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已有研究倾向于认为教师是中产阶层文化的代言人,是学校实现阶层复制功能的执行者。但较少实证研究结合教师的阶层出身及其在社会流动中的境遇来考察教师在学校教育再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本文结合两位就读于国内知名大学农家子弟的教育故事,发现教师因其劳动阶层出身和个人社会流动境遇而更能理解农家子弟的教育奋斗,其内在的"拯救情结"被唤醒并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方面为农家子弟的教育奋斗提供支持,形成一种不同于阶层复制的"阶层效应"。  相似文献   

2.
根据多年同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的切身体会,说明在中国进行教育行动研究面临的难题、"教育行动研究"逻辑与"教学实践"逻辑之问的冲突和跨越研究逻辑与实践逻辑之间鸿沟的尝试. 我从1997年开始,同几位年轻朋友一道,参与同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我们参与的属于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行动研究.  相似文献   

3.
名师工作室教师学习模式助力优秀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建构形成了名师工作室教师行动学习模式,并依托行动学习模式的结构要素组合方式(RCPLRPM)和操作程序,形成了“体验与检视—对话与商讨—课题确定—制定与实施研究计划—研究指导—评价与反思—修正和再实施—呈现研究结果”的运行过程。名师工作室教师行动学习模式呈现出共同愿景指导下的“行动气质”、脱胎于体验的真实问题、遵循行动研究范式、以提高教研能力为逻辑旨归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教师交流轮岗是推进基础教育平衡发展与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支持机制。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于新时代教师轮岗的行动逻辑,对教师轮岗行动的现实困境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共享互惠的教师轮岗支持路径。研究认为,国家轮岗政策规制下的集体行动,理性选择下多主体“获得感”的共同诉求,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教师轮岗行动的行动逻辑,而其困境在于“公共善”与“个体善”的非平衡性致使轮岗行动被动,“优质校”与“薄弱校”对接不畅致使轮岗效果不佳,“新来人”与“熟人”身份的差异致使轮岗教师边缘化,而其支持路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以师为本合理推进教师轮岗加强校际平等协商;第二,以学科组与年级组为育人单位积极促进“新人”融入。第三,从教育逻辑出发关注教师个体轮岗行动的潜能动员。  相似文献   

5.
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向上流动的农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业与社会表现,而较少关注他们与家庭的情感联系。本研究利用全国范围的定量调查数据以及访谈数据,探索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农家子弟在向上流动的过程中与父母的情感联系。研究发现,从本科、硕士到博士阶段,农家子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呈现出“U型”趋势,从最初的感激亲密到中期的埋怨疏离,最后走向了更高层次的包容理解,本科后期至硕士教育阶段成为农家子弟与父母间关系最为紧张的阶段。这种情感关系的起伏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生重大事件有关,这些事件触发了根植于城乡二元结构间的资源与文化不平等,使这些农家子弟饱受“阶层的隐性伤害”。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教材研究实践,发现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从基于学科知识逻辑的教材结构设计走到基于职业行动逻辑的教材结构设计,又从基于职业行动逻辑结构的教材结构设计开始走向基于职业特质形成逻辑的教材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7.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要求我们关注教师自身的实践理性,通过加深对教师思维与行动的认识来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的落实。本研究采用质性方法分析了某重点大学的教师在工作中所面临的冲突话语及其解决方略,并将他们行动背后的实践理性与中国社会文化传统进行了关联。在对教师群体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呈现了一名大学教师实践理性的表征样态,即整合、中道和权衡,以期作为了解和理解中国大学教师专业实践的一个镜像。研究发现,教师的实践理性与其所生长的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社会场域之间存在勾连。如果我们借用中国文化和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更加深入地描画出中国大学教师实践理性背后的社会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8.
高校质量管理应基于教师行动逻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追求资源投入效益的最大化是教师个体行动的内隐逻辑,因学校的管理和投入而采取有利于获得最大效益的行动则是其外显逻辑.这就需要在管理者类型、管理制度、管理文化及被管理者心理这些方面充分考虑教师的行动逻辑,才能真正提高高校质量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洞悉教师轮岗背后的行动逻辑对开展教师轮岗具有指导作用。在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教师轮岗的目的性、价值性、情感性、传统性四类行动影响因素,利用浙江省11市9 627位教师抽样的微观数据探究教师轮岗背后的行动逻辑。研究发现,教师产生轮岗意愿遵循“因利乘便”的行动逻辑:教师轮岗时对于目的性、价值性等理性因素的敏感程度比情感性、传统性等非理性因素要强的多;单身男性教师的轮岗意愿是教师群体中最强的;不同教龄职称段的教师轮岗意愿分化严重;教师轮岗意愿存在单向集中的特征,不再是以往单纯向城化的交流趋势。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轮岗应健全激励保障体系,强化教师轮岗意愿;强化思想教育宣传,引导正确舆论导向;优化教师轮岗机制,执行柔性均衡措施;推进学校内化发展,减缓校际条件差异。  相似文献   

10.
行动研究是促进一名英语教师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行动研究的理论框架以及在我国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成果,并通过个案分析,来说明行动研究方法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步骤。  相似文献   

