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鲁迅笔下的一个成功典型,“阿Q”的言行举止颇受瞩目,名字也不例外。关于其“Q”的由来,一直众说纷纭。在当时就有人以为这篇文章是《晨报》主笔蒲伯英写来讽刺胡适的,因为《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开心话”栏目发表时作者署名为“巴人”,“巴”字难免让人联想到四川,而蒲伯英正好是四川人,且“胡适有一个笔名是‘QV’,称胡适为‘阿Q’,也是顺理成章的”。  相似文献   

2.
阿累,即朱凡,原名朱一苇,江苏涟水县人,1901年1月生,曾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学习,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进上海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  相似文献   

3.
1921年12月,鲁迅以巴人的笔名在《晨报副镌》上开始发表连载小说《阿Q正传》。七十多年来,研究《阿Q正传》的文章层出不穷,对于阿Q性格的理解,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阿Q是一个贫苦的农民。他“没有  相似文献   

4.
《论语·乡党篇》:“寝不尸,居不容”。《经典释文》曰:“居不客,苦百反,本或作容,羊凶反,唐石经亦作客”。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据此将“容”改为“客”。余案:此句“容”为“颂”的假借字。《说文》:“颂,貌也”,“容,盛也”。《汉书·儒林传》:“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而鲁徐生善为领”,颜师古注曰:“颂读与容同”。《史记·儒林传》作“容”。《汉书》用本字,《史记》用假借字。《论语》在记述朝聘祭祀时,都言容仪之盛,而在记述平常家居时,则说“申申如也”(安祥舒适貌),“夭夭如也”(体貌  相似文献   

5.
假借字与古今字有些假借字长期借用,久借不归,喧宾夺主,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假字变为“正字”了。如容貌之“容”(《说文》:“容,盛也”),歌颂之“颂”(《说文》:“,颂兒也”),仁义之“义”(《说文》:“义,已之威仪也”),友谊之“谊”(《说文》:“谊,人所宜也”)。也有些后来又特地为它新造了字。如作突然解的“猝”(《汉书李广传》:“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又如回避之“避”《论语微子》:“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经传均作“辟”。)有了新造字,则新造字名正言顺成  相似文献   

6.
《马氏文通》将某些原属静字的字归属于“状字”,这对后来学者对状态形容词的认识有启发作用;将某些记容、记处之读的作用归为“用如状字”,指出读句之间也有状与被状均关系,对于后来学者的偏正复句的提法也有着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书的故事》是根据阿累的《一面》改写而成的。将两文比较着读,则会发现改写后的语言更为凝炼、隽永、精妙,充分展示了改写的艺术。那么改写者在哪些方面作了努力呢?本文以人物语言的改写为“管”来窥“全豹”。以繁胜简常听人说作文要“删繁就简”,殊不知“繁”也自有它的妙处,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书的故事》改写者可谓深知其中三味。如“卖票工人……自言自语地说:‘一块四,贵了一点儿’”。句中的人物语言《一面》原只两个字:“贵了”。比照看来,改写后的文字变多了,况且“一块四”仅是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俭以养德》的作者为马铁丁。课前“预习提示”中写道:“马铁丁,现代作家陈笑雨、郭小川、张铁夫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武汉工作时合用的笔名。”3人为什么合称为“马铁丁”?他们各是怎样的人呢?原来,“马铁丁”是由陈笑雨在延安时期的常用笔名“司马龙”、郭小川的笔名“丁云”以及张铁夫的本名中各取一个字组合而成。张铁夫是当时中南局的机关报《长江日报》社的副总编,郭小川  相似文献   

9.
《家》导读     
[作者档案]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四川成都人。1927 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中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内外的普遍关注。代表作有小说《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憩园》、《第四病室》、《寒夜》,散文  相似文献   

