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术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是唐初政治家、史学家魏征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奏疏。谏,臣下对尊上的规劝,使其改正错误。疏,奏疏,也叫奏章、奏议等,是封建社会臣对君陈表意见的一种文体。唐太宗跟随父亲李渊转战南北,艰苦创业,但他登基之后,却滋长了骄傲情绪,弃俭求奢,大兴土木。魏征看到“贞观之漒”太平盛世的背后,隐藏看“覆  相似文献   

3.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该文虽然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尤其是大量成语的运用,使得文章语言精练,形象生动。下面对该文所用的成语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张学民 《语文知识》2004,(10):32-32
1.居安思危《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周易·系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相似文献   

5.
魏征虽是一个政治宗,但却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这与他耿介疏放的气质和极为复杂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文学素养,尤其是论辩能力,在封建社会属屈指可数的政治家中,应视为出类拔萃者是不为过的。纵观他已选入《高中语文》第六册中的《谏太宗十思疏》和其他疏奏,论点之突兀,议论之缜密,举例之精要,论证之灵活,语言  相似文献   

6.
一、导语设计唐太宗年间有一位忠心为国、敢于直谏的大臣 ,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虽与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分不开 ,但同时也得益于这位重要的人物 ,他就是魏征。二、作者简介与题解魏征 (5 80— 6 43) ,字玄成 ,唐曲城(今属河北 )人 ,后迁居相州内黄 (今河南内黄 )。少时曾出家为道士 ,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 ,后降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 ,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郑国公 ,任太子太师。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 ,前后陈谏二百余事 ,多被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 ,“爱而知其恶 ,憎而知其…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本文是唐代政治家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秦疏.由于唐太宗在建立唐朝后,逐渐改变了艰苦创业时的勤俭作风,滋长了追求享乐、骄傲自满的情绪,魏征十分忧虑,就上疏劝谏,提出“十思”,论证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一主旨。唐太宗接此奏章后,亲自下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过失,赞扬魏征的劝谏,并将奏章放在案头作为儆戒。魏征的奏疏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王朝,有其局限性,但作为一般事理,仍可批判地继承,可资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留有许多优秀的遗产。这些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对当今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都还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就包含了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部分。事实也是如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有些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时过境迁,除具有文字和考古价值,已不具有多少现实意  相似文献   

9.
邢俊芝 《学语文》2003,(4):45-45
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本对《谏太宗十思疏》中“求木之长者”的“长”注释为“长,生长”。《教师教学用书》[补充注释]“求木之长者。长:另有一种解释,认为‘长’应读,即‘高大’之意,可能考虑到与‘源之远’的‘远’相对。但从文意推敲,仍理解为‘生长’之意为好。‘固其根本’,与树是否能存活生长有关;而有些树,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长不高大的。”  相似文献   

10.
一、《十思疏》简析《谏太宗十思疏》是贞观十一年(公元六三七年)魏征所写四篇奏疏中的第二篇。标点为后人所加,共分为三段。第一段,用设喻方式,提出并阐明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段落共三句,从意思上看,每句形成一个层次。第一层,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本体  相似文献   

11.
中师《文选和写作》教材第三册选编了《谏太宗十思疏》,其中有一句较长的复句:“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河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  相似文献   

12.
有位青年听说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前来访问我。他姓李。李:请问,拿到一篇文章,怎样进行分析? 潘:我正在探索这个问题,文章的内容和表述方法千差万别,复杂多样,分析的方法因文而异,  相似文献   

13.
《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说理透彻,语言优美的名作。作者魏征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又是饱学之士,有很高的修史水平,主持《隋书》等史的编撰,秉笔直书,时称良史。《谏太宗十思疏》收录在《旧唐书》魏征本传中,它认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劝导唐  相似文献   

14.
<正>《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祖籍钜鹿(今属河北),后迁居相州内黄(今属河南)。少孤贫,不事生计。见天下大乱,出家为道士,好学多通,尤属意纵横之说。  相似文献   

15.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句.形成排比。一、二两句先设比喻,然后笫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点出“思国之安”的“思”,与“积其德义”的“德义”,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观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摆事实讲道理,令人不容置疑。三个“必”,更显出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必然性。用“求”、“欲”映衬“思”,“木”“流”衬托“国”,“长”“远”突出“积”,用“根本”、“泉源”显示“德义”的重要,选词精当,  相似文献   

16.
一、写出下面各组句中带点的词的词义,遇有异读的请加上汉语拼音: ①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②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③天帝使我长百兽。④沛公曰:孰与君少长。⑤以吾一曰长乎尔,毋吾以也。⑥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已甚幸矣。⑦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相似文献   

17.
<正>魏征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以敢谏善诤著称。唐太宗时期,魏征先后上奏两百余次,计数十万言。他的建议多被太宗采纳,并最终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在这些奏疏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谏太宗十思疏》。按《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先后"作飞仙宫""如洛阳宫""猎于鹿  相似文献   

18.
北师大《高中语文教案》及《教材新探》,人教社《中学语文基本篇目异读》和高中语文第六册教参均认为《谏》文主旨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而新编教材“预习提示”则认为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哪一种说法正确?我认为后者的说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史克堂 《学语文》2005,(4):5-25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新老《教师教学用书》都归结为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本人则认为其中心论点应是篇首“本”、“水”两喻所引出的(国君)“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相似文献   

20.
《谏太宗十思疏》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其在论证方法与语言艺术方面极具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