11.
农家子弟取得高学业成就、实现向上流动和阶层跨越的过程,也是在具有不同文化意涵和道德秩序的社会世界中穿行的旅程。研究以改革开放之后出生、进入精英大学的农家子弟的成长叙事为中心,深描他们穿梭于乡村与城市、植根于家庭经验之中的情感困扰,揭示跨越城乡边界的阶层旅行中内隐的道德风险。通过教育向上流动不仅意指社会位置的变动,也伴随着对家人关系的冲击,包括“疏离”的隐痛、“孝顺”的难题以及“做自己”的矛盾。在跨越边界的流动过程中,农家子弟进行着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生产:既有以取得高学业成就为中心的文化生产,也有以“过道德生活”为中心的文化生产。第一种文化生产中,他们的创造性突出体现在对一个道德世界的秉信,而第二种文化生产的发生恰恰需要打破这种单一秉信,融合差异性的道德秩序,重构富有自主性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2.
伯恩斯坦和布迪厄的“语言—阶层”模式以语言为抓手打开了教育不公平的微观运作机制,成为“语言与教育公平”议题的主导分析路径。然而,由于他们将社会阶层视为整体性概念,阶层内部的文化多样性被遮蔽。新读写研究开创者S.B.希斯将民族志引入语言学习研究,以民族志为中心建立了教育不公平的“语言—文化”分析模式和行动路径。这一分析模式强调“文化模式”对语言的形塑,超越“语言—阶层”模式的抽象性,展现了教育不公平微观运作机制的文化多样性。以此为基础,她打破研究者对民族志的“专权”,创造性地将民族志作为教师和学生实现语言文化自觉、学校教育走出再生产的行动工具。希斯的“语言—文化”模式从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行动路径层面为“语言与教育公平”构建了另一范式。  相似文献   

13.
教师区域培训具有面向草根阶层、受制于地域文化、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依赖行政保障等特性。支撑教师专业标准的核心思想代表了我国现阶段教师教育的新取向、新要求与新思路,是指导教师区域培训的行动依据。在研发教师区域培训课程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高校专家与一线专家的有效互动准确获取培训需求信息;根据地方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合理定位培训功能;倡导基于教师教育经验与生活感受的多元对话,力戒培训的"学科化""碎片化";重视支持系统的设计和建设。  相似文献   

14.
教师:夹缝中的行动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厘清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行动方式是实施教育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教育改革文本的制定和教育改革实施的展开是基于不同的运作机制的,教育改革文本"宣示"的是一种"文本性知识",教育改革实施"坚守"的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知识生成逻辑的不同,引发了学校场域中教师生活的紧张,使得教师的日常行动更具丰富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教师教育的行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借鉴国外有关教师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进行了有关"关键教育事件"的理论探讨和行动研究,文章探讨了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教师教育的内涵、理念,并结合实例介绍了有关教师教育的教研模式和研修方式,总结了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教师教育的行动研究的主要成效.  相似文献   

16.
盛巧芳 《文教资料》2008,(8):120-121
行动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不断反思,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Ζ和评价能力.开展行动研究,是解决教育教学中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文通过一个学生案例展示了一名高中班主任的行动研究.  相似文献   

17.
智玉琴  郭艳虹 《文教资料》2014,(11):186-188
本文作为为期一年的行动研究的阶段报告。旨在解决学生词块输出质量欠佳的问题。探讨在阅读中强化词块输入,强化学生词块输出效果的方法,研究对象是大学非英语专业二年级的29名学生。此次行动研究中,教师以词汇中心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采取输入输出五阶段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词块意识和使用词块的能力。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对学生的词汇输出有较大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多样性、修正语法错误及文章逻辑结构上。  相似文献   

18.
在类型教育定位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管理工具主义的狭隘表达、对“双师型”教师职业的片面认识和层次定位的制度逻辑起点的多重逻辑下,仍面临着制度价值理念失落、制度规则体系失序和制度保障系统失效等失范问题。可以构建由行动理念、行动规则与行动机制组成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制度建设行动策略系统,从规范取向下的制度行动理念向发展取向转变,建立和完善职前培养、入职资格和职后培训制度,完善相关保障机制,推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教师做行动研究的动力机制、专家与一线教师的合作伙伴关系等议题成为教师行动研究的重要关注点。行动研究中的教师需要做出明确的价值选择,并积极寻求合作与支持。除了需要勤奋和学习,还需要内因外因在共同作用点上的共振激荡。何以从伙伴关系和支持体系中生长出基于生命认同的教师行动研究动力机制和支持路径,是值得探讨的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20.
科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专业匹配是当前中小学科学科目教学备受非议与关注的焦点,渗透在其中的性别问题更是成为制约科学科目日常教学与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文章尝试突破为性别刻板印象所遮蔽的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基于性别社会学理论来探究社会性别分工对女性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走进行动主体,阐明科学教师教育现状,通过访谈探析科学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现状,厘清其专业发展的社会结构性成因,梳理女性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逻辑.研究发现:学科性别隔离与职业性别区隔的双重桎梏加剧了女性科学教师的弱势地位,科学教师需要打破性别藩篱,从组织制度生活中和社会性别建构缝隙中寻找专业发展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