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宋锦燕 《中国广播》2007,(12):35-36
1990年1月1日四川经济广播成立。很快它便赢得了极高的收听率和极好的广告收益。“直播形式、大板块内容、热线参与”使当时的四川广播有了新的看点,并给正处于低谷的广播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会,随后各个专业频率应运而生。但直到今天,当年风靡一时的经济广播仍然像是一个综合广播。  相似文献   

2.
自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以来,中国广播改革走过了二十五年。二十五年中,中国广播锐意革新,在借鉴国内外广播电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广播的发展战略。2011年12月15日,第三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广播改革二十五周年高端论坛在广州召开。会议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暨南大学、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主办,近百名来自国内各新闻院校和媒体机构  相似文献   

3.
由于条件所限,笔日常接触最多的大众媒体形式是广播。一部半导体携带方便,信息及时,给我的生活带来许多知识和乐趣。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第四媒体”在给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带来巨大j中击的同时,也给这些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作为广播文艺工作者,如何利用好网络,办好新时期的广播文艺节目呢?本文拟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时下,广播带“响”一词出现的频率颇高,似乎只要一提到广播就有带“响”二字伴随。诸如广播创新——带“响”,广播好稿——带“响”,广播评论——带“响”,广播优势——带“响”等等。广播人更是将带“响”二字挂在嘴边,甚至成了炫耀的资本。  相似文献   

6.
专业广播的出现和对专业广播的经营.使广播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其功能由以一般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转向以需求细化了的各个受众群体为服务对象,成为推动广播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专业广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静 《新闻前哨》2001,(11):43-45
随着电视的兴盛,曾经辉煌一时的广播陷入了困境,“广老三”的称呼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广播的尴尬。有人认为广播的衰落是由于电视声像传播手段的优势,我认为不尽然。否则如何解释广播这些年在报纸面前也“直不起腰杆”?广播的困境,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没有发挥出广播的优势。 广播的优势是什么?是“快”!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手持移动电话的出现和普及,广播在传播技术手段上比电视理应更快、更经济、更简便。但是,这些年由于一些非技术性原因,广播的“快”不尽如人意。人所有的你没有,你所有的却又发挥不出来,这就是广播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广播转眼已经61年了。一般人看来,这是相当平常的一个甲子,但广播界的同志却从亲身经历中感受到广播在这些年发展的曲折坎坷和很不平常。在当今社会复杂多变、媒体竞争激烈的情势下,我们常常深思:广播的未来会变得怎样?广播发展的机遇在哪里?所幸,广播近年的发展多少给了我们一点提示。下一步,我们可以从解决四个问题着手实现四个转变,从而抓住机遇、趁势发展、超越自己,迎接崭新形态的未来广播。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广东省广播电视协会和广州电台联合主办的“中国城市广播发展论坛”于2006年11月28日在广州举行。北京、上海、南京等20多家城市广播的精英和广播方面的学者、专家100多人共聚一堂,就新的媒介竞争形势下城市广播发展的新路向、广播的核心竞争力等主题展开研讨,提出了广播媒体要做强内容产业、与  相似文献   

10.
杨兴盛 《河北广播》2006,(C00):30-34
20年前的1986年12月15日,广东珠江经济电台的主持人,实时直播、大版块滚动播出等新颖形式,在全国广播界掀起了改革浪潮,近年来更是蓬勃发展。今年的12月15日,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与广东电台在广州举办“中国广播改革20年高端论坛”,来自全国广播电视界、学术界的领导和专家学者120多人齐聚一堂,共谋广播事业发展大计。本台台长杨兴盛应邀到会作了主题发言。本期全文刊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谢小平  方锐  汤戎 《视听界》2012,(6):69-70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广播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几年中国广播市场将会出现几大发展趋势:网络广播、数字广播、3G广播、广播播客。广播人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来应对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2.
在广播新闻的创作实践过程中,如何克服广播媒介的线性传播、转瞬即逝的不足,使传播内容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是值得广大广播新闻从业人员关注的话题之一。笔者结合自身广播新闻采编实践经验,从新闻写作的真实性、亲和力、想象力等几个方面,论述广播新闻"故事化"运用对于增强广播新闻宣传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许斌 《新闻界》2004,(1):54-54
广播是靠声音符号传播,是一种线性传播,其转瞬即逝和不可逆性是广播的致命弱点,这直接影响了广播新闻的收听效果。如何克服这些弱点,增强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重视和挖掘广播新闻的“视觉效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办法。即运用广播的表现手法,通过听觉形象的“展现”,尽可能地激发听众的想象和联想,使声音符号立体的,形象的传递给听众,让听众得到的声音信息是“可感知”的,也就是让听众获得通常听说的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广播媒体受众被严重分流,给广播媒体带来较大的挑战,广播媒体必须"变身",以迎合受众需求的变化,这样才能切实推动传统广播新闻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秦继鹏 《中国广播》2007,(10):79-79
当《中国广播》2007年第8期墨香浓郁地呈现在面前的时候,这期“特别策划”《疑无路又一村》立刻磁石般吸引了我的目光。这组文章从各个侧面,对“宝安现象”进行了深入研讨,精妙的见解像火花一样,给在广播剧园地里艰难跋涉的广播人点燃了希望。在广播剧发展因种种原因正“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宝安现象”正是让人们眼前一亮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相似文献   

16.
当今,在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冲击下,作为主流媒体之一的广播面临的挑战日趋激烈。广播这个有着辉煌过去的传统媒体靠声音独揽受众、纵横天下的时代已离我们渐行渐远。如何在新的挑战中生存、发展,是摆在所有广播从业人员尤其是广播记者面前的一个重大生存课题。如何破解?有篇关于“八倍辛劳”的文章或许对从事广播事业的记者能有所启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当电视发现“谈话”的力量之后,广播所独具的人际沟通的优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上,《当收音机活到2019年》《让汽车告别广播年代》……一个个耸人听闻的标题,进一步加深了广播人寻找发展机遇的焦虑感。  相似文献   

18.
苏文超 《视听》2016,(6):48-49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广播新闻事业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广播媒体发展推向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面前。广播媒体要提高自身的新闻策划能力,才能够强化新闻节目的吸引力,提高广播新闻传播效果,扩大自身媒介影响力。基于此,本文期望在分析"互联网+"时代提高广播新闻策划能力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找到提升广播新闻策划能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冯正  兰凡 《声屏世界》2014,(5):55-56
广播曾经在高安大地上声名显赫,作为农村政策的宣传工具,高安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创造了十万喇叭唱响致富歌的历史辉煌。但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异军突起,广播逐渐走向下坡路,县级农村广播基本处于瘫痪的状态。如今,高安城乡广播再次扬帆起航,入城下乡,掀起波澜。"村村响"唤醒高安广播进入21世纪,随着电视事业和网络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广播节目的听众被大量分流。从中央到地方,广播的影响力逐渐下滑。2008年,高安市广电局网分家,给几乎处于停播的广播经济上带来了的更大压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媒体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加激烈。面对新老媒体互联网、电视等的重重包围。广播业如何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如何开创快速发展的新局面?这是摆在我们广播人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