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飞 《教师》2019,(17):53-54
文章以高考试题为依托,从中挖掘试题对核心素养,特别是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以探究高考试题的考查方向,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对“历史解释类”高考试题的剖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指导,以及课后练习的专项训练,一方面可以指导高三历史教学,特别是在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有很多帮助,对更好地把脉历史核心素养改革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历史对话教学是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有效教学模式,也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重要途径。当前高中历史对话教学存在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教学内容难以兼顾学情、历史细节的教学处理缺乏适度性等问题。基于历史解释素养,教师应该与历史文本对话,把握历史对话教学立意;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的课程资源,提升实践学习的有效性;综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关注历史细节,确保历史对话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历史解释"被《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列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五大素养之一,是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高考历史试题考查的地位越来越凸显。高中生对史料进行诠释、解释和论证,既是当今高考历史命题的要求,更是新课程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历史解释素养不仅是一种历史思维,也是一种历史材料分析和叙述能力。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有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规律,形成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围绕历史解释素养,以“鸦片战争”为例,依托项目式教学模式,对其展开详细探究。  相似文献   

5.
毛慧静 《考试周刊》2023,(37):132-135
历史解释是历史课程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之一。培养初中学生历史解释能力有两个难点,一是学生历史学习思维和方法处于较低层次,历史知识积累不足,二是学生生活实践经验少、价值观还不稳定形成。有效培养初中生历史解释能力,需要综合把握历史解释素养的概念内涵、生成逻辑及学生学情,在施教时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奠定条件、能力、态度等方面基础;第二,把握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发展层次,引导学生分层发展;第三,突出自主建构,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组织引导服务。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21,(3):147-148
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教师组织各学科教学活动的指导。《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做出了明确界定,同时指出,核心素养是当下历史教学的更高目标。在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下,高考也正在从能力向核心素养转变,高考通过解决问题检验学生的核心素养养成情况。因此,组织高中历史教学的时候,习题讲解可以作为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在文章中,本人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选题、讲题和评题这三方面入手,就如何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7.
注重能力考查是历年高考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其中对历史原因分析能力的考查更是近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在选择题题干中经常出现“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客观原因”等认识历史原因的分析题。这些原因分析题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以把握。本归纳以下题例并略作分析,以便帮助考生更准确地把握这类试题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实施以来,高考历史江苏卷试题以务实、平稳、求新见长,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把握的同时,不断向能力、综合素养、价值观引领方向迈进,全面考查学生素质的力度稳中有升。即便如此,2014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第22题还是给考生和一线教师带来了不小震撼。考生普遍反映该题第(2)问无从下手,解答非常困难。一些老师在网上点评此题时甚至提出了质疑,认为此题“跑偏”了,超出了教材范围,偏离了课标要求。  相似文献   

9.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1]可见,历史解释以真确的“史料”为出发点,解释过程中隐含了解释者的“态度”“能力”与“方法”,而能否做到“理性”和“客观”则是评判历史解释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笔者通过对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第45题的赏析,探寻以历史解释为接榫口的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打通“教”“学”“评”之间的脉络,  相似文献   

10.
历史解释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优化初中历史教学,培育历史解释素养,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和获取史料,解析历史事件和史实,增进历史理解,锻炼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形成良好的历史素养。文章从界定历史解释素养的内涵入题,分析了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现状,并探索利用教学策略,研究如何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相似文献   

