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的生命是其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的统一.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这三种生命属性对应着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这三种生命的存在形态.生命教育作为"为了生命、通过生命、关于生命"的教育,应该以尊重生命主体的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高度关注人生命的六大特性为基础,从而有的放矢地成全完整的人的发展,努力成为有生命在场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教育是提升人生命的质量与意义,实现人生命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教育。根据人的三重生命即自然领域的自然生命、社会领域的社会生命和文化领域的精神生命.生命教育分为关爱生命存在的教育、培育生命丰富社会属性的教育和生命精神教育。通过培养三重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使人和世间万物和谐共处;改造人类文化,使人类重新认识自我,找回现代人失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传统美学把美感体验中的人类正常需求和欲望排除在审美活动之外,从而忽略了美感体验中的生命内涵,使其难免蕴含了非人性的因素。但强调审美中的生命活动的同时,也不能以人的自然属性替代人的内在本质特征,否则必然把人还原为动物。  相似文献   

4.
传统美学把美感体验中的人类正常需求和欲望排除在审美活动之外,从而忽略了美感体验中的生命内涵,使其难免蕴含了非人性的因素。但强调审美中的生活活动的同时,也不能以人的自然属性代替人的内在本质特征,否则必然把人还原为动物。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期是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绪全面觉醒的时期,生命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人们都在思考着生命应以何种方式来体验和度过。与那个时代文人们的个性张扬、延长生命长度和增加生命密度不同,陶渊明以自己别具一格的生命体验方式,从官场到田园,由自然思考人生,由死来观生,使生命得以自然度过,使自己的精神境界、价值系统走向他的生命旨归——自然。  相似文献   

6.
“认识人自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永恒主题,在现实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关于人的各种科学的、宗教的、哲学的生命观,其中哲学中以个体主义生命观和群体主义生命观影响力强大,最具有代表性。但是哲学的这两种生命观都经不起科学认识的反思,是哲学形而上思维一元化、极端化的结果。个体生命观犯了消解群体生命的历史性的错误,把人的生命抽象得仅仅剩下本能;群体生命观犯了消解个体生命的现实性的错误,把人的生命当做了自然之物去理解。新生命观的建立,既要看到个体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又要看到群体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同时还要看到家庭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在对个体、家庭、群体三者基于个体的内在同一性理解的基础上,把人类生命文明看做是个体、家庭、群体的三元互动,人类生命文明的同一性、主体性、无限性才一目了然。全面的生命观对我们真实完整地理解和现实全面地建设人类生命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的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以“生命”“自然”为根本观念,生命观是梁漱溟思想的核心。梁早年笃信佛学认为欲望是人生的一切,由于有限的人生不可能满足无限的欲望,所以人生基本是苦的。受其父亲和当时西化浪潮的影响,他又从佛入儒并认识到,苦与乐与欲望无关,而全视乎生命的活泼流畅。生命是动的是活的相续,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人能创造是因为人有“心思”,但“心思”仅作用于外在世界,对人的内在生命不起作用。梁的生命观受柏格森的影响甚大,但将生命归结为意欲却有失偏颇,而意欲与理智也很难分开;强调人生应向内追求固然不错,但任何生命意义的设置和实现都不可能离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与自然,且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21,(48):167-168
孩子的手掌感受不到真实生命体的温热,无论讲得多么生动形象,依然不会认识真正的生与死。这堂生动的自然生命教育课,是通过自然教育、自然体验唤醒幼儿的生命意识,再次印证饲养活动是实现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在疫情期间母兔生宝宝事件以及由于新冠病毒每天增长的确诊病例和死亡数据,也让幼儿明白了无论动物的生命还是人的生命,他的开始与结束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学会尊重生命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意识到生命的有限和珍贵,生命的艰辛和伟大,从而萌发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怀。  相似文献   

9.
一个真实合理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体,舍弃其中的任何一个,生命都不是完整的。语文作为学校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最富有生命意蕴,最关注人的生命发展,最能彰显人的生命力量的。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它不仅关注生命的发展,也基于生命的追求。人既有自然生命的属性,也具有价值生命的属性。池田大作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倡导生命化教育的思想体系,他主张教育要关注生命的完整性;要凸现生命的更动性;要张扬生命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体现一个人双重生命的存在,才能达到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道德视域里的生命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学者断言:21世纪是体验哲学的时代。这种体验,在笔者看来即为生命体验。生命是体验依托,而体验伴随着生命的全过程,它规定着特定的生命且被这种成长中的生命规定着。这里所说的生命,是指人的整体性存在,包含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实体生命与精神生命、感性生命与理性生命各个方面,是一条由生存、实践、超越诸环节组合而成的生命活动之链。德性生成作为这条链上的独特一环,尽管有其特殊的内在生命需要的导向和超越性的精神追求目标,却不能脱离人的现实存在,不能脱离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2.
学生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因此他必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是学生的自然属性已经被纳入到社会属性之中,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过分夸大学生的自然属性显然是不科学的,但是人还具有精神属性,它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起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学生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活动,它既受到人的意识的支配,也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它的本质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丁晓明 《考试周刊》2012,(31):174-174
1.生命关怀 1.1生命关怀的定义。 生命关怀是对人类和人的生存情况和生存价值最深层的关心与热爱,它是以生命中实际的需要为起点,为生命创造出自由和自然的状态,帮助生命领悟和体验生命的价值所在,以便于更好地实现生命的全面发展与协调。个体的生命关怀其实质上是关怀个体生命的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不同个体的生命是不同的、独特的,并通过各种经历、感受展示出来,从而使生命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人的生命包含三个因素:生理(自然属性)、心理(社会属性)、灵性(精神属性)。自然属性决定生命的长度,社会属性决定生命的宽度,精神属性决定生命的高度。生命的长度、宽度、高度融合在一起共同凝成人的生命亮度。科学课程作为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要研究人的自然属性,培养人的社会属性,提升人的精神属性。  相似文献   

15.
许燕红  郝佳琦 《广西教育》2012,(10):11+15-11,15
生命是人存在的根本,关注生命是人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是促进人发展的活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生命的各种属性都应得到满足与发展。“生命化教育”即是这样一种教育过程,它将充分地满足与尊重学生生命本质的需求与差异,展现生命的真实,创造生命的亮点,体验生命的完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德育》2008,(11):4-7
栏目编辑吴晓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的关注程度日益加深。近些年来,我国教育界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生命教育主张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意义观,从而使他们形成一种人之为人的素质。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孟子说过:“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要“注重养生而不杀生”。  相似文献   

17.
尊重生命与发展生命是教育的神圣使命。当前,关注人的生命和物(动植物)的生命是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需。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命和物的生命,且理应从物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的辩证关系来确立完整的生命观。而这也从根本上有利于教育更好地理解人的生命,促进人生命的生成与发展。因此,坚持完整的生命观是教育的职责与使命所在。在坚持完整的生命观的基础上,教育应重点关注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生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生命的信息观是建立在信息作为生命的组织形式的重要作用基础上的,是对生命的信息属性的抽象。挖掘教科书中生命的信息观,准确认识信息传递的规律、特点等,有效渗透信息观,有助于学生解释生物学现象,掌握分析生物学问题的科学方法,整合生物学概念,理解生命系统的多样性、统一性、复杂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自然观。  相似文献   

19.
生命教育的内涵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完善人的生命价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人和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本文从人性的特征出发,试从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个层次来阐释生命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与价值所在。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让中小学生对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发展有所认识,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所感悟,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彰显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