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雪萍 《大观周刊》2013,(4):238-238,196
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有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骄傲的四大发明,有灿烂的唐诗,宋词,元曲,可是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也是曲折的,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我们的国门,列强的纷纷入侵,中国开始了一个世纪的多灾多难,直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相似文献   

2.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借助“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国门,从此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落后与挨打的血泪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学习西方、追求进步的新陈代谢的历史。然而痛定思痛,我们又不能不承认近代的  相似文献   

3.
1999年7月,由老舍夫人胡青题字,由原东北大学代校长、现旅居美国的美籍华人宁恩承先生撰写的《百年回首》一书由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为大32开本,39万字,并附有彩色照片。该书既记述了作者的生平经历,又详细地描写了作者耳闻目睹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变化,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了解近代中国,尤其是近代东北教育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宁恩承在所著的《百年回首》一书中,介绍了自20世纪初以来他所亲身经历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些与他交往比较密切且较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如日俄战争及其对…  相似文献   

4.
光绪二十四年(1898)发生的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是在当时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的一次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提出的新政措施是对封建制度的一次猛列冲击,开创了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时光已流入 2 0 0 0年 ,面临新的世纪转折 ,用长时段和大视野的眼光回看上海和中国百年来所发生的变化 ,有助于历史地认识过去 ,更好地把握未来。中国是一个走后发性现代化道路的国家 ,进入二十世纪后 ,明显地表现出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渡时代”特征。二十世纪是人类、也是中国的历史上变化最大、斗争最剧烈、动荡最多的一个世纪。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二十世纪上半叶显露出“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特征。先后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 ,发生过俄国十月革命和包括中国革命在内的世界近代第二次民族运动。战后又出现“冷…  相似文献   

6.
韩国近代新闻报刊的民族意识郑保勤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朝鲜历史上一个复杂多变的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王朝的衰落和民族力量的觉醒,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在韩国近代社会的转折时期,新闻报刊在动荡政局中诞生、发展、成长,顽强地发出民族的呼声。虽然朝鲜...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是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并逐步实现了与世界接轨的世纪,上海在其中发挥了中国其他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笔者在从事20世纪中外关系史研究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上海与百年中国外交的关系是上海史研究中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 1994年,笔者在拙著《中华民国外交史》一书中批评了近代中国外交史研究的两种倾向,其一是以帝国主义侵华史取代对于中国外交史的研究,其二是以“弱国无外交”的简单结论取代对于丰富多彩的近代外交问题的评价,提出近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呈V型轨迹:在晚清是自上而下的快…  相似文献   

8.
关威 《历史档案》2002,(3):90-96
在中国近代史中 ,为了反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 ,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 ,同时也进行了谋求社会近代化的努力。本文对教育救国思潮与近代社会变迁问题谈些看法 ,以求指正。一184 0年鸦片战争爆发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历史进入剧烈变革的时期。当时 ,极少数人士头脑比较清醒 ,思想比较敏锐 ,察觉到封建制度面临的挑战和危机 ,提出了“经世致用”、“睁眼看世界”的主张 ,成为近代最早的启蒙者。林则徐、魏源、徐继是杰出的代表。19世纪 6 0年代初 ,经历了太平天国的沉重打击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强…  相似文献   

