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生命书写新闻”的海南日报记甘远志,39岁在采访途中殉职,做了1000多天记,发表了1000多篇报道。他说:“新闻,是跑出来的。”“我在东方采访”,这是甘远志留给同事吕岩的最后遗言。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新闻     
中宣部、中国记协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新闻界向甘远志同志学习本刊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近日发出通知,号召在全国新闻界开展向甘远志同志学习的活动。甘远志是海南日报社记者。2004年9月4日,他在海南省东方市采访时突发心脏病,不幸因公殉职,年仅39岁。在海南日报工作期间,甘远志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党报记者,是一名共产党员,始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热情报道海南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新成就,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在海南日报工作1059天,采写稿件见报1051篇,许多报道在社会上产…  相似文献   

3.
“爱岗敬业的好记者”甘远志有句常说的话:“新闻,是跑出来的。”又说:“我是记者,不下去怎么出新闻?”这是他的一个信念,也是他的切身体验。在海南,“物价,以前是报道空白,甘远志跑出了源源不断的新闻:交通,以前少有报道,甘远志跑出一篇篇稿子:药品,以前很少涉足,甘远志将其跑成了‘富矿’;电力,以前少有问津,甘远志把它跑成了热门。”  相似文献   

4.
去年底,央视《焦点访谈》节目以《记者,永远在路上》为题,报道了海南日报记者甘远志勤奋工作、视新闻如生命的事迹。我在敬佩甘远志敬业精神的同时,为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新闻工作者英年早逝而深表忧虑。甘远志将全部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工作,很少顾及自身疾病和劳累,在1000多天里就写了1000多篇新闻报道。他妻子说,老甘从来晚上9点以前没吃过饭,常常把饼干、牛奶搁置一边,以至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身体透支太多而撒手人寰。众所周知,记者所从事的职业,是高风险、高强度的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劳动。记者群里普遍存在着类似甘远志透支健康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一日,我到单位上班,同事笑吟吟地捧来一张报纸。“用稿了”。但一看却愣住了:《海南特区报》?我何时向《海南特区报》投过稿?同事又递上一封信,方知:两星期前寄给《文汇报》“生活”副刊的一篇小稿,因稿挤一时难上,编辑罗达成同志怕误稿,替我转给《海南特区报》刊用,并来信说明并致歉。这事在同事们中间引起了一阵小波动,人人都说,这么负责的编辑少见,便纷纷谈起往日投稿遭到的冷遇来。甲说某报曾来信称要用他的一篇稿子,年余未果;乙叹某大报用其稿而不发稿费;怨好稿不被用的  相似文献   

6.
1997年。是我们松藻矿务局的对外新闻报道工作“高产优质”的一年。全局147人在中央省市主要的“九报一刊”上发表各类新闻稿1200篇,夺得了重庆市煤炭系统的”重煤杯”新闻意赛(甲组)第一名。实现了(1995──1997年)的第二个“三连冠”。其中;各版头条115篇,在《人民日报》上搞5篇,《经济日报》上稿7篇、《工人日报》上稿72篇(各版头条25篇)、《中国青年报》上稿3篇,这在我局新闻报道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新闻业务研究成果有较大的突破。去年,在重庆煤炭系统首届新闻论文评选中.我局有8篇论文获奖。这标志着我局新闻报道工作已…  相似文献   

7.
安华天生聪颖、潇洒。他能歌善舞。书法、绘画也不乏功底。最潇洒的还是他的文笔。就说在陆院的10个月中,他在人民日报就上稿20多篇,军区《前卫报》头条就有4个.他采写的《望盛河畔喜与忧》获人民日报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大学生寒假见闻”征文一等奖,……一个月之内他两次北上人民大会堂领奖。安华在部队干过报务员、放映员。说起他写稿还有一段传奇:  相似文献   

