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友 《学习之友》2009,(3):50-50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即将向文艺界进军的时候,3月7日的《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杂文,一篇是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一篇就是丁玲的《三八节有感》。  相似文献   

2.
一、名字称代有文章《“友邦惊诧”论》这篇杂文(初中语文第六册),是一篇声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政府的檄文。毛主席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注①)这篇驳论就充分地反映出鲁迅的这种硬骨头精神,体现了鲁迅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战斗风格。  相似文献   

3.
196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策划出版一本史料文集《太行人家》,和赵树理约了稿。为了这篇稿子,赵树理多次对文章的主人公——何洪义进行采访,并深入其家乡调查走访,用二十天的时间写成了《前岭人——中共沁水县委副书记何洪义同志家史》这篇纪实文章。完稿后,他差身边人带上稿子来到何洪  相似文献   

4.
<正>林清玄的《可以预约的雪》,是一篇寓理于事的散文。文章开篇叙述有朋友约他去看菅芒花,并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他愉快地答应了朋友的邀约。写到这里,按常理作者本该接着写与友人一起去看菅芒花的情景,并表达友情纯洁如雪的情感的。可是,作者却没有这样写下去,直至文章结尾,读者也没随着他一同真切地见到秋季里台湾最美丽的风景——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没有接着写下去,那作者接着写了些什么内容呢?他在写两年前曾经一起来看过菅芒花的朋友在这两年间面目全非的人  相似文献   

5.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道路上,我认为讲实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捷径。做法是: 一、让生物知识迁移到学生感兴趣的学科上 一次在教室的墙报上看作文的范文,发现有一篇《我爱满山遍地的红杜鹃》的文章写得不错,但认为花的红色是山高水冷的严酷环境造就的,针对这一问题,向学生说明,一篇好文章如在科学性方面出现错误是十分遗憾的。并向学生介绍形成颜色的生物学原因。这篇作文经修改,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还获了奖。从此,学生在写作时遇到有关问题都自动上门,他们逐渐地体会到生物学的价值,并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6.
一份墙报的启示夏季学期已近尾声,研究生、本科生答辩的墙报贴满了南北校园内所有的报栏。吃过晚饭,如有空闲,总去看一看研究生答辩的墙报,以了解目前研究生从事研究的内容。在学生区本科生常用的报栏里,贴了一张复印的墙报,是《教育研究》杂志介绍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办学经验的文章。借  相似文献   

7.
1979年淮阴师专由肖兵筹组《活页文史丛刊》。他到南京组稿,我介绍他去看洪诚先生,说洪先生有一篇研究《王制》的旧稿,曾得到柳翼谋老人的高度评价。肖兵看到洪先生,费了好多唇舌,洪先生才把稿子拿出来,由肖兵抄副带回发表。这就是《丛刊》第一期里的《〈王制〉一七七三国考》。此文刊布之日,洪先生已魂归道山。发表这篇文章,可说是学术界对这位前辈学者的一点纪念了。他这篇大作,我是1951年拜读的。当时我调到南京一中,和洪先生同住一室。他是中大老学长,我的师辈。两人性格又有相近之处,朝夕相处,十分契合。他在30…  相似文献   

8.
夏季学期已近尾声,研究生、本科生答辩的墙报贴满了南北校园内所有的报栏。吃过晚饭,如有空闲,总去看一看研究生答辩的墙报,以了解目前研究生从事研究的内容。在学生区本科生常用的报栏里,贴了一张复印的墙报,是《教育研究》杂志介绍美国加洲大学伯克里分校办学经验的文章。借助路灯的余光,我认真地通读了一遍,颇受启发。第二天在图书馆里找到了这篇文章,仔细阅读,遂生奢望,有机会一定到伯克里分校去看看。  相似文献   

9.
一九六四年九月,高=丙班有七位同学写了一篇《评<朝阳>的倾向》的文章,指出语文教研组主编的《朝阳》墙报,大量地刊登了抒发软绵绵的小资产阶级的情调的文章,存在着方向性的错误。这篇文章,震动了我们语文教师。在学校领导的启发下,语文教研组就这件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朝阳》从一九六二年十月创刊到一九六四年九月,共出了十四期,刊登了三百五十多篇诗文,大部分是各年级教师推荐的“优秀作文”。这些文章和诗歌,写的不外乎是美丽的  相似文献   

10.
提起杨朔,人们自然会记起他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象《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这几篇写于六十年代初的散文名作,是杨朔耕耘的散文园地里几支香气袭人、艳丽夺目的奇葩。他注重情感,一直在努力表现时代感情的氛围。他曾说:“只有深入到人的思想感情里去,才能算真正深入生活了。”(《写作自由》)有情就有诗,所以他的散文追求诗的意境。这不是那种缠绵悱恻的情调,而是一种高迈绝尘,发扬蹈厉的精神,一种如“登高壮  相似文献   

