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字与字搭配不当,是容易出错的:如,“亟”字和“急”字,由于搭配不当所引起的差错较为典型。因为它的隐蔽性强,所以不容易被发现。它最典型的搭配不当两例差错是“亟需”和“急须”,而正确的搭配应该是“亟须”和“急需”。同时,“亟待”和“急促”这两例正确的搭配,有时也因交叉搭配错误而引起差错。“滴”和“嘀”这两个字,在日常应用  相似文献   

2.
思想与文风     
中国的文字也真是不大好摆弄。倘要把千把字的短文写得文从字顺、传情达意,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倘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妙语连珠,妙笔生花,用字贵练,意则求多之类,则简直如攀登“蜀道”,大有“难于上青天”之感。因而,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章是应当进“文章病院”的。古人也有许多不通的文章,但由于时代久远,都被淘汰了。我们常常称道先秦诸子和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怎样简练生动,寓意深刻,但其实那时更多的人是连字都不识,何论文章。在少数认字的人中,能把文章做到“造语贵园,下字贵响”的人,实在也寥寥无几。远的不去讲,就拿鲁迅笔下的孔  相似文献   

3.
“好”,当然是个好词。一个人、一件事、一篇文章,能被评为“好”,不是很容易的。所以“好”字当慎用、惜用,用则正当其时,恰到好和。尤其大众传媒,更应把握分寸,准确使用,决不可随意乱说乱用,要惜“好”如金。  相似文献   

4.
广大群众欢迎 简化汉字推行后,由于容易学习,便于书写和应用,受到广大群众欢迎。首先是汉字的笔画大大减少了。《简化字总表》收入2235个简化字,平均每字10.3笔,被简化的繁体字2264个,平均每字15.6笔,简化字比繁体字平均每字减少5.3笔。这是最明显的好处。除此以外,还有另外一些好处:一些字比过去容易认了:例如“態、鐘、遷、遞”等繁体字的声符,都不准确了。简化后改为“态、钟、迁、递”就好认了。一部分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被淘汰了。例如“(齒句)、醞、氈”经  相似文献   

5.
拾金小集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爱拾闪闪发光的金子。谢觉哉的文海生涯就处处使人直接感受到“金子的光泽和实在”。本文只是拾得谢老的几块金子的结集,因而名日《拾金小集》。第一块“金子”——“认真”报纸工作应当是最讲“认真”的工作之一。报纸发行量很大,报纸一出错,成千成万的读者就会跟着出错。所以,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可疏忽,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字丰富多彩,底蕴深厚。有的一字多义(如“材”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四解,“作”字有七解),有的一义可用多词;有的不同字,同音不同义(如师傅的“傅”、付款的“付”),有的同字,不同音不同义(如快乐的“乐”,音乐的“乐”,作姓氏用的“乐”),诸多情况,不一而足。如不仔细领会辨析,很容易发生误用,甚至闹出笑话。现就日常阅读所见,列举一些经常发生的用词用字差错,作些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宋稗类钞》中有一则欧阳修写文章的故事。钱惟演镇守洛阳时,因为缺少驿舍,下令修建一座“临轩馆”。竣工的时候,他命谢希深、尹师鲁和欧阳修三个文人,分别为“临轩馆”写一篇“记”。三个人分头去写,很快就写好了。谢希深的文章五百字,欧阳修的文章五百多字,尹师鲁的文字最短,只有三百八十个字,  相似文献   

8.
易错字辨析     
字是每个识字的人都要用到的,搞出版编辑的人,搞教学科研的人,就更是每天都得和它打交道。要用字,就有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即如何做到用字符合规范。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因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当然,对个人来说也是这样)。不要认为用字是个人的事,与别人不相干,事实上,写成文字发表的东西,它无形中在向社会昭示:什么是规范字。所以,搞出版编辑的同志,要有一种光荣的使命感:你的工作是在昭示语言文字的规范,是在传递民族文化的火把。 下面我们将大家提出来的一些容易相混的字,也就是容易出错的地方参照字词典加以辨析,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记者“写稿”,编辑“把关”,这是新闻从业人员最为平常的工作。但是,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那样,记者写稿容易,写“好稿”难;同样,编辑编稿容易,“把好关”却难。编辑稿件远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只是简单的勾勾抹抹、删删改改,而是编辑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作为一名广播新闻编辑不仅要把好有形的“文字、音响”关,更要把好无形的“政治”关。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台湾“台视”制作播出了大陆节目《中国》。这套连续节目直到播出最后一集时,才发现片头“中国”两字竟然是毛泽东手迹! 原来,片头“中国”两字一直被岛内观众称好,认为“苍劲有力”,最后一些岛内深谙书法和曾在大陆看过毛泽东书法真迹的人发现并指出此事。消息传到“台视”主管耳里,大家都不禁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11.
黄彦 《大观周刊》2011,(31):12-14
汉字一直以来被认为其字形构造与音义表达有着不可剥离的关系,这也是由汉字形义音三位一体的本质决定的。而汉字义符系统以及义符之间的关系,牵扯到文字孽乳的过程,有助于理解异体字,同义字,同旁字等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通过对《说文解字》“肉”部字形义系统的举例分析,构建出一个以“肉”义符为中心扩散而成的“肉”字群系统,然后讨论了“肉”义符与其他义符如“人”“月”“夕”“食”等之间的关系,好同字异构和讹变。  相似文献   

