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青年的“45度躺平”作为“内卷”与“躺平”的中间状态,由于多元角色、场域、姿态与心态的叠加、交织与转化,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现实表征。现代化机遇与现代性挑战并存的时代环境、主体性抱负与主体性抵抗共在的主体矛盾以及理性化讨论与情绪性发酵交织的舆论冲突共同构成了青年“45度躺平”的现实成因。要通过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等方式,回应青年的价值诉求、利益诉求和心理诉求,解答青年的迷惘与困惑,引导青年主体能力与主体责任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非主流、边缘性的青年亚文化,“躺平”对大学生奋斗精神产生了冲击,它稀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误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消解大学生对奋斗精神的认同、影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折射出大学生群体存在的精神懈怠和信仰危机。面对这一冲击,高校要积极应对,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中汲取理论力量,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四方面探索培育路径,唤醒大学生奋斗拼搏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3.
“躺平”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新形态,对青年奋斗精神培育产生了巨大影响。躺平主义以安于现状、消极逃避的生活状态作为处世原则,其实质是奋斗精神缺失、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劳动价值观偏离的产物。究其原因,躺平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不良社会思潮冲击、网络媒体导向以及自我认同危机协同作用的结果。对此,要从培育正确价值观、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综合引导“躺平”青年转变观念,主动应对青年奋斗精神消解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青年“躺平”现象主要有口头“躺平”、心灵“躺平”、行动“躺平”三个方面的表现。现实社会资源短缺导致过度“内卷化”、社会压力与生活期望的超载、青年亚文化现象充斥社会的文化基础,孕生了青年“躺平”现象。青年“躺平”现象在影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不利于青年人正确“三观”的养成、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侵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社会的恶性竞争,有助于促使青年实现自我价值,有助于青年在巨大压力下自我解压。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青年积极归因,帮助青年提高自我效能感;引导社会辩证、理性看待“躺平”现象;把对“躺平”青年的关怀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躺平”亚文化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更优质的环境感染人、影响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用积极向上的话语代替“躺平”;帮助青年人做好职业规划,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需求。  相似文献   

5.
在躺平心态的影响之下,青年一代的奋斗精神有所弱化。从内容表现来看,奋斗精神内涵着艰苦奋斗、团结奋斗及赓续奋斗,躺平心态表现为降低内在需要和满足现实状况的态度趋向、宣泄内卷压力和重建良好秩序的情感表达。从价值逻辑来看,培育青年奋斗精神能够涵育时代新人的思想素质、推进民族复兴的实现进程及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从生成逻辑来看,躺平心态是社会内卷严重、主体认知偏差、阶层固化存在等综合因素的产物。从现实路径来看,应该从奋斗自觉、奋斗意识、奋斗信念、奋斗动力和奋斗本领等方面入手,以主流文化、典型榜样、历史教育、内在需要和实践活动为契入点,培育青年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6.
“躺平”青年的产生是资本裹挟和社会支持分散发力的结果,也是个体“最低自由的争取”和“放弃性压抑”的表现,表征了社会发展和个体选择之间的博弈和张力。主要表现为对青年“精神饥荒”滋养不力、青年困惑“问题”探索不精准以及网络生态治理碎片化等。为此提出要滋养青年人的“精神空间”、聚焦青年人“问题”解决并消解疏离情绪,以及协同治理网络生态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青年是身负新时代发展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年奋斗精神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力量。如今青年群体中出现了“内卷”“躺平”现象,其形成原因与青年奋斗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包括创新驱动的社会发展与青年个人能力不适配,网络流行文化的快速发展与青年社会文化价值观引导脱节,标准化竞争模式的规训与青年理想信念的部分缺失。通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社会实践锻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可以有效破解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培育困境,从而激励新时代青年树立奋斗目标、提升奋斗本领、保持奋斗姿态,更好地弘扬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8.
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当前部分大学生群体的“躺平”现象和心理进行多因素分析,讨论“躺平”状态对大学生的影响,提出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针对存在的“躺平”和内卷现象,提出相应的干预方法,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增强心理韧性,帮助学生积极地面对压力和挑战,改变消极的“躺平”状态。  相似文献   

9.
盛行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丧文化”,是多种解压文化中表现最为持久的文化形态。从文化类型来看,“丧文化”与“躺平文化”均属大学生亚文化现象。“丧”式亚文化之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生成与传播,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表现为社会发展存在的负面问题、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大学生的外在归因。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在青年大学生中抑“丧”扬“上”,将“上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主阵地、融入课外教育主阵地,并以“上文化”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从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学生以批判的思维正确看待“丧”式亚文化。  相似文献   

