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以方鸿渐的经历为线索,运用西方浪漫主义的企慕情境对他的教育、家庭、婚姻、事业等进行分析:因为他心怀美好所以去追求,卷进了一个又一个"围城";但虚妄的结果又致使其拼命的冲出"围城",这是《围城》的主题意识,也是人类普遍的"企慕"心理:按捺不住的好奇心与希冀使得人们陷入了一个怪圈:不断的追求,不断的失望。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对待人生的态度:"短期的积极,长期的消极,因为现实与希望之间有距离",人们应该利用这种"积极"去过有意义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蒹葭情怀”就是“企慕情境”,它超出了原有的表现男女间钦慕之情的层面,而是用来表现人们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是理想的象征。李白的诗准确地描述了他的心路历程,展示出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这种追求不果的复杂心态,正是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象征。人类就是在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经受着各种苦难和欢乐,一步步向着理想的彼岸靠拢。这种审美心理所结晶而成的艺术作品和文化心理,具有特殊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了“相”在《诗经》中的六种意义,对“相”的“本质”义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4.
万时华的《诗经偶笺》是明代晚期注解《诗经》很有价值的一部著作,"以情论诗"是《诗经偶笺》的重要艺术特色。万时华积极寻找并细心发现蕴藏在诗歌中的情感类型以及情感线索,而不是僵化地推衍圣人之义。"以情论诗"是万时华解构《诗》的主要方法论,这不仅使《诗》学重新定义了其作为"诗"的本质,也充分体现了明代后期经学与文学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以60则笔记对《诗经》作了文艺学视角的研究。在对其创作诗学的探讨方面,有对《诗经》内容作的诗歌情境研究和形式方面作的艺术手法研究。本文着重于对其中有关《诗经》情境及同样情境在后地文中的表现之研究进行梳理,同时兼及情境概念的辨析,以使钱钟书先生《诗经》研究的此一重要方面脉络清楚,能为人更好地理解。  相似文献   

6.
“比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兴手法虽同时运用于《诗经》和《楚辞》的创作之中,但彼此之间则经历了学习继承、发展创新的过程。《诗经》和《楚辞》中的比兴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原始诗歌审美意识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最终使得诗歌审美意识趋向明、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的婚恋诗从内容上一般可分为爱情诗、婚嫁诗和弃妇诗。具体内容涉及男女相求、男女相思、男女幽会以及嫁娶成婚、祈婚祝福、抗婚拒婚,还有琴瑟和鸣、夫妻别离、婚后离弃等多个方面。这些描写叙述,从内心状态划分,有求偶慕贤时情感的热切、专一和执著;有对美好婚姻生活的祝福和期盼之情直白、诚挚;有面对失败婚姻的坚强、执著和自信。需要指出的是《诗经》中的婚恋诗,无论是哪一类,其情感表达都是无比的真挚而诚恳,闪现着理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8.
《诗经》的"感兴"原理起源于《易经》"兼三才而两之"的宇宙观。古人在这种宇宙观指导下观察宇宙人生,并在其过程中产生了"感",即由单纯的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发展到对内部身心的体验。"观感"的结果是人对天地万象的意义有了极深沉的领悟,并随之产生了"感兴",进入天人一体的意义世界。《诗经》《易经》的意义系统是贯通的,《诗经》之"兴"绝非随意,物象与情感间皆有固定的联系,"取象立言"是"兴"之真义。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多次提到了葛,笔者认为它有4种基本含义,即生产劳动对象的葛,具有比兴意义的葛,代表不同情感取向的葛,具有宗教色彩的葛,这是葛作为周民诗歌题材的思想意向。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与《楚辞》在抒发怨情方面,人们一般认为《诗经》偏重于平和含蓄,《楚辞》抒情则较激烈。其实二者最大的不同并不在此,而在于《诗经》表现的是那种基本生存、幸福受到威胁时而产生的哀怨之情,《楚辞》的怨情,主要是个人理想抱负无法实现而导致的怨情。  相似文献   

