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必须首先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加强师德建设,不仅要重视思想道德体系的建构与教师道德认识的提高,更要重视通过教育实践使教师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换句话说,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师德养成。如何实现在教育实践中的师德养成呢?除了依靠教师的自觉性,还必须给予有效的监督与激励。“家长评议”正是监督与激励师德养成的有效途径。实施“家长评议”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师德是教师素养的核心,同时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教师的自我统整理论能够对师德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对分析高校教师师德的养成原理及实践路径具有良好的价值潜能。基于自我统整的理论,高校教师师德的形成实际上是教师对自我层面、职业层面和环境层面的道德矛盾和分裂统整的结果。而要促进教师师德的养成,在具体的实践路径方面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强化统筹”,即“强化德性伦理和制度伦理的统筹,促进内在需求与外在要求的融合;强化教师‘重要他人’关系的统筹,以‘共同体’确保教师地位的平等性;强化理想角色与现实生活的统筹,允许教师接纳表达真实自我;强化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统筹,鼓励构建‘知行合一’的师德信念”,由此,教师才能够形成清晰稳定的道德自我。  相似文献   

3.
于泽元  王开升 《教育研究》2021,42(3):149-159
师德是我国文化语境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话语,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才能够展开其应有的范畴,构建师德养成之道.在我国传统文化视野中,师德养成的本质是教师的自我立德树人,是一种"为己之学",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最大的师德所在.通过对"德"的文化发掘,可以发现师德之"德"应该由教师的道德转向教师的"德性",师德的养成要高扬本真自我的德性价值,让教师在日常实践和伦常关系中以身体道,通过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自我统整、诗意栖居而涵养自身的知识之道、人生之道和价值之道.指向德性的师德养成之路让教师能够无违本心进入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相似文献   

4.
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培养语文教师为人才培养目标。语文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品德的培育者,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道德养成产生重要影响。师德养成是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求,成才先要立德,因此,面向小学的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将师德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本研究以张家口学院为例,介绍汉语言文学专业从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学生管理等方面对师德建设进行顶层设计,构建“面向小学,师德全程渗透养成”体系,对同类型高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师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以道德为主题的职业,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许多优秀的师德传统,为当今青年教师师德养成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本文在对中华传统师德的内容及继承意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青年教师师德养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解自忠 《江苏教育》2023,(10):67-69
无德无以为师,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素养。在学校师德课程中,隐性课程从引发道德意识、陶冶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等三个方面对教师的师德养成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从校长言行、物型环境和学校活动三个维度对师德养成进行了策略路径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养成教师德性:教师道德发展的自律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分析道德与德性、教师专业道德与教师德性的内涵及其关系着手,认为教师德性是教师道德发展的自律境界,养成良好的教师德性是教师的道德追求。并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养成良好教师德性的策略: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德性发展的基础;自我修养是教师德性形成的基本手段;师德教育有利于促进教师德性发展;优良的环境是良好教师德性形成的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8.
师德的本质,既非外在于人的一种社会道德规范,也非单纯体现为教师表现出的道德行为,它是教师内在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展现,凝结着教师自身独特的道德人格。师德建设的重点应聚焦于教师道德品质的培养,在教师道德实际的基础上予以价值引导,将外在于教师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师德建设不应忽视师德心理建设,道德人格的养成是师德心理建设的核心;以中国智慧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通过智慧训练促进教师由"经师"成长为"人师",用自身的人格来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9.
高等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准教师"的重任。本研究认为,高师院校应当明确师范生师德培育的政治方向,建立"多位一体"的师范生师德教育模式,以强化思想政治和价值观教育为特色、基础文明教育为主要内容、生活化养成实践活动为形式,旨在促进师范生强化道德意识、增强道德自觉、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和信仰追求。  相似文献   