12.
报纸出现文字差错,也是一种社会污染。消灭报纸差错决不是什么咬文嚼字的“雕虫小技”,而是事关新闻宣传质量和报纸生命力的大事。报纸文字需要综合治理。仅就稿件处理流程讲,至少需要把好“三关”。作者严把“书写关”。稿件书写得潦草,往往是报纸文字差错的“污染源”。有的作者写起字来龙飞凤舞,“五”“王”不分,“3”“了”一样,“干”“于”相似,“土”“士”无异,让编辑简直像认天书一样猜字。编辑很是有些苦衷。有的报纸将。货款”误为“贷款”,将“牧区”误为“特区”,将“四川省井研县”误为“四川省井不开县”,将“电话一拨就通”误为“电话一拔就通”等等,原因之一是字迹潦草造成的。不是有家小报上还出现“31人注目”(应为“引人注目”)的笑话吗?这  相似文献   

13.
刘毅 《大观周刊》2013,(7):153-153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播》2006,(9):42-42
《云南报友》2006年第2期发表谢光平的文章《词汇也需休息》。文章说,美国著名女记者安娜·路易斯·史特朗讲到新闻要在“新”字上做文章时,强调新闻稿件文字必须生动,就像一个人一样,不能老穿一件衣服,还风趣地说,有的词汇用得多了,就需要让它“休息”一下。文章说,自觉做到让用得着的词汇“休息”一下,看似容易做起来难。首先就得提高对用新  相似文献   

15.
丁渝 《出版科学》1999,(2):27-28
歇后语.是大家非常喜爱的语言材料.是人民群众语言智慧的结晶,是章、讲话中的“作料”和“兴奋剂”。由于它经常被人们使用,因此从80年代开始,有不少人对歇后语进行了一些整理出版工作。从笔掌握了解的情况来看.规模小一点的歇后语词典.质量稍微好一点,而一旦贪大求全,号称“歇后语大词典”、“歇后语大全”,三五十万字.乃至百万字以上,那么问题就一大堆,就难免胡编乱造。  相似文献   

16.
报刊上的新闻稿件,常常因为分不清字、词的发声分不清字形,或是弄混了字的含义,结果就容易出错.因此,新闻同行们要多在"辨声、察形、识义"三方面下工夫.笔者辑录了20组容易混淆的字词,提醒同行们写作时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7.
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要“认真作好出版工作”。这“认真”二字,说来平常,听来熟悉,但真要切切实实地付诸于行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认真”二字,对各行各业都是一条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准则。对编辑而言,此二字尤为重要。编辑是从事文字工作的,而文字工作却容不得半点差错。“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认真”二字,应当成为每一位新编辑的座右铭,因为它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全过程。“认真”提出选题编辑在提出任何一个选题前,应“认真”作好前期准备工作。此选题有无先导性或学术性,是原创的还是改编的,是单本还是系列,是…  相似文献   

18.
报刊书籍中的文字错误如同饭食中的沙砾,令读者难以下咽。有些错误疏漏出现之频繁,不能不使我们这些当编辑的感到汗颜。对常见的一些错误类型加以探究,明确其产生的原因,将有助于增强我们自身的业务能力,易于发现和纠正稿件中的文字错讹。本文拟就此进行粗浅的尝试,所举类型胪列如下。一、因不知有本字而误以同音别字替代。例如:“好不慎人”(2007年4月11日《书刊参考》报连载小说《鸡窝》)。“慎人”中的“慎”字是“疹”字之误。“疹人”用来表达“使人惊恐”、“感到害怕”的意思。原文中正是要表达这个意思。类似的例子还有:①例子中下…  相似文献   

19.
《出版参考》2004,(2):38-38
这一“墨菲定律”被广泛引用在与航天机械相关的领域。该定律的具体内容为:只要有出错的可能,就必定会出错(If anything can go wrong,it will)。多年过去了,这一“定律”逐渐进入习语范畴、其内涵被赋予无穷的创意,出现了众多的变体、如“如果一个事情有多种出错的可能、那么最后发生的肯定是其中后果最严重的一种”;“如果一件事情无论如何都不会出错,那么它必定会出错”;“如果听之任之,事情总是从糟糕变成更糟糕”;“如果所有的事情看上去都进展顺利的话,那么你一定漏掉了什么”。  相似文献   

20.
新近,在好几张报上读到“绌”、“拙”混用的现象。比如有张报纸在一篇短文中说:“一个人在生活中不可能集所有长处于一身。在某些方面相形见拙时,就有可能被某些世俗的小人看……”这里,把“相形见绌”的“绌”字,错成了“勤能补拙”的“拙”字。还有一张报纸在一篇文章中写“相形见绌”,而在另一篇文章中却写“相形见拙”。同一张报纸,两种写法,何错何对?还是“绌”、“拙”两字相通?“拙”是笨拙的意思,“勤能补拙”,意指勤奋能够弥补笨拙;“绌”是不足的意思,意指相比之下显得不足。类似这种容易混淆搞错的字、词,在报刊上屡见不鲜,如错把“偶而”当作“偶尔”,就是经常碰到的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