8.
“亮”红灯     
“这稿子不能发!”小李写了篇关干制配连举行“党在我心中”庆“七一”文艺晚会的稿子。不曾想,在发稿时碰上了部长姚明林亮出的“红灯”:“这稿不能发!”原来,小李认为“七一”、“八一”之类的应景稿,等过后再写,十有八九是马后炮,只有提前写,待稿子寄到报社,正好编辑部需要这类稿子。于是,“六一”才过不几天,“七一”的稿子他就写出来了。姚部长像是瞧出了他的心事,说:“这样写稿不好,稿子见了报,官兵有意见。你看这样写行不行?”最后,姚部长帮他定了一篇言论稿。“这假不能批”小于写稿写了半年多,稿子寄走近百篇,…  相似文献   

9.
通讯员园地     
一位初学写稿的同志,给我两篇稿让我修改。一篇是写某村打50眼小压井抗旱。我知道那个村很小,已实现井电配套,怎么又打那么多小压井!他说,实际只打10眼,多写了40眼是为的容易被采用。另一篇题目是“救救猫”,一看,内容同我寄给中央报刊那篇稿基本一样。他说,你往中央发,我往省里发,互不影响。听了他的“理由”,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现在各地层层举办通讯员学习班,但是讲写作技巧的多,讲职业  相似文献   

10.
常听人说:“一代不如一代”。 我的同事陈君,年纪轻轻,靠勤奋努力,几年来掌握了做一个现代记者的多种技能:外出采访、公务自己驾车,写稿、编稿用微机,既当记者又当编辑,还能担任节目主持人;而我们这些主任编辑、主任记者们大多至今仍是采访登单车、写稿“爬格子”…… 坐在小陈驾驶的采访车上,我在寻思:究竟是“一代不如一代”,还是“一代胜似一代”?  相似文献   

11.
九分作人,一分作文“写新闻要九分作人,一分作文”,这是某坦克师政治部刘同福主任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D某团报道组战士小王,每年都在报刊上见稿几十篇,被官兵们称做“小才子”。面对成绩,小王开始有些骄傲自满了。有时跟战友们相处,他说大家没知识,没文化,档次低,谈不来。股长给他布置工作,只要不对他的胃口,便置之不理。还说:“自己能写稿,调到哪里都可以”。刘主任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利用下部队的机会找到小王,跟他谈心。刘主任给他讲述立身处事的道理,作人与作文的关系,使小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很快摆正了自己的位…  相似文献   

12.
济源县电厂副厂长张宗义,他写稿30年如一日,人称“新闻迷”。张宗义原来文化并不高,初学写稿是以报刊上的文章为师,比葫芦画瓢,拄拐棍走。那一年,他怀着试试看的心情向报社投稿,没想到竟被用了8篇,每发一篇稿子,他便与原稿对比,看怎样改动了,为什么改动,慢慢体味,逐步提高。他当办公室主任以后,仍坚持写稿。他的经验是,工作越忙,报道线索越多,时间紧,就挤。写得多了,体会深了,新闻敏感也灵了,对问题抓得准,摸得  相似文献   

13.
军报实习的日子,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些天来,亲眼看见一篇篇粗糙的稿子经过编辑之手,被打磨成能上版面的文章,心中对那些默默作“嫁衣”的编辑老师充满了敬意。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我想换个视角看上稿,通讯员至少应该做到“三多”和“三少”。多写“好稿”,少争“头条”部队搞新闻的同志都希望自己的稿件能上“头条”。不少单位总结新闻报道工作,也无不是以“头条”论英雄。这无疑给“头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头条”是可求的吗?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军报实习,我感到:“头条”可求,但不可强求。“可求”在只要对新闻写作执着…  相似文献   