11.
春秋末期,曾担任史官的老子开创了道家学派,其思想深受《诗》、《书》、《礼》、《易》等典籍影响。《诗经》中已经明显有了道家思想的萌芽。由于周代统治每况愈下,《诗经》中很多诗篇流露出消极避世、无为无用等思想。在世道昏暗的西周后期、春秋时期,贤人君子生活上步履维艰,思想上充满了忧患意识。大智若愚的贤士抱着明哲保身思想从仕取禄,愤世嫉俗的君子选择了退隐、独处的道路,有识之士萌发出无为、无用的思想。道家代表人物老予及其继承者庄子的无为、无用等思想在《诗经》中已经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12.
西周时期伦理道德思想逐步形成并发展。而此时伦理道德思想在《诗经》中有四方面内容体现:一是恭谨畏惧,就是“敬”;二是无逸节性,主要是“勤政节俭”;三是惠爱鳏寡孤独,也就是“爱”;四是“孝悌”,达到至亲至孝。西周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伦理道德的重要,并且采用一切手段发挥伦理道德的作用,进而达到巩固西周王朝统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陈奂《诗毛氏传疏》中的校勘内容主要包括校正《毛传》中的讹文、夺文和衍文;还兼及校正其他书籍的错误。就校勘方法而言,陈氏运用的校勘方法主要是“以传校传、以诗校诗、诗传笺互校”,同时以材料为依据,归纳汇证,融音韵、文字、训诂于校勘之中,多角度地进行理校。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把《诗经》的情爱类诗歌分为原始气息浓郁的性爱之歌、个体情感为主的情爱之歌、渐入樊笼的抑郁之歌、无可奈何的弃妇悲歌等四类来加以分析和考察,简要地探讨了各类诗歌所反映的男女关系状况,及因此而反映出的时代生活特征。关键词:《诗经》;情爱诗;原始;文明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学界对《诗经》"二南"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新世纪新时期,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迫切需要。本文通过对"二南"研究状况的评述,旨为新世纪的《诗经》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诗经》真实反映了先秦社会的方方面面,《唐风》、《秦风》与《小雅》中出现了数篇感叹人生苦短、劝人及时行乐之作,在诗三百篇中颇为另类.通过文本与背景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分诗篇产生的原因有:地域艰苦,民风俭吝;天灾频仍,时疫多发;政局动荡,连年征战;时间概念的明晰与生命意识的觉醒等.此类诗歌的突出特点是:在抒情达意时被儒家的中庸思想节制,享乐时不忘人生责任.这种暗含人生抱负与生命焦虑的及时行乐思想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尤以楚辞、古诗十九首、三曹诗歌等得其沾溉良多.  相似文献   

17.
先秦婚制和婚俗是产生《诗经》婚恋诗的社会土壤,《诗经》婚恋诗也因而分为贵族婚恋诗和民间情歌两大类。这两类婚恋诗,都从不同的层面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先秦婚制和婚俗对社会各阶级阶层婚恋生活的不同影响。通过时《诗经》婚恋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先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刘勰最早对《诗经》的文学特质进行了细密全面的分析和考定。《文心雕龙》五十篇,有二十七篇论及《诗经》。《文心雕龙》广泛而深刻地分析和论述了《诗》的情采特征、章句锻造、比兴艺术、夸饰技巧、摹景手法及声律事典的运用原则等。可以讲,《诗》既是《文心雕龙》“原始以表末”的最重要的依据,又是其“选文以定篇”的首要范本。  相似文献   

19.
春秋世卿公族与诗礼名家--春秋十家诗学评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赋诗引诗",是中国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表面上公卿赋诗,千人一腔,实则各有特色。本文从春秋众多的赋诗、引《诗》者中,选出最为突出的十家,名之曰"春秋十家诗学",并对十家各自的特点一一予以评说。十家诗学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这个时代"诗无定指"的诗学观念,与寻找主观情志和客观存在之间意义联系的基本思维方式,他们对诗意不汲汲于义例训诂,而是以神遇而不以言求。这种解读方式直接影响到了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学研究方法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是开拓《诗经》文学研究的第一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阳修的<诗本义>最先打破唐以来<诗经>研究僵局,大胆批驳<诗序>和毛、郑说诗谬误,提出依据文本、求诸人情、考之文理以探求诗人之意;肯定"情欲心"的合理性,对"淫诗" 的解读为后人提供了范例.<诗经>研究由经学转文学欧阳修开拓之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