10.
唐俟这个笔名主要用于《新青年》杂志上,首见于新诗《梦》。“俟”为等待的意思,诸家所说相同。“唐”字,周启明认为是“功不唐捐”之“唐”,即“空”的意思,杨霁云也曾同意此说(见许广平《略谈鲁迅先生的笔名》)。但不少人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这个笔名的主要意义即在于“俟”字——所以又可简称“俟”,同“鲁迅”的主要意义即在“迅”字上是一样的。鲁迅在1921年9月9日致宫竹心的信上就说: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三册《琐忆》一文的作者是唐弢,关于“唐弢”名字,还有一些趣闻呢!一、不是笔名是真名不少人以为“唐弢”是笔名,其实不然,唐弢进小学时,老师给他起名叫“端毅”,本来这两个字都是“立”字打头,也很有特色。但唐弢本人很不喜欢这个名字。有一年暑假期间随老祖母上山进香,他对庙  相似文献   

12.
楚简《老子》甲组简十释文为: 孰能庀以(辶主)(动)者,将徐生。“庀”,整理者疑为“安”字误写,未作详解。今按,“庀”,简文写作(?),笔者疑为“厇”字之讹,读为“橐”。楚简《老子》三篇中,除残缺不明的文例外,“安”字凡八见,作两种形体。一种写作“食”,出现一次,见于甲组简二五“其安也,易持也”;一种写作  相似文献   

13.
方向和坡度     
《教育科学论坛》2004,(7):80-80
和一位《教师之友》的新读交流,她说,读《教师之友》有一种很“累”的感觉。在经过一番交流,确认了她“累”的症状后,我说,这种“累”并不是一件坏事,从某种角度说,这也正是《教师之友》所追求的。其实,这种“累”的感觉并不为这位新读所独享,杂志的不少老读也时有提及,因此,有必要和大家做一些沟通。  相似文献   

14.
读徐光明同志《雪峰名、笔名、化名辑注》(《天津师大学报》1984年第2期),欲补识如下,谨候方家明教。1,关于“画室”这个笔名的由来。冯雪峰用这个笔名,始见于1925年春在北京时:写的散文《柳影》,刊于1925年5月出版的《支那二月》第4期。为何取名“画室”,1982年7月  相似文献   

15.
三位文学巨匠的笔名鲁迅、郭沫若、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三位文学巨匠。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纵观其笔名,曾超过百个。鲁迅是他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尔后凡作以此名为多,何以用此笔名,他自释有三条...  相似文献   

16.
赵吉文 《课外阅读》2011,(10):319-319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称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也不过份。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曾经收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有《孔乙己》、《社戏》、《故乡》、《药》、《一件小事》、《阿Q正传》、《祝福》等。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及初中学生实际,要学好鲁迅的文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17.
读马克西姆·高尔基的《丹柯》,灵魂不为之震撼的人很少吧。之所以写出作者完全的笔名,绝不是要炫耀.只是因为这个名字的内涵:“高尔基”意思是痛苦,“马克西姆”的意思是“巨大的”.“巨大的痛苦”不是为个人的不幸遭际.而是为了某个集体、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无知和苦难,《丹柯》何尝不是作者悲悯人类苦难、渴望引领人们却又遭遇猜忌的人生写照?  相似文献   

18.
综“累”字别解《淆之战》是《左传》中的名篇,一直传颂至今。多年来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原文“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课本注释为:“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衅鼓。累,绳索,这里指俘虏。衅鼓,杀人把血涂在鼓上。”仔细考究文中“累”字,有“绳索”义,直接指俘虏,本人甚感疑惑。于是我翻阅了几本工具书,把其中的类似的解释仔细地分析对照,发现句中的“累”字解释有误。《汉语大字典》:累lei《集韵》伦追切,平脂来。微部。1、绳索。也做“缧”。《庄子·外物》:“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成…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不但精通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他爱读俄罗斯和其它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青年时代还写过一些很好的诗,用“索谢洛”的笔名发表在《伊利维亚报》上。①他同苏联作家阿·马·高尔基、杰米扬·别德内  相似文献   

20.
一曾朴(一八七二——一九三五),初字太朴,后改孟朴,又字小木和籀斋,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于清同治十一年(壬申)正月二十二日生于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家庭里。幼年即喜好文学,背人窃读名家说部,及笔记杂集。十三四岁时,就和邑人张隐南(《续孽海花》的作者,笔名燕谷老人)胡君修等交游,因之文名早为乡里人所知。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