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家住长春。那时我特别喜欢读课外书,但是日本投降不久,这个伪满洲国的“首都”在文化上一片荒凉,书店里找不到书,学校的“图书室”里也没有几本可读的书。我当时依靠的只有我在寻觅中发现的几家旧书店、旧书摊。  相似文献   

2.
从学校回家的车特别挤,像一只塞满了奶酪和葡萄干的大面包,唯一缺少的大概是面包的香气。说实话,我不爱坐拥挤的公车,就像不爱吃面包中的奶酪。但为了赶快回家,我别无选择。车又到一站,后门只下了两个人,可前门却又一大群花花绿绿的颜色拥了上来。车门总算艰难地关上了,不知车厢里净增多少人,也不知他们是奶酪还是葡萄干。  相似文献   

3.
“只要是好书,同学们就一定争相传阅。”我抓住这一条,从上学期开始在班级里开展了读书“接龙”活动。新学期第一天,我们就更新了班级书架,除了学校图书室配置的外,同学们都纷纷捐出了自己在寒假里刚买的新书。我统计了一下:书207本,杂志46本,以童话、神话等故事类书籍居多,也有一些当代名家的书。  相似文献   

4.
一、课外阅读的现状及成因以前常听农村语文教师抱怨,学生没有书读。的确,前些年农村中学的图书室条件太差,书没有多少,想开展课外阅读都不可能。这几年国家加大投入,农村中学的图书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农村阅读条件的变化,是不是农村学校的课外阅读也发生了变化呢?我曾与多所学校初中学生做过交谈,可以说是四无,无指导,无活动,无检查,无效果。  相似文献   

5.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我的教育信念》一文中写道:“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念的真谛之一。学校——首先就是书籍。”“学校里可能什么都很充裕,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为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如果师生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那么这还不算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  相似文献   

6.
正我从小家境一般,但我的父亲是个具有小资气质的人,从我记事开始,家里总是氤氲着书香与浪漫。父亲和母亲是读师范学校时候的恋人,毕业后双双回到了家乡最偏远的农村教书。我和妹妹这一对女儿渐渐长大,虽然生活依然拮据,但我们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我们住在学校,几乎每个夏日的傍晚,父亲都要打开学校的图书室,让我们每人挑选一本喜爱的书,然后各自沉浸在书的精彩世界里。很多时候,天黑了我都舍不得合上书,父亲就开玩笑  相似文献   

7.
我爱读书     
说到读书,有人会摇头:“读书苦啊!”是的,有时读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需要用脑、用心,还要有毅力。可我觉得读书很有乐趣,因为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好朋友。我从小就十分喜爱书籍,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把书当作不可缺少的营养品,看见书就像饥饿的人看到面包一样,爱不释手。爸爸妈妈给我的零用钱,我舍不得花都攒起来买书了。在我的房间里摆放着两个书柜,那里面全都是书,从小小的、薄薄的连环画到大大的、厚厚的百科全书,应有尽有。曾经多少次抱着书不知不觉睡着了,也曾经多少次没跟小伙伴一…  相似文献   

8.
新课改的实施,使我认识到光读一本语文书是远远学不好语文的。为营造一个书香班级,作为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的我总是千方百计为学生“找”书读,在我的苦心“经营”下,班级里的“书香”渐成气候,这不我又抽空去了一趟学校图书室,代学生捧回来了一大叠书,每人一本,看着学生们喜滋滋地把书一本本地领去,我也很开心。  相似文献   

9.
话题背景:"作为大学教师,我非常关心今天的青年学生读了多少书,读了一些什么书。在这个问题上,我感到喜忧参半。喜的是,新一代青年当中仍有很多读书人;忧的是,许多年轻人读书的时间还不够多,一些人的读书方式更多地停留在‘浅阅读’。"这是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关于当代大学生读书现状的感想。与秦教授的感  相似文献   

10.
我上小学的时候,对于语文课的兴趣,仅限于识字。因为认识的字越多,读闲书的困难就越小,免得老是要拿了书去问妈妈,被妈妈发现我不是在做作业而是在读闲书。50年代,男孩子的课余生活实在贫乏得可怜,要不就是一伙人捉迷藏、“官兵捉强盗”,要不就是打弹子、滚铁环、抽陀螺。我因为缺乏运动天赋,便只有找点闲书来读了。那时少儿读物也很少,幸亏我们家住在父亲单位的职工宿舍里,管理图书室的叔叔是我们的邻居,这使我有机会在他们的书架上乱翻书,囫囵吞枣地读完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说岳全传》……还有些读…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当前,众多学校图书室里摆放着各种有益书籍,整整齐齐的,这是「普九」工作的成果之一。然而这些书籍布满灰尘,未对学生开放。 书是供人阅读、学习的,是人们的精神食粮。但这些食粮却被束之高阁,躺在图书室睡大觉,充当聋子的耳朵,其益处何在? 穷其原因:一是部分教师一味追求升学率,至会还未从「应试教育」的小道上转到素质教育的快车道上来;二是有些校领导对课外读书活动不甚重视;三是图书管理员怕  相似文献   

