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彩电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对中国彩电产业技术学习过程的案例研究,提出了技术学习过程的新模式"技术引进-生产能力-创新能力".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彩电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分四个阶段,综述了彩电产业的阶段性技术学习特点;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启示,给出了一个新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学习过程模式.通过彩电产业技术学习过程的研究,我们所能够得到的启示是1.了解产业技术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及其特点,是政府干预产业技术发展和制订激励产业创新政策的先决条件;2.政府干预和激励引进型产业的技术发展,其理论根据应是"技术引进--生产能力--创新能力"模式,而不是"引进、消化和创新"模式;3.系统性是创新的本质;4.创新是竞争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技术学习过程与技术创新政策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赵兰香 《科研管理》1999,20(6):8-14
中国技术创新整体水平发展速度缓慢、企业对国外技术依赖性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技术学习过程的不完整。为此,必须在产业层次上加强技术创新的政策导向,加强两类产业技术创新的协调发展。特别要根据国家技术进步的不同阶段,有侧重地鼓励不同类型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刘洪伟 《中国软科学》2007,(2):154-156,160
从某个角度看,技术供给方的技术保护,供求双方的技术差距和技术交易摩擦,以及技术本身的技术属性和技术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等,最终都直接表现或间接转化为技术学习过程中的技术价格、技术交易费用、人工机会成本、技术管理费用等。技术学习障碍的大小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技术学习的成本高低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技术经济安全成为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强技术经济安全评估已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迫切需要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支撑。文章聚焦技术依赖,借鉴国际技术转移相关理论,分析了生产能力、依赖关系和创新能力相互关系及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提出技术依赖影响经济安全的PTIER(“三阶段两效应”)机制。技术接受国引进技术形成生产能力后,可能会形成技术依赖关系,如果未能及时形成创新能力,依赖关系将自我持续。技术依赖既会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也会因依赖关系而带来成本和风险,威胁经济安全。如果形成依赖关系的技术转移受限,技术接受国短期经济受损难以避免,但是也可能倒逼本土创新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5.
在如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创新能力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凭借技术创新成果不断的转移和扩散,创新能力能力才能够实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现在我国的现状看来,专利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并不是很高,而是很低,对于很多企业来讲技术转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有对其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6.
国产化作为技术学习过程:上海桑塔纳案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谢伟  吴贵生 《科研管理》1997,18(1):34-40
本文通过对上海桑塔纳的案例分析,总结了汽车工业技术引进过程的特点,有助于理解技术学习的过程和本质,尤其是政府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技术学习的功能和来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谢伟  吴贵生 《科研管理》2000,21(1):8-13
本文首先介绍了技术学习的概念,其次指出了技术学习工作对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是综合了现有的研究,给出了技术学习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技术超学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试图超越传统技术学习的阶段性和片面性,提出适用于我国企业的“技术超学习”方法,要求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知识管理理论,更全面快速地进行学习,在学习的内容、源泉、层次、主体和方式等方面进行选择和平衡,并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设计了超学习能力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
技术学习的模式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赵晓庆 《科研管理》2003,24(3):39-44
本文以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技术能力演化为基本框架,将西方学者有关知识管理与学习的理论与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实践结合起来,提出我国企业技术能力积累的基本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0.
探索性技术学习和挖掘性技术学习及其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本文在探讨探索性技术学习和挖掘性技术学习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探索性技术学习和挖掘性技术学习的因素,并通过对我国企业大样本的问卷调查统计,借助结构方程建模(SEM),深入地研究了组织因素影响技术学习以及技术学习促进创新绩效的内在作用机制和路径关系,为我国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网络密度、学习能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企业网络理论观点研究了企业网络密度、企业学习能力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并以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或民营科技型企业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对整体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密度对企业学习能力和技术创新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网络密度还可以通过企业学习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间接影响。另外,以企业规模和研发投入为控制变量对上述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小规模企业中,企业网络密度、学习能力和技术创新之间不存在显著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维度划分也不统一。通过梳理和综述已有文献关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理论发展、各类观点和研究方法,剖析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本质差别,指出二者概念上的区别和联系,二者性质不同、研究对象不同、理论层次也不同;分析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作用机制,认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通过不断调整资源的结构与配置来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资源投入、创造更适宜的环境,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一种前置性活动,可以使技术创新更高效也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动态竞争环境;最后指出已有研究中还存在研究对象单一、研究方法不完善等问题,并对后续研究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技术学习理论是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赶超的有力工具。传统的技术学习理论分析框架忽略了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因素,难以解释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本文分析了由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决定的虚拟网络型产业的三个特征:网络外部性、技术标准专利化和基于标准的竞争,提出了一个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的三维理论分析框架:国际贸易规则、全球技术演化和企业层面的技术学习模型,分别描述了国际贸易规则的变化,全球技术演化轨迹和企业的技术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国内外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卓越绩效模式"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并据此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型,该模型包括创新投入能力、创新过程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及创新环境支持四大系统;简单介绍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型在湖南54家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最后得出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5.
李宁 《科学与管理》2012,(3):5-9,15
本文评述了不同经济学学派关于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的观点,强调了制度安排对于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从国家创新系统框架入手,论述了学习在技术创新中的源泉与作用机制,并从反垄断、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政府采购、科学研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企业学习的公共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技术信息获取、失败学习与高科技新创企业创新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信息获取是指新创企业对与当前和潜在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有关技术数据有计划地主动收集行为,不仅决定新创企业能否成功开发机会,同时影响新创企业的失败学习行为。基于组织学习视角,构建了"技术信息获取—失败学习行为—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对142家高科技新创企业的问卷调查,验证了理论假设。研究发现:技术信息获取对新创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技术信息获取对新创企业失败学习有正向影响;失败学习对新创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最后,对研究结论和意义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7.
模仿和技术学习:文献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模仿是企业提高技术能力的重要学习过程.了解模仿和技术学习的相关文献,有助于我们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以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文献综述表明模仿是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模仿是企业提高技术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国内外关于技术学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缺乏对于基于模仿的技术学习机制的探讨.目前国内外关于模仿的学习研究主要聚焦于模仿重要性及其分类的研究,但缺乏对于模仿微观活动过程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将高技术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初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更新期。通过研究高技术企业各阶段所需技术创新能力维度,发现在企业生命的不同阶段所需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维度不同。在分析各阶段组织学习模式对技术创新能力维度的关系后,发现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采取合适的主导组织学习模式可有效提升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期为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分析与深度访谈调查的方法,探索网络嵌入性、跨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三变量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根据访谈研究的结果,进一步研究了检验该概念模型的校验模型,运用该校验模型可以对原概念模型的适应性进行校验,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