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我国测谎结论证据规则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谎结论是一项以犯罪嫌疑人供述或辩解为内容、以鉴定结论为形式的综合性证据,因为测谎结论具有证明力,具有犯罪嫌疑人供述或辩解的性质,具有鉴定结论的性质。当然,在构建我国的测谎结论证据规则时,我们应有限制地赋予测谎结论证据能力,同时在适用主体、适用对象、适用前提和采纳条件等方面严格控制测谎程序。  相似文献   

2.
科学的发展使得诉讼证明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并日益冲击着我们的证据制度。测谎技术作为查明真相、揭发谎言的一项里程碑式的发明,对案件事实的证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国内外理论界对测谎技术的应用、测谎结论的法律地位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测谎技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大量使用,但现行法律却未对其法律属性加以规范,这不仅使测谎结论的适用无法可依,也制约了测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与隐藏信息测试相结合(ERPCTT)是目前犯罪测谎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两种不同取向,在实验室研究中ERPCTT主要以P300为鉴别指标,犯罪侦测率逐渐提高,但易被反测谎击败,生态效度低,复合反应范式(CTP)提高了识别反测谎措施使用的准确率,现场犯罪测谎取向的脑指纹测试范式(BF)以P300MERMER为测谎指标,结论已可作为法庭证据呆信,ERPCTT在范式、指标、效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将来应区分真实记忆与错误记忆、目击者与犯罪人,探索自我控制等调节变量对测试的影响,并与生理测谎指标相结合,针对不同犯罪群体进行现场研究。  相似文献   

4.
伴随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DNA、测谎、痕迹学等现代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法律领域。其中,测谎技术在我国民事诉讼领域由于缺乏相关法律规定,其运用也在不同的地区呈现不同的态势。做为一项不成熟且并不能保证正确率的发展中技术,测谎结论不具备最基本的证据资格,即使"有限"采用,也不利于法官心证的形成,不利于保护案件当事人最基本的诉讼权利,并对我国当前的民事诉讼规则具有破坏性。  相似文献   

5.
心理测谎技术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把心理测谎技术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代心理测谎技术的起源;近代心理测谎技术的形成;现代心理测谎技术的完善和发展。从传统的测人的情绪变化到现代测人的认知过程和心理内容是心理测谎技术质的飞跃,心理测谎技术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6.
张欣 《华章》2008,(16):43-44
非法证据排除在民事诉讼中对诉讼价值的衡平以及人权的保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陷阱取证、诱惑取证、偷拍偷录、私人侦探、测谎证据等有存在一定问题的证据随着社会的进步也逐渐增多,通过借鉴国外的关于证据取舍的解决思路,应用于我国民事审判工作中,可以很好的解决目前我国遭遇的民事证据取舍问题的瓶颈.  相似文献   

7.
本文把心理测谎技术的历奠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代心理测谎技术的起源;近代心理测谎技术的形成;现代心理测谎技术的完善和发展.从传统的测人的情绪变化到现代测人的认知过程和心理内容是心理测谎技术质的飞跃,心理测谎技术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8.
心理测谎技术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把心理测谎技术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古代心理测谎技术的起源 ;近代心理测谎技术的形成 ;现代心理测谎技术的完善和发展。从传统的测人的情绪变化到现代测人的认知过程和心理内容是心理测谎技术质的飞跃 ,心理测谎技术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9.
目前,世界各国研究测谎技术方兴未艾,一些国家专门建立了测谎学校,我国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就有测谎实验中心,测谎准确率达98%。上海市某机关的保险柜里丢失了一支64  相似文献   

10.
西方测谎题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的适用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一些西方心理测验被移植到中国,测谎题作为测验的一个有机部分也被移植过来,并仍旧放在效度量表中用于探测受试者的社会期望性回答。但是,由于已译成中文的测谎题给予受试者的刺激信息,同其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刺激信息相比已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中国受试者对测谎题的反应也与西方受试者有异,受测谎原理和测谎题效用的限制,测流量表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十分有限且含义不清,西方测谎题能否实现它的原有功能令人怀疑.  相似文献   

11.
测谎实验使用"多道生理描记器"记录多项生理反应,了解涉案嫌疑人心理状况,以确定其与案件关联的程度,可用来协助侦讯。测谎实验的原理是,设计与测谎的主题有关的问题,被测者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会刺激心理活动,从而触发生理反应,测谎人员通过识别这些生理指标,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分析被测者的心理状况,判断其是否说谎。由于多道测谎仪测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多道测谎测试结果应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即把其测试结果作为被测者与案件相关程度的参考之一,同时发展多项测谎技术的联合,进而探索这项技术在中国本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若干法律问题的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在司法部门,特别是侦查机关办案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应用,其科学性逐步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和人们的认同。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若干法律问题,却有许多不确定之处亟待解决,如测试的应用范围、适用对象及诉讼证据等,早已引起社会各界和司法机关的普遍关注。对此,我们应在借鉴国外实际应用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尽早解决这些问题,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法案,使我国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早日纳入法治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3.
刘东 《成都师专学报》2013,(2):83-87,103
新《民事诉讼法》对证据方面的内容作了较大的改动,增加了电子数据证据,改“鉴定结论”为“鉴定意见”,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原来的证据排列体系作了调整。为了防止诉讼突袭,还特意规定证据必须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这些改动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新《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的规定仍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是没有彻底解决现行法律关于证据分类前瞻性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诉讼证明标准历来是诉讼法学界研究证据问题的重点,近年来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发生了由“客观真实”到“法律真实”的转变,衍生了多元化证明标准理论,这也是治安行政案件的证明标准的理论基础;多层次证明标准理论主张根据案件和证据的性质特征采取不同的证明标准,在治安行政案件中实行多层次的证明标准有着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公诉证明标准是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察机关衡量案件能否进入审判阶段的一个判断依据,因此其标准的高低一直是学界争议的热点。两大法系的主要法治国家在公诉证明标准上有着科学而条理的阶段性、层次性,而我国在公诉证明标准上则一直是坚持公诉证明标准与法院的有罪判决标准一致,因而诟病诸多。本文即是从这个角度来展开论述,以求重建公诉证明标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事实推定不是民事诉讼所独有,在行政诉讼领域,由于具体行政行为种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证据确凿不应是行政诉讼审判实践中的唯一证明标准,不同种类的具体行政行为可以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这为行政诉讼中事实推定的运用提供了发展空间,即当行政诉讼案件事实不明时同样可以以事实推定的方式进行认定。  相似文献   

17.
在劳动争议案件中,举证责任的分配意义重大,关系到劳动者权益的维护和劳动法立法目的实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对劳动争议案件举证责任的分配作出了较完备的规定,以此为据,劳动争议案件举证责任的分配应以形式分配标准和实质分配标准来进行合理的设计,以体现劳动争议案件的特点,以期实现实质公平.  相似文献   

18.
品格证据关乎个人的道德,也反映社会(司法系统)对个人性格特征稳定的认可度。原则上一个人的品格证据不具有可采性,但如果对案件中的某个实质性争议有证明力,其就具有关联性。而其证明力的大小依赖于一个时期的证据生成机制发达程度。某些情况下也仅是作为加强或削弱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倾向、当事人陈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等证据证明力的证据使用,而不能直接作为认定某一案件事实或者定罪量刑的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