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文学作品质量降低,引起了各方面的批评和指责。许多批评家和老编辑倾向于将这一问题归咎于编辑与作者合谋的结果。姑且不论正义操在何方,“合谋”一词是否妥当,仅从传播学的实践而言,笔者以为它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现象,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才是。一说它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2.
版权引进的过程中除了商品经济规律的作用,更有出版社对作品内容及价值的把握、对作者的熟悉、对作品在中国市场销售前景的估计,甚至要考虑诸如影视、动漫之类图书以外的相关因素可能发生的作用。对于中国出版社来说,和世界文学界、娱乐业这样前瞻性的“合谋”意味着商品经济时代眼光的逐渐成熟和决策的逐渐理性,当这种“合谋”由少量变成多数,由偶然变成必然,也就成了出版社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董浩 《今传媒》2016,(5):39-41
当下,每个人几乎都逃脱不了广告的“骚扰”,广告由最初的“告知”的功能,已变成了现如今的“话语霸权”,或者说已转变为一种“温和的暴力”(布尔迪厄),统治着人们,那么广告的“话语霸权”何以能如此“霸道”,本文笔者认为意识形态、技术、资本这三者的合谋是广告“话语霸权”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论编辑的信息敏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文化事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化 ,出版业进入了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在巨大的求生存、求发展的压力下 ,编辑必须从传统的加工型转变为策划型 ,参与从选题策划、图书设计到营销推广等一系列富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于是有人提出 ,编辑必须从“把关人”向“合谋者”转变 ,要和作者合谋、和市场合谋、和利益合谋。[1] 尽管这句话有一定道理 ,因为这一转变将更好地促进编辑功能的全面提升 ,但我们更愿意这样定义 ,即编辑既要做“把关人” ,更要做“合谋者”。二者各有侧重 ,缺一不可。怎样才能既当好把关人 ,又做好…  相似文献   

5.
《新闻前哨》2011,(8):7-7
冯秋红在2011年第6期《传媒观察》中撰文提出,现在的文化报道大多“没文化”。在目前都市生活类报纸的文化娱乐版面上,文化报道已经完全让位于娱乐报道。为什么会走到这样一种境地?1.商家、明星、媒体三方“合谋”,完成经济利益的最大化。2.媒体已有思维定势,重娱乐报道而轻文化报道。如今,一提文化,大家很容易想到的是娱乐。媒体发展到今天,从业人员乃至于主管者都已形成思维定势,认为文化报道“曲高和寡”,唯有娱乐报道才能带来关注度。所以,宁肯大量转载网络上的无聊“星闻”,也不去推动一些原创的文化新闻的挖掘。  相似文献   

6.
陈昕 《东南传播》2022,(9):126-129
本研究通过在直播间参与观察主播和观众的行为来搜集资料,分析网络主播是如何进行“自我商品化”的,观众又是如何参与到这一商品化的过程当中去的。网络主播将自我包装为一种商品,通过语言性策略和非语言性策略将自我呈现在直播间当中供观众进行消费。观众通过留言评论和主播实时互动,共同建构直播场景,并通过送礼行为参与到主播“自我商品化”的过程当中。主播身体的异化是主播和观众“合谋”所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国人刚刚解决了温饱,有了些许闲暇和闲钱,激荡在80年代的“时髦”便裹挟着异域风情,打着“人文”的旗帜摇身一变,改名“时尚”。时尚媒体便是这一现代重要大众文化现象粉墨登场的主要舞台。 正所谓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中国时尚媒体一开始就是现代文化和现代商业合谋的产物。这种“合谋”关系给时髦注入了新的内涵:如果说“时髦”还仅仅是利用了青年一代的从众和反抗心理,鼓励他们接受新鲜的消费品,时尚媒体则是  相似文献   

8.
李婧 《新闻世界》2009,(7):177-178
中央电视台举办了27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中国观众必不可少的年夜饭,它除了为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提供狂欢之外,还是一种重现民族这个“想象的共同体”的一种全新的方式。春晚是一场合谋,参加这场合谋的是时间、晚会的各个版块以及晚会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它唤起了观众的民族记忆,构建了民族这个想象共同体。这场合谋是完美的也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味觉跟着时代飞速发展的脚步与时尚“合谋”了一场“饮食革命”。随着大街小巷的餐厅越来越火爆,天南海北的“食尚”日渐风行,美食主义给这个世界增添了一幅幅活色生香的饮食风景。  相似文献   

10.
“与”,“及”是从文言釆的,口语里很少说;“同”流行于华中一带,带一点方言色彩。在普通话里,“跟”用得最多,但是文章里最常见的是“和”. “和、跟、同、与”都有两种作用。比较:(1)水仙和腊梅都开了。(2)他和我说话呢!在前一句里,“水仙”和“腊梅”的地位是平等的,“和”字的作用在于把这两个并列的成分连接起来,这个“和”是连词。在后一句里,“他”和“我”的地位不平等,“他”是“主”,是说话的人,  相似文献   