11.
孙冬梅 《江苏教育》2012,(Z1):100-101
"……爱你想你念你怨你,深情永不变。难道你不曾回头想想,昨日的誓言。就算你留恋开放在水中娇艳的水仙,别忘了寂寞的山谷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罗大佑是台湾地区著名的创作歌手、音乐人,有"华语流行乐教父"之称,曾创作并演唱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对于他的这首《野百合也有春天》,我一直以来都有一份难以割舍的喜爱。春天,百花齐放、争相斗艳,生在山谷、长于石缝中的野百合尽管没有和风细雨的滋润,春日暖阳的照拂,但每一片叶都在尽力地伸展,每一朵花都在努力地绽放,用自己的洁白与美丽向世人散发着花的芬芳,展示着花  相似文献   

12.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一个“真”字,道出了一篇好文章的要义.一篇好文章不仅要内容真实,更要有真情实感.那么如何才能让文章摆脱假太空,具有感染力呢?窃以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 置细节呈现 “情节易寻,细节难工.”我们不仅可以在记叙文里以情动人,在议论文中也同样可以针对中心论点,精心打造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色,如嗅其味,如知其温.例如,有学生在习作《静待花开》中写道:  相似文献   

13.
成晓燕 《考试周刊》2010,(12):56-57
近期,我在西亭中学上了一堂语文公开课《百合花开》,这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它通过寓言的形式,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的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文章语言清新动人.是一篇能够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并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感悟的美文。在教学中,有这样两组镜头引发了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教材分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记叙文。它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儿时的法布尔对昆虫充满了好奇,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亲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这两件事充分体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也是文章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第一个发言的学者是庹旌生。他曾留学丹麦.从《神州学人》创刊之日起.他就是读者。到美国后,每次来教育处.他都会拿上几本《神州学人》杂志。“这本杂志办得很好.特别适合留学生。记得1995年我曾投过一篇稿.题目叫《国旗》,《神州学人》的编辑还为这篇稿配了图。为鼓励中国留学生的孩子们学中文,杂志上还开设了“中文学校”栏目.我女儿曾为“中文学校”投过稿.并且还荣获了纪念奖——中国生肖邮票。”  相似文献   

16.
易青 《湖南教育》2015,(4):35-36
单元习作似一块"硬骨头",让人束手无策而弃之不用。怎样把教材中单元习作这块"硬骨头"煨成一锅给习作补钙的浓汤?我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看图作文《胜似亲人》的习作指导课为例来简单地谈一谈。一、研读单元习作,琢磨要点本单元几篇课文围绕"爱"这一主题展开,含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让生命重生;《卡罗拉》让爱更加细腻与温暖;《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  相似文献   

17.
陈彦米 《师道》2014,(9):56-56
这是一篇纪念文章,王开岭把它编在心灵美学卷里。而我,在这年节打开了它。 本来,王开岭与史铁生是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为史铁生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王开岭体验到了他的心境,对他怀有了敬意与亲切,因此,即使是在大过年的,"我"(王开岭)还是会为他的过世感到"空荡,陌生"——毕竟也与他“相识”甚久了,在地坛里。  相似文献   

18.
《皇帝的新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童话名篇。“皇帝的新装”与“掩耳盗铃”一样,已成为“自欺欺人”的代名词。这篇童话最早由鲁迅、周作人兄弟俩在《域外小说集》里介绍到中国。周作人在《域外小说集》里曾这样介绍:“《皇帝的新装》本见西班牙曼努尔著《卢堪诺尔伯爵》第七章,安徒生然取其事,改作此稿……遂弥觉轻妙可喜。”《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一部喜剧、闹剧,更是一出丑剧。写了一个愚蠢至极,但又自作聪明、刚愎自用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捉弄而出乖露丑的故事。文章开篇介绍这位皇帝,什么…  相似文献   

19.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亚洲继印度作家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荣获此奖的作家,是20世纪国际文学界的名人,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古都》等。他的作品带有日本传统的纤细美和悲哀美,在文学领域里,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花未眠》,就是一篇启迪美、传播美的佳作。《花未眠》属于说理散文,作者从“花未眠”这一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引导读者思考关于审美的问题。川端康成认为“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因此要清醒地“活下去”,去努力感受到更多…  相似文献   

20.
在鲁迅的小说里 ,《社戏》是很别致的一篇。鲁迅的小说最深刻地反映旧中国民生的痛苦和国民精神的麻木。他写的知识分子也都在孤独和郁闷中终了一生。鲁迅在小说里使用的笔调 ,是严峻、冷静而低沉、压抑的 ,几乎使读者喘不过气来。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共收25篇 ,都是如此。可以说只有《社戏》是另一个笔调。这里面写出了农民的淳厚朴实 ,农村儿童的天真友好。鲁迅自己说过 ,他在小说里很少写景 ,而这一篇里写景却是较多的。江南水乡的月夜 ,在此篇中有极精彩的描绘 ,读者不可不细细品味这种小说中写景的上品。社戏是绍兴地方的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