11.
《招生考试通讯》2011,(3):28-30
与2010年相比,2011年的历史学科新课标《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上保持一致.没有变化。在“考试目标与要求”中的“题型示例”上有四处变化:1.“调动和运用知识”中的“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能力的题型示例改为2010年辽宁历史高考试题的第2题;2.“调动和运用知识”中的“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能力的题型示例改为2010年辽宁历史高考试题的第35题:3.“描述和阐释事物”中的“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能力的题型示例改为2010年辽宁历史高考试题的第47题;4.“论证和探讨问题”中的“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能力中的题型示例改为2010年辽宁历史高考试题的第40题。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7,(39):148-149
培养、考查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解释现实重大的问题的能力,充分地发挥历史学"以史为鉴"的价值引领功能就是历史学科高考的应有之义,高考历史复习必须要明确这一认识。2016年新课程2卷文综的41题启示历史教师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必须关注时政热点问题,瞄准学生解释素养的提升,充分整合现有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3.
“孤证不立”是史学研究的准则之一。对2008年历史高考广东卷第4题,不少老师便以此条准则去解释该题的正确答案。笔者认为,该题考查的不是考生对“孤证不立”这一考据原则的把握,而是考查考生从史料中合符逻辑地推理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今年的广东卷又有试题直接强调史料与结论的关系,使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这几道题作些分析,以说明“孤证不立”与“材料不充分”之间的关系。首先是2008年广东卷第4题:  相似文献   

14.
黄丽 《中学历史教学》2022,(7):67-69+57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一个整体,高考试题大都对其进行综合考查。其中,唯物史观在五大核心素养中起统领作用,对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具有指导意义。笔者以2021年广东卷18题所突出考查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素养为例,探讨基于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历史解释类题型的解题策略及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历史解释”涉及历史学习的多项核心素养和能力,具有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特征,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要求。我以为对“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的理解可简化为“史料”“史观”“问题”“现实”四个部分,也就是说要对历史作出解释,首先要占有足够的史料,其次要有基本的历史观知识,再次还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提出合适的问题,最后还要有关照现实的眼光。下面笔者以历史地图与“史料”“史观”“问题”“现实”为线索,以《中外历史纲要》的中国古代史为例,谈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不当之处欢迎斧正。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学科素养。这五大素养具体地对高中学生提出了在历史学习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明确地指导高中历史老师培养学生的方向,作为一名普通高中的历史老师,我有幸参加了今年南京市暑期关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训,对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目标有了初步的理解,我觉得"历史解释"是一项具体的历史素养,它和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关系密切,历史解释因各种原因存在着多样性,新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对历史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努力寻找方法实现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提高。下面就"历史解释"这一目标的实现谈谈我的拙见。  相似文献   

17.
<正>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素养培育中价值追求的目标,是高考评价体系核心“立德树人”的内容体现。然而,如何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课堂教学实际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缺乏技巧、深度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科素养目标把握不到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层面停留于肤浅空洞的说教等。於以传老师曾指出:“从历史哲学的立场来看,历史都是基于证据和视角的解释。历史不是封闭的、不容置辩的定论体系,而是开放的、可供讨论,  相似文献   

18.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对历史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历史教学价值是通过历史解释而实现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通过历史解释而达成,历史学科能力经由历史解释而来。研究认为,历史教学培育历史解释素养的路径是:着眼于关注现实的问题分析能力,着力于史料理解和运用能力,着重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2013年的广东高考历史试题在承袭以往风格的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点。例如试题中政治史的比例下降,只考了6个选择题,24分。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比例继续上升,占到了56分之多。试题仍然以材料题为主,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更加侧重.尤其注重考察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大部分试题都和历史概念有密切联系,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不同角度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如第12题考查“百姓”这一概念变化的原因;14题考查陆九渊心学的内容:16题考查“左”倾错误的表现:17题考查陶片放逐法的本质特征;21题考查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而38、39两道大题的准确作答基本上都离不开对题目设问中一些概念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我本人参加了2013年38(2)的阅卷,阅卷中学生所暴露出来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一线中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以注意和改进。  相似文献   

20.
王鑫 《江苏教育》2023,(7):61-64
高中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历史解释”素养划分为4个水平,不同水平能力之间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关系。4个水平大致可概括为分析所学历史结论、史论结合叙述历史、辨析不同历史解释、验证已有历史结论或提出新的解释,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这些水平制订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