11.
王仕勇  陈超 《新闻界》2024,(1):69-81+96
本文以作为平台算法“熟识者”的粉丝圈群生成的想象为考察切入点。研究发现,平台借由在套叠的界面中始终秉持对量化数据重要性的强调,以“动态量化”“鲜明标识”“可见性位置”的中介逻辑,在显现底层算法存在的同时传递着自身的价值取向。粉丝圈群面对不可见但可感的算法及由此造成的差异化情形迷思,基于官方技术文件理论,通过采取“输入-输出”实践尝试打开算法“黑箱”,逆向生成了对平台算法“流量-热度”“权重-位置”的物质化想象,以此更为高效地指导平台追星实践。我们认为,可将算法想象作为揭示个体能动性以及平台结构性力量的中介,但需注意,算法想象看似带领粉圈走向自由的美好愿景,却不自觉地触达了其自身的反面,即自我与算法共同合谋构建的确定性束缚中,那么,通过拥抱不确定性以探索主体的能动性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连词“和”“以及”与连词“或”有两点不同:(一)“和”“以及”表示并列关系,“或”表示选择关系;(二)“和”“以及”只能连接词成词组,“或”除了连接词或词组之外,还可以连接分句。“和”与“以及”也有细微的区别,即“以及”后边的语言成分常常表示比较次要的内容。这些不同点并不复杂,但如不留意,也还是要出错的。有时该用“或”而错用了“和”。例如; ①这些各式各样的狗叫声,不时被风的呼啸声打断和淹没。(管桦《将军河》第336页) ②不论是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无时不在运动,就连思想僵化、半僵化的人,  相似文献   

13.
“两”和“二”在表示数目时,意思基本一样,但读音不同,“两”读 Liǎng,“二”读ěr.其用法也有区别:1.与量词结合,组成数量词时.在量词前面用“两”不用“二”。如“两匹马”、“两群羊”、“两头牛”、“两块砖”、“两个人”等,不能说成“二匹马”、“二群羊”、“二头牛”、“二块砖”、“二个人”。这样既拗口,又不符合口语习惯。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斗、里、尺、寸、斤、升)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不过用“二”为多,如“二里路”、“:二尺布”、“二斤米”,  相似文献   

14.
李婷婷 《新闻世界》2013,(5):311-312
记者领取"封口费"事件是一种有偿不闻现象,这种现象具有有偿性、合谋性、欺诈性、违法性、隐蔽性、破坏性等特征。深入探讨封口费现象的本质特征,对于惩治这种不良社会行为,构建和谐健康的舆论环境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闻节目的变革和受众不断变化的需求.新闻播报方式也被赋予了新的要求。从一对众的“播”新闻到一对一的“说”新闻再到如今兴起的“演”新闻,“以受众为本”的传播理念正在为传媒广泛地接受和应用。笔就“播”、“说”、“演”三种风格迥异的播报方式谈谈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坚持边工作,边进修,边写稿,取得了同步提高的效果。我的体会是要“韧”、“挤”、“钻”。“韧”。我写稿一般都是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和星期天等例假日。“挑灯夜战”是家常便饭。星期天回家,在干完责任田后,也不放过“笔耕”。几年来,我年年都有100篇以上的稿子分别被县、地区、省以及全国性的报刊和广播台(站)所采用,采用率在60%以上。“挤”。既要工作,又要进修、写稿,时间紧是可想而知的,这就靠“挤”。一次,区教办举行菊花展览。展出那天,我趁下午没有正课的机会,抓紧吃了中饭前往现场采访。傍晚回来,我又利用候车时间  相似文献   

17.
“在”和“再”各有3个词性。“在”作介词、副词时,义项单一。作介词,其语法作用是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范围、条件;作副词,当“正在”讲。它作动词时,义项较多,不赘述。“再”作数词和动词时,义项单一,分别作“二、第二”和“重现、继续”讲;作副词时,义项较多,不赘述。下面4个例句中的这两个字都用错了。  相似文献   

18.
男女两性形象经大众传媒建构,呈现出不同的形象特征.在其背后,是男权、消费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共同合谋.女性主义话语被边缘化,大众传媒的性别天平严重失衡.  相似文献   

19.
“喧”与“暄”、“靡”与“糜”、“脍”与“烩”,这三组词字形相似、读音相同或相近,人们在使用时如果不能在意义和用法上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往往容易搞错,误用。先说“喧”与“暄”: 例①四十开外的陆永康迎进客人,寒喧几句之后,便谈起“生意经”来。(1984.10.4《常州日报》:《“养兔专家”之谜》) 句中的“喧”应改为“暄”。“喧”,一是解作“声音大而嘈杂”。如“喧哗”、“喧闹”、“喧嚷”、“喧扰”、“喧嚣”等。陶潜《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  相似文献   

20.
“轰”简化前写作“”,是个会意字,从三车,本义指群车声。后泛指声响很大。现在主要做象声词,如:“轰隆”、“轰的一声”;做动词,表示鸣。击,如“雷轰”、“轰炸”、“轰击”;也表示驱逐义,如“轰走”、“轰出去”;又表示惊动的人多或声势浩大,如“轰轰烈烈”、“轰动”。“轰”的义项虽多,但和“起”凑合成的“起轰”却不成词。因此字典、词典里不收。 “起哄”系常用词。例如: 女工们就好像黄昏时候的蚊子,成堆起哄。(茅盾《子夜》) 为什么“起哄”易误为“起轰”呢?除了“哄”、“轰”音近易混这个原因外,我们认为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