10.
国家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已经建立,但是仅强调从专业特点出发来讨论伦理规范的建立,而基于教学文化的视角来探寻其影响师德养成的心理机制却鲜有研究.教学文化影响到教师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因此,进行关于教学文化影响师德养成的分析研究就成为探寻师德建设新途径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道德修养不仅直接影响学生,而且对创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推动社会道德风尚进步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长沙市雨花区雅境中学为例,介绍其通过经典启德、书法润德、赋能课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下的师德养成基本路径的实施,形成师德养成基本模式、策略、制度、标杆等成果,促进教师将师德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与经验。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和教师。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就是教师的"师德"。特殊教育教师师德建设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并持续研究的问题。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道德的发展,师德建设既需要社会各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并制定具体措施,更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3.
师德建设的前提是对教师道德的认识,教师道德概念上的认识模糊影响师德建设的成效,通过对教师和道德在词源上发展变化来对教师道德进行释义,纠正师德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简称的不正确说法,对教师道德概念进行界定,在对教师道德重新释义的基础上,阐释教师道德的内涵,进而提出师德建设目标要自我发展与道德发展同步、师德建设内容要个体道德与专业道德兼顾、师德建设方法要主体反思与团体互助结合和师德建设途径要规范制约与职场实践并重的主张,视师德建设为教师职业生命历程的理解与诠释,师德建设不是对教师道德的约束而是一种促进,是对教师职业生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李萌 《教育探索》2021,(7):73-79
高校师德建设是重大而紧迫的时代难题.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修身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与当今高校师德建设存在诸多契合之处.儒家以内仁外礼为主旨,通过笃志守道、博学多识、反求诸己、躬身力行等方法,成就内圣外王的事功.通过对儒家修身思想的探讨可以发现,高校师德是道德责任与道德义务的统一、道德规范与道德自觉的统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统一.高校教师要志道据德,树立崇高理想;学而不已,加强终身学习;立人达人,扎根育人实践.教师个体和教育主管部门都要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求仁得仁,共同促进良好师德的养成.  相似文献   

15.
人格的养成离不开对人的“知、情、意、行”这四个因素的共同培育,高校师德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在理念和实践中强化教师的师德认知、培养教师的师德情感、激发教师的师德意志、养成教师的师德行为,以培育教师的优秀人格。制度是培育教师优秀人格的重要保障,制度伦理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资源,依靠道德的制度能够培养有道德的师资。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引入制度伦理,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制度伦理在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所具有的规范的功能、协调的功能、整合的功能、评价的功能等正面的调节功用,这些功用也是实现高校师德建设出效果、上水平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因为制度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制度伦理环境的不够完善,制度伦理在高校师德建设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师德养成是“外塑”和“内生”相结合的产物,师德养成既离不开教育政策规制和社会力量整体监督,还需要研究范式逻辑转向和教师群体道德自觉,如此才有利于破解现实中师德修养的复杂问题,进而更好地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大国良师。实践中,师德修养面临着主体残缺、边界泛化和价值错位的实践样态,师德修养正呈现出由“融合场域”迈向“专业场域”、由“外驱逻辑”转向“内驱逻辑”、由“传统师德”走向“现代师德”的复杂特征,经历着场域重构、动力转换和价值变迁的逻辑转向。师德修养应突破现实困境和适应逻辑转向思维,明确师德修养目标、优化师德修养场域、转换师德修养思维,重构师德修养主体、强化专业师德培育、塑造教师美好形象,对师德修养进行全新阐释和重构,完成对师德修养主体性的逻辑转换,促进新时代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相似文献   

17.
唐晓明 《中国教工》2010,(10):30-31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师德在教师素质中居于主要地位,它决定了教师的工作方向和态度,对学生品德的养成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加强师德建设,对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有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师范生的道德素养是其将来能否成为"四有好老师"的基石,它是一种私德、公德、师德"三德"统一的特殊素养,须经由丰富的劳动实践才能促进其养成并在劳动实践中得以检验.为此,高等师范院校需要基于劳动实践设计师范生道德培养路径,促使师范生在劳动实践中增进道德身份认同、提升道德判断能力、养成道德习性,实现其道德行为自觉.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9,(73):126-127
尊师重道,以德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我国历朝历代贤明的统治者倡导的都是"德才兼备,以德为本"。师德作为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更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石根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政治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师德素质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甚至改变学生德育的素质。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正向激励。  相似文献   

20.
论师德评价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评价,就没有道德活动。师德评价是教师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个人行为准则的中介。评价要既看动机又看效果,以是否有利于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作为评判师德的最根本的标准。师德评价通过信念、舆论和习俗的内外机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