14.
500篇稿子没发表,又继续写第501篇稿件的本文主人公——山东省即墨市店集镇西演堤村的53岁的农民李正金就有这样的经历。29年来,他共为各级各类报刊写新闻通讯稿近3000篇,发表1400篇。他这种持之以恒的写稿精神被村民们所称赞,并使501篇新闻稿背后的故事有了续篇。 500 1=1 李正金家兄弟五个,他排行第五,有些老人就叫他“老五”。说老五正金写稿子不要命,白天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晚上半夜起来点油灯写啊、画什么的,油灯舍不得拨亮,就那么昏黄着。那时他在小学当民办教师的三哥李正奎也是个酷爱写稿的人,深夜两三点钟俩人就起来,一个人占着一面炕头,各自趴在被窝里“用功”。大清早上工的时间,队长就去敲他家的木格窗,冲着里面喊:“别写了,上坡干活啦。”因为他能熬夜,寄到编辑部的稿子也总是这么落款:李正金某年某月某日于深夜,所以,人送笔名“李深夜”。 家里穷,老五写稿什么颜色的纸都用过。要说高  相似文献   

15.
说起来很惭愧,自己写了近3年的新闻稿件,还没有上过头条,也没有几篇“重头稿”。恩来想去悟出了一点道理,其中最深的一点体会就是:看好“路”才能写好稿。看好“路”,无论对于初学新闻者还是“老新闻’”都至关重要。这“路”指的是“新闻宣传动向”、“两头”精神,如果把握不住这条“路”就很难出好稿。报纸是党和国家的喉舌耳目,是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主要舆论阵地和窗口,所以吃透“两头”精神,掌握动向,看好“路”是每个通讯员最基本的素质。记得我初学新闻时,因上稿心切,自己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埋头写稿上,很少看“…  相似文献   

16.
孙巡 《传媒观察》2007,(2):39-41
2005年底,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后,我给自己出题:沉进乡村,看看新农村建设能写多少稿子?到2006年底,这一年中,我独自采写,包括与同事合作,发表25篇版面头条,其中,20篇被评为新华日报当日好稿,近10篇稿子被评为月度好稿。  相似文献   

17.
我搞通讯报道工作已经11年多了,写的稿子先后被全国55家报刊,电台采用了2300多篇。回顾自己的写稿经历,主要是注意了在“小”字上做文章。记得开始写稿时,总觉得稿子写得越长越好,大稿用了震动大,结果事与愿违,写得多,被采用的少。  相似文献   

18.
少校滕天月——沈阳军区230医院政治协理员。他入伍18年来,始终对新闻写作热情不减,笔耕不辍,先后在军内外报刊见稿千余篇,有数十篇作品获奖和入选各种书籍。他十余次被《前进报》评为优秀通讯员,连续4年被沈后某分部评为“最佳新闻干事”,3次荣立三等功。  “我写是因为我爱”,滕天月如是说。他从入伍第一天起就尝试给报刊写稿。经过“稿子不登天天写”的“考验”,他终于在《前进报》见了第一篇稿,这给了他极大的乐趣和信心。滕天月从此对新闻写作更加痴迷。从战士到指导员,从干事到协理员,从野战部队到后勤医院,他无论做…  相似文献   

19.
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水道镇东邓格庄村,有一位被称为“土记者”的周德敏老人,他今年虽已76岁了,仍成年累月地奋战在新闻战线上。周德敏只念过4年书。1949年,他从《大众日报》上看到几篇通俗易懂的稿子,便产生了写稿的念头。他把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大众日报》的编辑,很快得到编辑的支持。他从此比着葫芦画瓢地学着写稿。开始写稿时,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连开头和结尾都不会写,在三个月中写了80多篇“四  相似文献   

20.
空降兵某师今年半年多来,仅在中央级报刊就上稿 60多篇,还推出了全国家喻户晓的爱国奉献的重大典型王亚林,新闻报道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肯定。提起这些,报道员都说,高科长抓报道,招招抓到点子上。 减 负   以前,报道组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进报道组三个月上不了稿就得打道回府。今年,小王从连队调到报道组当报道员,心理压力很大。生怕自己上不了稿,而被退回连队,让人笑话。所以他一心扑在了写稿上,几乎每天都要寄出 2篇稿件。高科长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首先肯定了他写稿的积极性,但同时指出,搞新闻工作欲速则不达的道理。高科长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