10.
孙娜 《高校后勤研究》2023,(5):56-58+61
奋斗精神是青年的青春底色。但现时青年出现了“内卷”下亚健康的奋斗状态、“佛系”的弱奋斗意志、“躺平”的不奋斗行为等问题。破解青年奋斗精神培育中面临的困境,需要培植出敢于有梦,追求“高级卷”的精神力量;锻造出勇于追梦,摆脱“佛系”的意志品质;研炼勤于圆梦、治愈“躺平”癌症的特效良方。  相似文献   

11.
施英 《江苏教育》2022,(16):23-25
<正>所谓“躺平”,是指时下部分年轻人奉行的及时行乐、享受当下的生活方式。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躺平”表现为无心学业、放弃努力,也不愿意思考未来。面对孩子的“躺平”,父母感到束手无策。案例一:考了高分,绷断了弦期中考试之后,小叶的学习状态就完全松懈下来了。小叶期中考试的成绩在班级排名第二、年级排名十五,父母对此感到很满意。  相似文献   

12.
“躺平”是部分大学生群体面对激烈竞争产生的自我保护行为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态。无论是否真的愿意躺平、能否躺得平,“躺平”作为情绪性宣泄和事实性存在,都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大学生奋斗精神的熔铸造成了抵牾。阐释“奋斗”与“躺平”在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考量新时代大学生选择“奋斗”或“躺平”的现实归因,探析新时代大学生摒弃“躺平”、选择“奋斗”的路径,既是科学研判新时代大学生主流群体的价值选择,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业时代新人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3.
陈剑  杨晓苏 《时代教育》2012,(11):263-264
近年来,"剩女"一词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并迅速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谈论婚姻、恋爱、家庭等问题的焦点。然而,社会各界对"剩女"现象的过分关注,对在校青年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困惑,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本文正是在整理有关"剩女"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剩女"现象形成的原因,思考这一现象对当前高校青年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内卷”“躺平”“45°人生”是相互交织的三个维度,是社会竞争环境与青年社会心态变化的集中表现。因此,有必要梳理从“内卷”到“躺平”再到“45°人生”的演化机理,剖析“45°人生”的培育困境,进而思考“45°人生”的培育理路,从而引导青年在“45°人生”这一最佳平衡点中奋起追梦,将个人奋斗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5.
“躺平”现象是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温室家庭教育机制、内卷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反映了当代部分青年一系列独特的心理表征,是当代青年面临困境的表现。通过对“躺平”现象表现、出现原因的分析,找到其化解之道,让“躺平青年”成为“有为青年”。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的爱情观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对待恋爱的态度、恋爱动机、择偶标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两性观念以及如何对待失恋这六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进行阐述。旨在帮助我们更好的审视我们的爱情,妥善的处理事业和爱情的关系,以一种正确健康的态度来对待即将到来和已经到来的爱情。  相似文献   

17.
18.
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发展亲密关系的关键时期。文章探讨大学生的爱情与性别角色的概念、相关理论以及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建立亲密合理的爱情关系,同时为专业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者在为大学生的情感问题提供咨询与辅导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躺平青年”面临为自己而活的个体信念和无法靠自己而活的个体化悖论,为了抵御个体化风险,青年群体调用和激活关系自我的本土文化资源,基于个体本位与家庭形成再连接。这种与家庭的再连接并非新家庭主义所误读的对家庭关系的再嵌入,而是青年对家庭关系的重构,形成了以子代个体为中心的单向资源指向和关系方向的单向运作。作为个体化实践的“躺平”是中国式个体化进程中的一种文化实践,通过对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工具箱意义的调用和重组,关系自我的文化路径和消费主义催生的独立个体观念得以创造性重组、融合并转化为关系中的自主个体这一新个体文化。“躺平”所折射的中国青年个体化实践呈现出从主动个体化到被动个体化连续统的复杂图谱。作为个体化进程的躺平实践内蕴青年自我奋斗和寻求自我价值的希望,“关系中的个体”这一新个体文化的形塑为新型家国关系的建构提供了新的资源。  相似文献   

20.
"佛系"现象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群体的精神面貌、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需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通过对近千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新时代大学生对"佛系"现象的认知存在理解较为多元、情感倾向较为认同、意识到价值观会受"佛系"观念影响却不希望被引导等特点,这些特点及表现与大学生群体外界发展与压力并存,内在价值观尚未成型等因素息息相关。基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视角,最后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合力育人、筑牢青年学子理想信念之根,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引领作用、凝聚青年学子思想文化之魂,关注大学生不同阶段特点需求、夯实青年学子成长成才之基等方面提出了"佛系"大学生的价值引导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