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弗洛姆的“自由”理论体系为切入点,根据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定义,将《盲刺客》中爱丽丝和劳拉划分为被资产阶级物化的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中,爱丽丝作为无产阶级代表,对自由的态度从“逃避”到“追求”的转变。分析她在大时代背景下从消极逃避到积极追寻自由的自我觉醒原因,并得出结论:为了逃避自由而向权威趋同和依附,尽管可以获得归属感,但也意味着自我的消亡,只有积极地追求自由,才能真正地实现个体独立完整,塑造健康人生。  相似文献   

2.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真正要表达的主题是:逃避孤独;放弃自由。他通过揭示人性的内部冲突解释了现代社会尤其是法西斯社会中所出现的社会现象的心理根源。孤独和自由是一对双生胎儿,孤独是“自由之累”,逃避孤独同追求自由一样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人们启动了逃避心理机制,逃避孤独的同时也放弃了自由。但这种逃避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实践也证明这种遮避不仅是失败,更是一种灾难。对此,弗洛姆指出了正确的方向:用爱来拯救孤独,捍卫自由。  相似文献   

3.
弗洛姆的学术贡献之一是对人类自由进行了独到的剖析,指出在追求自由的进程中,人类摆脱了封建的束缚,却迎来了新的羁绊,从而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困境,处于困境中的现代人出现了极力逃避自由的反常现象。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期,民众心理同样广泛存在着弗洛姆所指出的机械趋同、破坏欲、权威主义三种“逃避自由”机制的现象,这些问题成为我国社会各方面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4.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思想的鲜明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的糅合与发展。自由理论是弗洛姆研究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成果。弗洛姆敏锐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处境的悖论性,人们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日益孤独,由此导致了“逃避自由”与法西斯主义的产生。为了改变自由被异化的现实,弗洛姆倡导“积极自由”,呼唤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他的自由观的最大启示就是要充分发挥主体性中的生成性、自发性和生产性。  相似文献   

5.
作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深化弗洛伊德无意识领域学说,将此与马克思人道主义结合,积极探索社会改造方案。弗洛姆发现,爱是拯救病态社会的答案,爱的关系为当前病态的社会指明了方向,畸形的爱和爱的匮乏导致了人们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弗洛姆将爱作为一门艺术,在爱的可能上提出了诸多可行性建议。弗洛姆从个体“社会心理”出发,致力于重塑人的“社会性格”,憧憬健全社会愿景,打造充满爱的人道主义世界。  相似文献   

6.
“逃避自由说”的文本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国内关于弗罗姆(又译弗洛姆)“逃避自由说”的解释含混不清的现状,指出这一学说的基本要点为:古代社会安全而不自由,现代社会自由而不安全。本文还指出了这一学说提出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依据,分析了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及其与法西斯主义兴起的关系。文章最后讨论了这一学说的贡献与局限  相似文献   

7.
黄华 《教育导刊》2014,(1):48-51
社交网络是青少年线上自我探索的理想场域。基于技术的驱动,青少年的线上自我以后现代的方式“拼凑”而成,是其“希望的可能自我”。青少年的线上自我探索需要遵从某些规范共识的制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锚定于现实自我。青少年参与社交网络意味着某些新的经验,这一方面对其线下自我具有增强效应,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心理的、道德的或法律的潜在风险。作为新近涌现的现象,青少年于社交网络的自我探索亟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学说,把自由的获得与自由的丧失视为是共生的两极,人类越是获得自由,也就意 味着越是丧失自由。正是人类自由的最终获取,导致人类陷入了法西斯主义的困境。这一结果归根结底是由于人的心 理机制造成的,这就把问题引向了歧途。但弗洛姆的这一学说给我们的有益启示是:自由、民主的讨论必须与社会制 度结合起来,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现实地、具体地、实践地进行。  相似文献   

