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小说《蜗居》中极具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的代表人物之一海藻的形象,并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的"自我"、"本我"、"超我"的概念,揭露人性的善恶变化,分析其扭曲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
《牵风记》是作家徐怀中遵循文学是人学原则,关注人性刻画的一部力作.依据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牵风记》的主要人物曹水儿、齐竟、汪可逾分别与本我、自我、超我三重结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契合关系.小说在人物塑造过程中突破了传统战争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多向度塑造,即本我的释放和转化、自我的束缚与反省、超我的坚持及流...  相似文献   

3.
马洛的非洲荒原之旅不仅揭露了殖民主义的累累罪行,也是对人性潜意识的探索。非洲荒原深处的库尔兹是马洛内心隐藏而疯狂的本我(id);而在库尔兹的同行、朋友和亲人的话语中所建构的那个带着光环的库尔兹是理想化了、升华了的马洛,是马洛的超我(superego)。事实上,库尔兹是个分裂体,他同时扮演着两个角色——马洛的超我与本我,代表了人性中所具有的最好和最坏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自我”、“本我”和“超我”,并提出作品是作家白日梦的观点。《安娜·卡列宁娜》作为托尔斯泰的一个白日梦,三个主人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恰好暗合了作家自己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的关系:安娜代表“自我”、渥伦斯基代表“本我”,而卡列宁代表“超我”,是作家自己人格三个层面的关系的人格化。  相似文献   

5.
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迪伦由生到死再到生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超我、本我、自我三者之间不断变换斗争发展的过程。人性的回归使迪伦找到了真实的自我;爱情的力量,使她战胜了"超我"的限制,战胜了"本我"的自我放纵,充分发挥了"自我"的调节作用,使这三种力量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对立,达到完美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6.
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小说《光明天使》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解析,指出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代表,揭示人格三结构之间的激烈冲突与斗争,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展现作者欧茨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与反思。  相似文献   

7.
在《蝇王》《黑暗昭昭》中,威廉.戈尔丁描写了两组善恶分明的主人公形象,杰克和索菲、西蒙和麦蒂,前者人性的黑暗与罪恶源于他们贪婪的"本我",并导致了毁灭性的恶果;后者人性的光明与善良源自遏制"本我"的"超我",并都为此付出了牺牲生命的惨重代价。所以,只有"本我"与"超我"这两种对抗力量保持平衡,人性才能得到正常发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8.
作者试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自我与本我、超我、外界的不平衡来重新解读麦克白的毁灭,从而阐明麦克白的毁灭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本我与自我的失衡是其内因,超我与自我的失衡是其精神因素;而外界(社会和家庭)与自我的失衡是其外因。  相似文献   

9.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成三个层次:"自我"、"本我"和"超我",从"本我"和"自我"的矛盾与斗争来分析吉本芭娜娜的成名作《厨房》一书中的惠理子这一形象,来分析她的人生中重要的三个转折点以及所产生的人物形象。而"本我"和"自我"这两者的斗争与冲突,从始至终都是本我战胜了自我。  相似文献   

10.
海斯特是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中的女主人,因为犯通奸罪,她胸前佩戴着标志耻辱的红字"A"。无论到哪儿,人们都对她指指点点,耻辱不分昼夜地追随她,折磨她。人们的鄙视和环境的险恶使海斯特窒息,但她没有绝望、沉沦,而是凭借自己的睿智和理性,将代表罪过的"红字"看作"修炼获生"的涅槃。海斯特用自己的善言善行、聪明智慧和才干向世人证明:对她而言代表沦落、卑贱的"红字"早已赋予了新的含义。她一步步实现本我、自我和超我——由一个邪恶的通奸者变成了人间天使!  相似文献   

11.
海斯特是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中的女主人,因为犯通奸罪,她胸前佩戴着标志耻辱的红字"A"。无论到哪儿,人们都对她指指点点,耻辱不分昼夜地追随她,折磨她。人们的鄙视和环境的险恶使海斯特窒息,但她没有绝望、沉沦,而是凭借自己的睿智和理性,将代表罪过的"红字"看作"修炼获生"的涅槃。海斯特用自己的善言善行、聪明智慧和才干向世人证明:对她而言代表沦落、卑贱的"红字"早已赋予了新的含义。她一步步实现本我、自我和超我——由一个邪恶的通奸者变成了人间天使!  相似文献   

12.
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一直是文学评论界的热点。国内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存在主义主题,主体莎拉的神秘性,小说的叙事艺术等方面.本文将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小说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提出莎拉、查尔斯、欧内斯蒂娜以及以波尔坦尼太太为代表的莱姆镇人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的象征。通过体现人格三结构之间的激烈冲突与斗争,并以本我的胜利为终极目标,反映了约翰·福尔斯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与反思。  相似文献   

13.
李锐、蒋韵夫妇二人通过对经典神话"白蛇传"的重述,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白娘子"形象。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来分析白素贞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展示其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探析她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矛盾,可以进一步洞悉人间百态,探寻人间善恶,思索人类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4.
杨雪飞 《文教资料》2007,(21):82-84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呼啸山庄》的男主人公希克厉进行本我、自我、超我的分析,揭示了他的人性从扭曲到自我回归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5.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三者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文章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命运。追寻爱情的本我同世俗伪善道德的超我激烈的纠缠斗争,导致安娜宁愿以身殉情,用生命讨伐世俗伪善的道德和变质的爱情。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精神分析学分析《寒夜》三个主要人物的潜意识、思想、心理和精神。阐述了生存的严重压抑与活着的意志的冲突、性本能的压抑与超我的爱的交错和冲突、俄狄浦斯情结与传统伦理的冲突和纠缠的三个观点,在人格结构上总括为人物本我与自我、超我的交错和冲突。  相似文献   

17.
本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角度对《呼啸山庄》进行分析,提出希克厉、凯瑟琳、林敦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的象征,体现了作内心的激烈冲突。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心中本我、自我、超我的激烈冲突。  相似文献   

18.
王莉 《培训与研究》2008,25(11):8-10
本文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比较了《西游记》中五十七、五十八回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和《秘密的共同命运者》,从中可以看出这两个故事虽然一中一西、一古一今,风格大相径庭,但在反映和描写人性的本质上却异曲同工。真假猴王之战实际上是孙悟空心理上代表原始欲望的本我和代表理智节制的自我之间的较量:而《秘密的共同命运者》中船长懦弱逃避的心理也化身为另一个人李格特。在代表人格道德的超我和现实原则的影响及指导下,最终自我战胜了本我,真猴王消灭了假猴王,船长也将李格特放逐于荒岛。  相似文献   

19.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封笔小说,也是其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对于该的悲剧成因,评论界多是从哈代的宿命论或是社会环境来讨论分析,绝少有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角度探讨的.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从裘德和淑的三个"我"之发展错位分析<无名的裘德>中正是"我"的错位造成了这一曲史上悲剧,以期对哈代悲剧研究做出新的阐释,帮助读者加深对哈代思想及其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比较了《西游记》中五十七、五十八回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和《秘密的共同命运者》,从中可以看出这两个故事虽然一中一西、一古一今,风格大相径庭,但在反映和描写人性的本质上却异曲同工。真假猴王之战实际上是孙悟空心理上代表原始欲望的本我和代表理智节制的自我之间的较量:而《秘密的共同命运者》中船长懦弱逃避的心理也化身为另一个人李格特。在代表人格道德的超我和现实原则的影响及指导下,最终自我战胜了本我,真猴王消灭了假猴王,船长也将李格特放逐于荒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