9.
一个多世纪以前,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国知识阶层被迫将"天朝上国"的骄傲搁置一旁,开始思考"我们是谁","我们在哪儿"以及"我们去向何方"等宏大的社会历史命题.一个多世纪以后,中国以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军事实力迅速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百年民族复兴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0.
杨玉昆 《北京档案》2010,(10):45-47
圆明园修建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自豪与荣耀,也目睹了中华民族的灾难与耻辱,更是近代列强残暴掠夺中国留下的不能抵赖的罪证.在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圆明园的300年沧桑.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将近结束的时候,中国学术界把目光投向了世纪反思,尤其是投向了世纪交接的前后。人们重新审视在那样个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所走过的路程,并试图从中发现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走向的密码。在这样的学术思潮里,涌现了一大批相关研究成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也包括文学在内的诸多领域。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郭延礼教授就一直关注着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并着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在先后出版了《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和《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12.
综合来说 ,近20年来的文艺出版现实体现了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 ,各种大型的“20世纪文学名家名作”丛书开始大量出现。这类丛书 ,直接以总结和回眸20世纪的整体文学创作为宗旨 ,以《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为先声 ,或者由著名的专家、学者组成阵容强大的编委会 ,或者由出版社自己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或者由著名作家进行自编、自选。几乎所有的文艺出版社 ,都曾有意无意地参与了这种图书的出版行为 ,约有近1/3的文艺出版社自觉地推出了他们的得意之作 ,从而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出版潮流。鲁迅、茅盾、胡适、林语堂、郭沫若、冰心…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 这部《20世纪俄罗斯文学》是苏联解体之后在俄罗斯影响最大的一部断代文学史,在俄罗斯的发行量已超过150万册。它以历史的发展为线索,全面系统地评介了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发展的历史,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把握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基本读本。书中所展现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图景,比起我们以往心目中的印象,更要纷繁复杂、丰富多彩。书中采用了新的视角和观念:对地下文学、侨民文学的系统研究,更是以往文学史所罕见。通读全书,读者将从中深深体会到一种非常独特而深刻的俄罗斯文化精神。 该书依据的…  相似文献   

14.
黄蓉  周彦 《兰台世界》2012,(24):94-95
清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非正式的政府衙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主政清王朝外交40年。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认为总理衙门的设立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忽略了它在中国外交近代化以至社会近代化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盂令真 《大观周刊》2011,(45):137-137,87
1902年《英日同盟协约》的签订和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是近代东亚乃至整个国际关系史上两次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近代以来,列强在远东的矛盾错综复杂,本文主要分析列强在朝鲜半岛的利益争端,论述为何英日走向合作,日俄走向战争。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社会各方面摆脱传统的束缚,开始走向现代化。在图书的收藏、阅读、使用、传播方面,延续千年的传统私人藏书楼已不能发挥传播文明,教育民众的作用。在一批官员、学者的积极推动下,中国近代的图书馆事业由此诞生。陶风楼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是在清两江总督端方的支持下,由号称“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父”的著名历史学家、版本学家、藏书家缪荃孙创建,由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柳诒征振兴发展起来。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陶风楼堪称中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列强组团欺负中国,这段历史至今令国人耿耿于怀,但在我们曾经的国仇家恨中,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上世纪初,澳洲各殖民地政府响应英国召唤,协同八国联军北伐中国。或许是为了向自己的英国主子表忠心,  相似文献   

18.
孙强 《兰台世界》2012,(1):32-33
中国的民间商会兴起于20世纪初,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变动的产物,而且在很大意义上也映射着近代中国变动的历史足迹。自20世纪80年代始,近代商会研究——尤其是近代地域性商会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然而截至目前,这一研究主要以苏州、上  相似文献   

19.
从很早的时代起,中西文化就开始有了交往,而中西文化最大的一次交流,是发生于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西学东渐”。此间欧洲的耶稣会上将西方的数学、历法、地理、水利、军火制造等科技知识和宗教思想带入中国。这些科技知识,特别是近代的思想观念,大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封建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至清朝雍正皇帝颁布《圣谕广训》后,随着邓稣会士被逐出国门,中两方文化交流使全然中断了。直到一百多年后鸦片战色爆发,随着中国紧闭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舰炮打开,“西学”才重新进入中国,开始了中国近代历史上…  相似文献   

20.
早期上海电影业与上海的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大都市之兴起及其飞速发展,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在西方列强压迫下被迫开关以后之短短数十年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已成为中国人口最多、工商业最为发达、对外交往最为密切、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际大都市,并可执东亚都市现代化之牛耳。近代上海之现代化进程表现出多方面的意义,向为历史学家所关注,并已成为目前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热门领域之一。本文以早期上海电影业之兴起与发展为主轴,期能以其发展历程,作为讨论近代上海现代化进程之一侧面。[1]一、电影进入上海电影是我们唯一可知其确切发明年代的艺术。1895年,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