9.
弗洛姆通过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并指出由于自发性的个体化进程不得不受制于社会条件的原因,造成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之间的差距,人们为了逃避这种消极自由带来的负担,宁愿失去自由也要获得安全和生存。现代社会普遍存在逃避自由的心理,呈现出不同表现形式,最终造成极权主义和不健全的社会的后果,弗洛姆试图通过找到一种实现积极自由的途径,以消除现代社会弊病。弗洛姆所谓的逃避自由是现代性的一种突出表现,目前,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对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的批判性思考,对追寻超越这种现代性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仍有启发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揭示了现代人面对自由时的双重困境:因为个体化进程完成后的孤独感和无力感,人开始逃避自由,屈服于他人;或者追求积极自由的实现,自发地去实现个体价值。本文以弗洛姆论述的逃避自由的机制为核心,从自由的概念和现代人与自由的矛盾出发,先理清基本问题,再详细阐述逃避自由的三种心理机制,最后从纳粹主义和现代社会两方面分析逃避自由在现实中的体现,并为现代人追求积极的自由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1.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揭示了现代人面对自由时的双重困境:因为个体化进程完成后的孤独感和无力感,人开始逃避自由,屈服于他人;或者追求积极自由的实现,自发地去实现个体价值.本文以弗洛姆论述的逃避自由的机制为核心,从自由的概念和现代人与自由的矛盾出发,先理清基本问题,再详细阐述逃避自由的三种心理机制,最后从纳粹主义和现代社会两方面分析逃避自由在现实中的体现,并为现代人追求积极的自由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水平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社交平台越来越广,“五音不全”的标签常常给很多人带来烦恼和自卑,因此矫正青少年“假性五音不全”现象尤为重要。本文从发声方法、气息控制、自我听觉能力、音高空间感和心理素质等五个方面,阐释如何对待视唱中音准唱不准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青年“躺平”现象主要有口头“躺平”、心灵“躺平”、行动“躺平”三个方面的表现。现实社会资源短缺导致过度“内卷化”、社会压力与生活期望的超载、青年亚文化现象充斥社会的文化基础,孕生了青年“躺平”现象。青年“躺平”现象在影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不利于青年人正确“三观”的养成、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侵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社会的恶性竞争,有助于促使青年实现自我价值,有助于青年在巨大压力下自我解压。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青年积极归因,帮助青年提高自我效能感;引导社会辩证、理性看待“躺平”现象;把对“躺平”青年的关怀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躺平”亚文化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更优质的环境感染人、影响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用积极向上的话语代替“躺平”;帮助青年人做好职业规划,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需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微”的变化,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兴起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微时代.它们作为网络社交的一种新方式,正影响着处于人生转折和过渡期的青少年.“微时代”环境对青少年人格发展有着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影响,只有加以关注并深入研究才能采取有效措施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微时代”下具有健康人格的青少年.  相似文献   

15.
“网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朋友、对成长、对自我个性以及与异性交往的心理渴求,但是由于“网婚”具有的虚拟性、游戏性、符号性对青少年的道德心理、行为品质和理想人格产生了相当的负面影响,亟需准确的道德评价和伦理导向,引导青少年保持虚拟社会道德和现实社会道德人格的一致,唤醒青少年的“善良意志”,倡导自尊自爱,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同时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也应承担应尽的社会道德责任,引导青少年走出“网婚”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关于“八荣八耻”的讲话,对引导全社会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我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准绳。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与实质荣辱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它集中体现一个社会对特定思想行为的价值取向。荣与辱不仅是指人们在自我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而且是指社会对人们…  相似文献   

17.
“GWX”引导教育方式简称“感悟引导教育”,结合实际班级管理经验,诠释“GWX”引导教育方式的内涵,探讨实施策略、探讨“自我教育”新方式。通过“GWX”引导教育方式的实施,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正确引导、自己的感悟、省思、自我调控、自我教育下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弗洛姆通过分析“自由”对现代人具有双重含义,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并进而区分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达到积极自由的真正的途径,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是通过自发性的爱与创造性的工作,将人和自然、和社会并和他自己在更高层次上的重新联结。  相似文献   

19.
"饭圈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典型代表,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追捧,并产生了各式各样的"饭圈"消费现象。其原因主要在于青少年在符号互动下的社交需求、消费社会中的自我身份追寻以及社会结构限制下的宣泄与反抗。不当的"饭圈"消费行为会阻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对此,应加强青少年消费教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注重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关注...  相似文献   

20.
针对网络对青少年道德品质、健康人格的负面影响及过度迷恋网络易导致“因特网综合症”等现象,提出了加强网络法规教育和网络伦理教育,引导青少年确立正确的网络伦理和法律意识;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时代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树立积极、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引导青少年正确辨别不良信息与合理利用网络等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