭学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8.
综观当前的语文课堂,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教师教学理念变新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结构综合了,教学方式丰富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语文课堂,尤其是常态课上,其教学内容“胖”了,教学环节“碎”了,能力训练“浮”了,教学形式“花”了,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分”,教学效果自然就“虚化”了。这里例举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三种偏失现象。  相似文献   

9.
糟了糟了—— 春天被打翻了, 洒出了生机勃勃的笑声, 笑声送给了小草,小草高兴地发芽生长; 笑声送给了花儿,花儿露出了美丽的笑脸; 笑声送给了孩子们,孩子们尽情地欢唱。  相似文献   

10.
自从会考的号令下了之后,中国传统教育界是展开了许多幕的滑稽的悲剧。 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成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就不必教,甚至于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做了,  相似文献   

11.
海派文化的本质是市民文化,体现出娱乐对城市高强度竞争的救赎功能。海派市民文化进入电视时代以后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而恢复海派市民文化正脉则得力于世博时代到来后上海所获得的诸多有关世博的优惠政策以及对上海城市身份的正面确认。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以及《舞林大会》,体现出了海派市民文化复兴的动向。《中国达人秀》是海派娱乐业的纪念性形态,《舞林大会》激活了世人对上海舞厅文化的记忆,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系列则显示了海派市民文化的刚性力量。2002年上海获得世博会举办权,使得世界性的元素第一次以正面、积极、合乎法理的姿态再度移植到上海。新海派市民文化将在合理、健康、理性、自觉地消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大量本土文化的元素。世界性的美学均衡性法则已为上海城市及其市民文化带来了生机。  相似文献   

12.
海派小说雅俗互动态势的形成与上海作为西方各国的租界,全面移植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在上海的现代消费文化环境中,海派小说有着明显的商业化写作色彩,这是海派小说通俗性与世俗性品格获得的根本原因。同时,上海这座城市所体现出的现代性又使海派小说超越了俗性特征,与世界新潮携手,攀上了先锋文学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上海、首尔都市文化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历史文化、影视文化、流行文化、都市空间、上海文化、文学中的上海与首尔等方面展开研讨,对于梳理上海与首尔文化交流的历史,关注两个都市文化交往的现实,总结都市文化发展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继承与汲取优秀文化传统与经验,发展中韩两国、上海与首尔学者之间的友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地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景(landscape)指的是地面景观与历史文化二位一体的形态。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地景是一个社会记忆与个人记忆交织的空间范畴,一个时间层累构成的凝结物,它辐射出王安忆对于上海和世界的最初想象。《长恨歌》里的弄堂、鸽子、王琦瑶构成了上海地景的物质形式,而流言则是上海地景的话语形式。上海地景其实是王安忆对于上海的一个抽象认识的概括,它指涉于王安忆内心对于上海的把握,以此向这个城市的历史与现实志哀。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与上海有着密切联系.他对上海社会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和十分复杂的感情,总体上说,对上海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近代上海造就了陈独秀的巨大声名,陈独秀也给上海留下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今天的上海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教育发达的全国核心城市,而且成为全国陈独秀研究的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6.
The previou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PSSM scale was applicable for use by Hong Kong students, and in this study, the scale was also found to be workab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Shanghai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 The only difference found in the 18-item PSSM scale distributed to Shanghai and Hong Kong students was that in Shanghai,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were used. Four schools from Shanghai and Hong Kong were chosen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tudy. By comparing two hundred and twenty 6th grade students of Shanghai and Hong Kong, it was found that Shanghai students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and lower feelings of rejection.  相似文献   

17.
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外人为避免战火烧入租界,乃积极联合行动,在租界及其周围地区、海域实行武装中立。一方面,各国分派军舰入沪,划定防区,协保黄浦江及吴淞口外航道,阻止双方海军交战,从外围确保租界安全;另一方面租界内组织万国商团义勇队,并各国海军登陆之陆战队协同巡捕出防以维持租界治安,从而使上海租界免遭战火的劫难,保护了租界内中外商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却是以中国的主权遭受进一步的损害为代价。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和白先勇,一位生活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一位生活在五六十年代的台湾。两位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交集的作家,因为同样居住过上海,同样被上海所迷,同样创作了许多上海小说,让本来平行的两人有了交集。解读张爱玲和白先勇两位作家创作的上海小说,可以发现两人对于这座城市所诠释的两种感伤。  相似文献   

19.
上海在中国的版图上所体现出的文化地理意义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在近现代史的研究方面,上海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的研究对象,即上海学。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写作中,上海因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更是一个充满了话题的城市。王安忆的写作就直接与她居住在上海的生活经验相关。文章就是从她最初确定将中国经验作为写作的主要方向人手,继而自觉、不自觉地发现上海,并为之而写作。王安忆用她的写作,用她笔下的人物形象证明了上海乃是乡土中国的一个他者。  相似文献   

20.
以"精明"为核心性格特征的所谓"上海人",既是近代以来上海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上海文化的产物和人格化表现。无论从籍贯意义上还是从文化意义上,鲁迅都不是真正的"上海人"。上海及上海文化始终未能"消化"鲁迅、"溶解"鲁迅,鲁迅也始终对上海文化主要采取批判态度。"上海人"性格中的主要内容基本上都处在鲁迅人格精神的对立面。在鲁迅那里,与"上海人"的"精明"针锋相对的,是其彻底的反虚伪、反庸俗、反市侩、反财富和权力崇拜的做"呆子"的意识。他在其生命后期不懈地进行对"聪明人"的批判和对"呆子"精神的颂扬,自觉抵抗上海文化、"上海人"性格中的信奉个人利益至上、实利主义的"精明"倾向,呼唤气魄宏大、精神强健、正直、质朴、无私、真诚的"上海人"。鲁迅对"精明"之外的真正能够支撑民族文化革新的强健人格的探寻,折射出强健的生存和战斗的意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