12.
梁好 《辽宁教育》2013,(7X):33-33
<正>不久前,到辖区的两所学校参观。第一所学校是镇中心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为学校配备了一流的图书室,崭新的房间,崭新书籍,崭新的图书柜,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清新与雅致。然而,当我近距离地走到书架时,却发现书架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灰尘,且这些新书居然没有编号标签。显然,这些书从未借阅给学生,分送到校之后便静静地躺在这崭新的书架上。对此,校长这样解释道:学校教师人手不够,没有专人管理,所以图书室不能按时开放。而第二所村小对图书的态度却迥然不同。管理者在  相似文献   

13.
话题背景:“作为大学教师,我非常关心今天的青年学生读了多少书,读了一些什么书。在这个问题上,我感到喜忧参半。喜的是,新一代青年当中仍有很多读书人;忧的是,许多年轻人读书的时间还不够多,一些人的读书方式更多地停留在‘浅阅读’。”这是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关于当代大学生读书现状的感想。  相似文献   

14.
阅读当悠然     
小时候家在农村,在小学和初中的时候,除了课本以外,能读到的书就很少了,所以只要是能见到的每一本书,都是用心的细细地读,有些书甚至都要翻阅好几遍。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分配到一所农村联办初中教书。学校没有图书室,所能读到的报纸杂志大多数来自于邮递员。每次一拿到报纸,我都  相似文献   

15.
在“小小读书郎,天天读书忙……”这活泼有趣的歌声中,在少先队大队部各雏鹰社团的帮助下,我们中队的“小小金钥匙”雏鹰读书社团成立了。从此,我们有了许多新鲜而快乐的故事——故事一:家庭图书室“小小金钥匙”社团成立后,队员们各自办好了“聪明小屋”、“智慧乐园”、“好书欢乐岛”等家庭图书室。他们每天都在自己的图书室里读半小时书,整理出读书笔记,并准备在周末的读书汇报中,把自己的好文章推荐  相似文献   

16.
糖果姐姐,今天我们读什么书呀?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红星小学的巴学园图书室里,糖果中队的辅导员张园正带着一年级的小队员们寻找着喜爱的书籍,你看,如同糖果般甜蜜的笑容绽放在孩子们的脸上。  相似文献   

17.
抚摸的启示     
记得那年接初一,国庆时,我想到学校图书室借一些书给同学们回家看,并布置一个有关“书”的作文题目。早早地,我就在考虑,我一个人去借,楼上楼下地跑,那么多书难选难拿,况且不一定符合所有学生的胃口;另外农村的孩子,又刚读初一,没有几个去过图书室,学校的图书室虽然也说是开放的,但去借书的学生屈指可数,学生大都不知道借书是怎么回事,我想让他们体验一下借书的经历。于是,我决定带学生亲自去借回书,毕竟这不是什么难事。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同学们的时候,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跳起来,教室里欢呼雀跃。我带着学生们来到学校图书室,图书室一下热闹起来。学生们的眼里迸放出好奇和新鲜,更多的是兴奋与渴望,他们在一排排书架上搜寻、浏览。我请管理员介绍了图书室的藏书情况及借书的步骤,我又告诉同学们应该怎么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学生们的心思仿佛没集中到我的讲解中,他们更想对这些书一睹为快,本来就不太宽敞的图书室内骚动起来,秩序有些混乱。我想,这样继续下去肯定不是一回事,只能留一部分同学在这里帮忙。话音刚落,我眼前齐刷刷地举起一片手。我本想选几个好同学留下来帮我选书、登记,可看到学生的情绪这么高涨,便改变了主意,顺手拍着挤在我眼前的几个同学的脑袋“:你、你...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弥尔顿说:“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可见,书籍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那么读了一页书,读了一本书,你能从中得到多少有“营养”的“乳汁”,能获取多少有效信息呢?在阅读教学中,我发现有不少同学阅读收获甚微。其表现是:读时什么都清楚,过后什么都糊涂,  相似文献   

19.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下简称《钢铁》)一书在我国曾是风行一时的"红色经典"。年轻时,我曾不止一遍地读它,并为书中许多动人情节和名言警句感动。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说,"我在这本书里讲的完全是自己的生平","书中对真实性所抱的态度是严肃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两卷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相信:《钢铁》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的实施,使我认识到学生光读一本语文书是永远学不好语文的。为营造一个书香班级,作为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的我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找”书读。在我的苦心“经营”下,班级里的“书香”渐成气候。这不,我又抽空去了一趟学校图书室,给学生捧回来了一大叠书,每人一本。看着学生们喜滋滋地把书一本本地领去,我也很开心。书很快就发完了。这时,坐在最前排的一位男生望着我,说:“徐老师,你怎么不为自己留下一本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