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一家做饭,十里闻香”——晶莹剔透、香甜可口的黄河大米,如今已是济南沿黄特色农产的一张名片。然而,仅在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涝碱严重、地尽不毛的“盐碱滩,蛤蟆湾”,当地人吃粮靠国家、生活靠救济,生活极端困苦。1952年和1959年,毛泽东两次到济南考察黄河,提出引黄种稻、使黄河为人民造福的设想。20世纪60年代,沿黄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搞引黄淤灌、改种水稻,使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赛江南的米粮川。  相似文献   

2.
无奈黄河渔     
39岁的王喜成是潼关县港口镇渔民,祖上从外地来到黄河岸边,以打渔传家,自幼与黄河朝夕相处,从未分离。近几年,由于黄河污染加剧且流量大幅减小,河里生物锐减,打渔的人也越来越少。王喜成甚至担心:再过几年黄河还会有鱼吗?  相似文献   

3.
金秀杰 《档案天地》2010,(11):11-12
人生由无数个瞬间构成。而家庭档案把我的家庭、事业、爱好等每个瞬间串在一起描绘出我人生的轨迹.一个个凝固在照片的瞬间.记录了我工作的一些重大事件.一张张证书是我汗水和心血的结晶.一本本日记是我思想逐步升华的见证。  相似文献   

4.
2000年10月13日,紧急调黄河水解天津缺水之困的救命水开始流向天津。15日,一个有总理、副总理和各路高级水利专家的高层会议,终于对提了四十多年的南水北调解决以北京地区为中心的缺水工程作了安排。 这次紧急引黄济津是暂时救急。因为黄河里没多少水可调。天津在建成引滦入津工程以前,从1972年到1983年,曾五次从黄河紧急调过水。可现在黄河下游一再断流,最多一年曾断流二百天,国家紧急建了小浪底水库,现在才保证黄河下游不断流。因此,引黄是  相似文献   

5.
奔腾的黄河,傍依着山西,蜿蜒流过上千公里。 然而,黄河日夜咆哮不息,山西依然干渴不止。多少代的山西人,他们多么渴望黄河水流入山西,让干旱的山西尽享黄河的滋润。 如今,山西人这一宿愿就要变成了现实:山西万家寨引黄河水入晋工程,劈山越谷,在雄伟的吕梁山峦中正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相似文献   

6.
说起周君谦,就要提到黄河。在他4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和黄河打交道。他搜集掌握了大量有关黄河的资料,分类整理在十几个活页本上,每本有20多万字。他迷恋黄河,热爱黄河,又是那么了解黄河。然而,当初他还走过一段弯路呢。周君谦是在抗日战争的炮火声中参加新闻工作的。1947年3月,正当他满怀激情准备奔赴辽阔的战场吋,上级却调他专门去报道黃河。做为共产党员,他服从了,但心里颇有点看不起这项工作。当时,蒋介石为阻止刘邓大军南下,一面假和谈真备战,一面提出要引黄归故,企图用黄河浊水把华东解放区分割开。我党虽同意引黄归故,但考虑到沿河人民的生活,应先修复旧河堤,然后再开  相似文献   

7.
《新闻爱好者》2009,(2):F0003-F0003
打渔陈乡位于台前县城东7.5公里处,南临黄河,北依金堤,郑吴公路贯穿全境。全乡辖52个行政村,耕地3.8万亩,人口4.8万人。  相似文献   

8.
李琴 《湖北档案》2023,(1):12-15
<正>作为中国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奠基人和公认的开拓者,赵梓森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为我国光纤通信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一生都在跟“光”打交道,40余载低调筑梦,追光前行,他见证了中国的光纤事业从无到有,从蹒跚起步到世界先进水平,也见证了中国光谷从“一束光”到“一座城”的传奇。  相似文献   

9.
到过巴彦淖尔盟河套平原的人,都会被密如蛛网的引黄渠道深深吸引。“黄河百害,惟富一套”,这一夺天地造化之功的神话,凝聚了千千万万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也造就了一位名闻河套内外的治水土专家王同春。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河南黄河沿岸增设水文站、用科学的仪器进行测量并绘制河图、架设电话电报、进行水工模型试验、试办吸水机进行引黄灌溉等,开辟了诸多具有近代意义的治黄创举。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甘肃省档案馆和兰州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历史见证——兰州黄河铁桥史料展》在兰州市博物馆将举行为期一个月的展览。此次展出的黄河铁桥档案是兰州黄河铁桥从筹备、修建到竣工期间的部分原始档案。这批珍贵的历史文献是省档案馆第一次面向大众展出,旨在发挥档案见证历史、服务社会的作用,同时对  相似文献   

12.
德清县档案馆保存有一张陈云同志和德清县新市镇的党员吴志表的照片.这张合影摄于1925年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共两张,一张存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另一张存于德清县档案馆,它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与普通百姓的友谊.  相似文献   

13.
陈斌  张丹 《中国档案》2022,(5):62-63
<正>黄河—中华文明主要的发源地,它见证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档案文献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又是开展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因此,做好黄河档案信息化建设,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化建设在传播黄河文化、弘扬黄河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黄河档案概述1.黄河档案基本情况黄河档案馆是全国水利系统中被水利部批准成立的第一家水利专业档案馆,于1985年正式成立。黄河档案馆肩负黄河水利委员会档案信息化建设和黄河档案工作管理的重要职责。馆藏总量约56万卷(册),其中,档案26万卷,科技资料10万册,图书期刊近20万册。  相似文献   

14.
1939年初。张光年来到了延安。在窑洞里,张光年回想几个月来在晋西北,在吕梁游击区为抗日军民进行宣传演出的活动,回忆渡黄河时那惊心动魄的船夫号子,张光年抑制不住诗情的冲动,心中酝酿着写一首歌颂黄河、赞美中华的长诗。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东去,奔流到海。站在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岸边,目睹波涛汹涌,一泻千里,我们深深为之动容。也许正是受到黄河这条巨龙的启悟,1995年8月1日,在黄河流经的重要城市郑州诞生了大河报。仅仅3年,这张由河南日报社主办的报纸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奋勇搏击,创造了奇...  相似文献   

16.
位山灌区地处鲁西平原,始建于1958年,设计灌溉面积540万亩.控制8个县(市区)85个乡(镇)的全部或大部分耕地,是山东省和黄河下游最大的引黄灌区,居全国第五位.  相似文献   

17.
素有“黄河之都”之称的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的黄河见证了它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这里有一所创建于1909年的百年名校兰州大学,它秉承“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于熟悉新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历程的人来说,曾三是一个不可不被铭记的名字。他是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不仅见证了新中国档案事业由起步走向成熟的曲折历程,还在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档案事业发展思想。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新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历史,深度挖掘曾三的档案思想,重点分析了曾三档案服务观的形成及内涵,探寻其对档案事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看戏     
1944年6月12日晚餐以后。我们在大会礼堂看戏。这是由此间的评剧研究院演出的,演的是《古城会》,《打渔杀家》,《鸿鸾禧》、《草船借箭》四场。对于评剧缺少修养的我,这四出戏,算是比较能够理解一点的,在开幕前的锣鼓声中,我静坐在最前一排,胡乱地思索着这四出评剧是否也有党的宣传意味,《打渔杀家》为革命剧,大概  相似文献   

20.
冯凡立 《档案天地》2009,(12):19-20
一张张照片.记录着每一个欢笑的时刻:一张张证书.见证了每一个闪光的日子:一份份家电产品证书.教会你得心应手地享受现代生活的舒适与安逸:一封封书信.让我们在忙碌的日子里甜蜜而感动地回味着那些曾经走过的岁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