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选择,毫不夸张地说,我们马不停蹄地选择着,而越来越富足的大千世界源源不断地提供了许许多多的"这个那个"足够让我们舍不得放弃"这个",也舍不得丢下"那个",直到头昏脑涨,找不到北。美国加州的德雷格尔市场做过一个经典实  相似文献   

2.
为了克服"哑巴英语"的现象,让学生形成朗读英语的习惯,我们借鉴母语的教学经验,诵读经典,培养语感,提高"四会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水平。  相似文献   

3.
传统经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进行经典诵读已成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教材",也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让学生学习背诵传统经典,对学生具有重要价值。分析了中华传统经典的内涵及其在学生教育中的价值,探讨了开展传统经典背诵的有效途径,对指导学生背诵经典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加强经典教育,就是要强化今人与初民之间的精神联系,它的根本意义在于,让我们回溯人类最初的生命精神,从而获得现代人最基本的生命滋养。经典本身代表着人类的优良经验,乃是人类记忆的结晶。经典教育本身意味着唤醒我们对人类优良经验的"记忆",或者说把人类的"记忆"植根于个体之中。个体的成长过程乃是分享人类成长经  相似文献   

5.
杜茜 《高中生》2015,(1):18
记得我读研究生时,有一位日本老师教授《日本古代史》,当时他撇开流行于学界多年的"经典",亲自走进博物馆、展览馆,用图片的方式还原文字,自己编辑教材,甚至斥巨资买下一些限量复制品,在课堂上让我们仔细赏读。对于早已习惯"坐享其成"的我们来说,当时那种回答不出问题的尴尬,如今回想起来依然如芒在背。但也正是这种"煎熬",让我们领略了原始资料的魅力,抛开史学大家的"加工",依靠自己积累的知识去解读、去发现,用此史料去印证  相似文献   

6.
正同学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把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我们学习书法,自然也离不开书写工具。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房,走进历史,去寻找文房珍宝背后的故事吧!蒙恬造笔毛笔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但毛笔到底有多久的历史呢?先卖个关子,给大家讲个故事。  相似文献   

7.
《当代学生》2012,(18):64
"让经典走进心灵"经典诵读比赛,"好书·人生·美言"读书主题活动,高三毕业班学习资料"跳蚤市场",作家签名赠书……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的"心香·阅读季"综合性读书节系列活动丰富多彩,开展得多方位、多层次。读书节系列活动,让学生们与书来了个深度"约会",也为他们带来了一道道阅读盛宴。读书节系列  相似文献   

8.
经典名著由于其"枯燥难懂"而让人生畏,然而,只要是教师们能认认真真地做好"导演",让学生们快快活活地当"侦探",那么,"枯燥难懂"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9.
刻痕如花     
正古人云:少年背书,如刻于石,经久不失;中年背书,如刻沙滩,风过少痕;老年背书,如刻于水,转瞬即逝。鉴于此,我组织学生开展"每日经典"诵读活动,趁他们年少读背经典,让经典如花,深深刻印脑海。"每日经典",是我平时精心收集的古诗词、名言警句、楹联、小古文、现代精短诗歌、精美散文片段等,这些"经典"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很适合小学生朗读背诵。要背诵的一周经典我一次性打印出来,张贴于"学习园地",而每天的"经典",早读课之前抄写在黑板规定的一角。  相似文献   

10.
整体赏读"这有什么用?"我们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次数一定不少。人生不能单纯地用"有用"和"没用"来衡量,有些看似"无用"的爱好、才能、习惯……没准会在某日变成熠熠生辉的珍宝。让我们放下那些沉重的功利主义,学着欣赏生活、热爱生活吧。  相似文献   

11.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如果说,将"仁义礼智信"与语文课堂联系在一起,我们通常想到的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学经典著作的学习理解这"五常",实际上语文课堂的功能远不止这些,除了学习之外,我们还可以让语文课堂成为践行这"五常"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2.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较之苏教版、人教版教材内容和理念上的"大换血",让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感受到了一夜春风后的新气象。但在统编教材中,也有一些"老面孔"的经典课文,或多或少地进行了细微的改编。以小见大,一词一句,甚至只是一个标点符号的改变,也让我们由此感受到新教材背后对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考虑。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以"新课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评价点",那些曾经伴随着我们教学的心理学原理则渐渐被忽略、淡化,以至于缺少心理学支撑的课堂教学变得或多或少有些"遗憾":忽视学生认知的原点,让教学多少有些盲从;缺乏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多少有些消极;忽略同化顺应等原理的运用,让学生多少有些被动……没有心理学支撑的教学,课堂教学终就难以呈现活力。为此,我们应该让经典理论重放光芒,呼唤教学走向生本,让"心理原理"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呈现。  相似文献   

14.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经典阅读。在教学中,采用"一条龙经典阅读"指导方法,让低年级的孩子们"每日两读""每周两背""每月两研""每学期两参与",从小沐浴在经典芬芳中,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形成积累,提升素养。  相似文献   

15.
正传统文言文教学基本上走的是"熟读、背诵、翻译"三部曲,这种流程如同教学之"八股",束缚住了课堂本应有的活泼和灵气,充斥着呆板、凝滞、僵硬、枯燥的浊气。就教材选文而言,任何一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从一定程度来讲都堪称"经典"。可是面对绵延数千年而不息的"经典",文言的课堂教学却是如此干瘪而毫无生气,没有激发起学生对"经典"的爱意,反而使其对"经典"敬而远之;没有让"经典"熠熠闪光,反而使其蒙受尘垢,失去了原有的润泽。枯燥的教学犹如把一朵朵娇艳的玫瑰  相似文献   

16.
湖·树·山     
优秀的作品让我们看到文字背后的深厚意蕴,从而看到我们自己。但我们中学生往往对大作家的作品"仰之弥高",因而敬而远之,不敢涉猎。本期"阅读方阵"想通过对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的散文《湖·树·山》以及相关阅读方法的推介,告诉大家阅读是一个轻松愉悦、渐渐"悟道"的过程,名家经典里也有扣动自己心弦的歌。  相似文献   

17.
我校的童真课堂研究活动,方针是"教在起点,贵在倾听,重在参与或乐在分享",始终站在儿童立场进行感知,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阅读中,感受经典、浸润经典、力行经典。  相似文献   

18.
经典文化一直扎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被传承。教师应在教学中致力于引导学生感受"经典"的魅力,让学生明白要珍惜"年少"的宝贵,并带着他们去细细品味"文化"的积淀,让中国宝贵的经典文化去充实学生们的快乐童年。  相似文献   

19.
正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我们其实都清楚,经典的积累,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这一些经典的积累,是厚积薄发的铺垫,这样的"厚积",是我们"薄发"的源头活水。仅仅从写作这一层面而言,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包括经典内容,我们才能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然而,不知  相似文献   

20.
国学经典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杯美酒,是圣贤留给我们的一曲绝唱。诵读国学经典,让优秀的华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让灿烂的民族文化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国学经典简洁而不简单,寥寥数语却尽现悠长韵味、深远意境,正如孔子所说"不学诗,无以言"。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让学校充满迷人的书香,成了思考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