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柳宗元诗文创作的繁荣,柳宗元与佛教的深入接触,都发生在其被贬永州时期.贬谪之后,柳宗元与佛教的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使他更多地从切实的内心感受的角度体认佛学义理的境界;同时,柳宗元的诗文创作出现许多新变,从题材内容、创作手法到文学风格,都受到佛教影响并留下很深的印记.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自称"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柳宗元好佛对他的诗文创作影响相当大,既有表层的浸染,在他的诗文中释碑铭,记佛寺,赠僧人及其他有关佛的文字占有相当的比重;又有深层渗透,使他的诗文具有多重含义,使他诗文的思想感情,观念意识具有多元性.  相似文献   

3.
佛教大同理想作为佛教对理想社会生活的一种追求,与其个人观、家庭观、社会观、国家观、世界观等息息相关,并在深层理念上体现了佛教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近代以来,胡礼垣、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谭云山等人的大同思想中,均体现出较为鲜明的佛教特色,佛教界高僧如宗仰、太虚等人提倡的“人间佛教”的革命中同样包含佛教有关大同社会的理想.佛教的缘起观、平等观、心性观蕴含的大量思想经过现代化的阐释之后,可以作为全球社会奉行的黄金原则.  相似文献   

4.
谢灵运"自弱龄奉法",从小接触佛教,再加上生而颖悟的自身条件、佛经大量传译的文化氛围,使他一生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参与佛事,润改佛经,与高僧辩论、交游。这一切都使佛学渗透在他的思想、灵魂深处,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诗文创作。他的佛学般若思想,在他对佛经的注解中以及在诗文创作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朱波 《大理师专学报》2000,(1):71-74,81
大错和尚(钱邦芑)是明末四川巡按,后成为著名的僧人。鸡足山则是云南大理佛教名山。本文对他在鸡足山的交友、修志、诗文创作方面的活动、经历等作了介绍,阐述了他对大理地方文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从阮籍诗文的思想方式和思维特点,阮籍的诗文作品的叙说方法和阮籍诗文作品对古代哲学“神”范畴的运用和界定来看,阮藉思想同增显示出接受过佛教影响的烙印,因而他可能是信奉或倾向于佛教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人士大夫与佛教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备受学界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对欧阳修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开始将眼光投向了欧阳修与佛教的关系。从总体上来看,主要是围绕欧阳修终生排佛思想及其表现以及欧阳修晚年是否归释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在对欧阳修与佛教关系研究的情况加以系统、全面观照的基础上,认为目前的研究多以欧阳修的诗文为研究对象,缺乏从其他文体中挖掘其与佛教关系的传记;另外,研究的关注点多集中在欧阳修与佛教关系的态度上,而其思想的变化却较少重视。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贞观时期的历史环境来讨论《唐太宗集》中与佛教相干的诗文,力图说明贞观时期的佛教并不如盛唐、中晚唐那样受到重视和大力扶持,佛教由来世走向了现世,而这与唐太宗有意识把佛教往现世方向引导及有限制接受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民国初年,随着佛教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基督教本色化的运动广泛展开,作为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的张亦镜站在基督教的立场上,选择佛教中的观世音作为基督教对话的对象,他从佛教典籍中对观世音的来源、现身和女身进行考证,否定观世音的存在性和神性,从而否定基督教与佛教的融合,一个重要原因是佛教并非中国文化,张氏的这种观点不免带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狭隘性。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思想在儒道玄学之外,还受到了魏晋佛教的影响,从陶渊明的家族背景、交友往来、所处时代的特色、诗文的语言和思想内涵中,都可以看到其与魏晋佛教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
北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禅理诗。其中苏轼的禅理诗创作最具特色。本文试图从"以禅入诗,借诗遣怀"、"以诗说禅,空观自省"、"诗禅融通,随缘自适"等三个方面对苏轼的禅理诗创作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鲁迅对盛唐气象非常神往,曾打算取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来进行创作。他对唐代文学的各方面均有深入研究,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以及佛经翻译等。鲁迅关于唐代文学的研究和评论,值得再三领会,并作出必要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唐代隐逸诗僧寒山曾流传诗作三百余首,佛理禅机贯穿始终,赋予其诗意蕴悠远玄妙,气质超凡脱尘,风格清新脱俗。寒山诗因其特色迥异独行于世,尤其在美国风行一时,影响深远。斯奈德寓禅宗情愫于个人创作风格之中,从其生态思想出发,选译了寒山诗二十四首。综观其译作,禅宗生态美学思想氤氲其间,这种以"禅"解诗的译文,纵然与原诗之"禅"难免不失偏颇,然却已是别有洞天。  相似文献   

14.
从三个方面对唐君毅先生《中国哲学原论》中有关《肇论》之《般若无知论》的诠释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唐先生有关般若智慧体性的论述,与佛教般若学自身理论及《般若无知论》的实质内容相比较,出现了一定的疏离与偏差。唐先生并未严格遵循诠释学的"对象自主性规则",而更多从"诠释者"自身意向出发,所以才出现了上述偏差。  相似文献   

15.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及后现代社会,人们更需要精神和信仰。古代汉诗的禅诗传统源远流长.但现代汉诗中的禅诗较少。新诗草创期的一些诗作追求禅宗的空灵境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部诗歌中出现了明显的宗教倾向,21世纪新禅诗真正问世。新禅诗诗人的生存方式和诗歌的写作方式,对诗坛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大多数所谓的新禅诗思想境界与艺术质量并不高,很多是将“神性写作”与“人性写作”混为一体的诗作。优秀作品常常出自居士之手,包容冰是其中的优秀者,代表作是《拈花微笑》。只有修行深厚的佛的信徒与诗艺高明的诗的信徒才能写出好的新禅诗。新禅诗写作具有诗歌和文化上的双重意义,对传播和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佛法久住,离不开居士的护法。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的复兴,居士发挥了重要而关键的作用。出生在皖江流域的杨文会与赵朴初,凭借着他们强大的愿与力,前者开启了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被誉为中国佛教复兴之父,后者则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领导佛教界实现着中国佛教复兴之梦。可以说,近代以来的中国佛教,启于杨而成于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茶诗的产生和发展与佛教哲理有着不解之缘。由于佛学境界与诗歌意境有许多相通之处,热衷于佛教的古典茶诗作者巧妙地将佛教哲理融化在形象创造之中,将荼诗作为表现禅性和禅趣的一种主要形式,从而大大拓展了古典茶诗的意境,推动了古典茶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杨街之在《洛阳伽蓝记》里,心念旧都,悲怆往昔,以状记佛寺警醒时局,记叙历史。作者虽有排佛之迹,然而其书中对佛教灵异事件详加描述,无不流露出他对佛教某种神秘力量的肯定,透露着浓郁的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   

19.
刘再复是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在不同时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按照时间分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两个部分区分明显。以散文文体而言,可分为散文诗、对谈、独语等。本文从宏观上梳理刘再复散文,作分期分类,以鸟瞰的方式,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0.
皎然一生深受如来清净禅的影响。皎然诗的诗味在于指向诗歌内在的禅意的悠远的心境,从而在整体风格意境上表现出清悠的特点。受如来清净禅影响,皎然为中国诗史创造了一个新的意象,即表达禅意的悠远的心境的月,这一新的月意象的出现在视境和心境上都打破了传统的月意象所隐含的"感物(事)"模式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