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姜钦峰  朱应臣 《高中生》2011,(10):58-59
陈平原:一九饿七年 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现为北大教授、中文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出版有《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等著作。  相似文献   

2.
于仲达 《高中生》2011,(30):58-59
陈平原:一九饿七年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现为北大教授、中文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出版有《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等著作。在北大,操一口潮汕普通话的陈平原,能把1927年说成"一九饿七年",却挡不住学生蹭课的热情。跨校的、跨专业的、跨学科的学生,常常坐满一屋子,小教室要换到大教室。正点来的,很可能只有莳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一位只有小学学历的文学青年,通过在北大的旁听,不懈地努力,在北大多位教授的无私帮助下,最终成为北大名教授与文学大师,堪称一桩文坛佳话。  相似文献   

4.
在大学教书,获取教授头衔是教师的梦想。然而,在追求教授梦的征途中,有些教师年轻轻的就圆了梦,而有些教师却屡遭梦魇。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教学与科研孰轻孰重的问题;从本质上看,则是一个涉及教学或科研、教师或学者、公平或效率、经历或经验等内容的教师职业发展问题。教授是大学教师的最高职务,并非什么人都能当。即便是大学教师,因其职业发展的多样性,不是也不能更不需要人人都晋升到教授。教授有严格的任职标准,只有长期探索学术问题、亲历亲为育人实践、养成自觉学术品行,收获学术创新成就的人,才有资格享有"教授头衔"。因此说,"教授头衔"不是奖品,不可用于奖励;也不是礼物,不能用于赠送;更不是商品,不可用于交易。  相似文献   

5.
程斯源  杨登明  亢小峰  宋亮  柳哲 《教育》2011,(14):17-18
大学的旁听生群体近来被各路媒体连续报道:一些急于改变命运的年轻人,一箪食一壶浆,混在大学校园里,泡在大学课堂上,用青春"赌"明天……《教育》旬刊记者近日走访了聚居在北京香山脚下的旁听生族群,发现他  相似文献   

6.
初入北大校园者。大概会为难见全国名校之胜状而感到些许失望。事实上,北大西门、未名湖、博雅塔,还有红楼、图书馆等等,确实不及我们想像中的那般气势宏伟、精致典雅。给人的第一印象似乎都可以用“不过尔尔”作注脚。  相似文献   

7.
一片赤诚 :从小学生教到研究生▲ :谢先生 ,2 0 0 4年是首都师范大学五十周年校庆 ,您是历史系最初的创建者中的一位 ,所以您在高校从教也是整五十年了 ,今年又欣逢您的八十华诞。同时 ,人民出版社近日又出版了您的大作《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渊源》 ,真是可喜可贺。我们知道 ,在 1  相似文献   

8.
陈媛 《教书育人》2012,(9):28-30
"教授治校"作为一种悠久的大学管理理念,近年来又逐渐引起高教界人士的关注。教授治校,从其字面上来看,在英语中应直译为professoria lgovernance。但由于在西方大学,尤其是传统的西方大学中,教授是大学教师的主体,甚至是大学教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之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大学传统的"教授治校"管理模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革,逐渐朝向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校的航向演进。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越来越多的外部因素介入到大学的运营,"专业管理者"管理大学的模式开始盛行,以及社会参与型文化氛围日趋浓厚。尽管学者在大学管理中的权力深度和广度都有所降低,但"教授治校"的管理理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位移,仍然适应现代大学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教授治校”的现代变革——以德、法、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之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大学传统的"教授治校"管理模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革,逐渐朝向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校的航向演进。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越来越多的外部因素介入到大学的运营,"专业管理者"管理大学的模式开始盛行,以及社会参与型文化氛围日趋浓厚。尽管学者在大学管理中的权力深度和广度都有所降低,但"教授治校"的管理理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位移,仍然适应现代大学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教授是大学教师的最高职称。古今中外大学中科研与教学孰轻孰重的争议一直存在着,但在大学教师职称评审中,从未出现过把教授分为“教学(或科研)型教授”的做法。近年来,我国关于设置“教学型教授”的争议,是对大学、大学教师认识缺位的群体情绪化行为,也是一个无需争议而又不断被热议的假命题。其实,大学教师是承担大学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主体,具有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职责,这三大职责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缺少或弱化其中之一二者就不是合格的大学教师,当然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教授了。  相似文献   

12.
教授作为一种职务名称,它代表着高等学校的最高学术水平;教授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包含了丰富的意义:“讲课的学问家”、“有高尚道德、很高修养的人”、“精神富有的人”。彰显教授的符号意义,必将有利于高等学校“提升已有教授,造就新型教授,涵育优良风气,培养各类英才”。  相似文献   

13.
在叶公超那个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是值得回味的,一是名校甚多,清华、北大、中央大学、浙大、西南联大、燕京大学等,都跻身世界前100名;二是大师辈出,20余岁的教授亦大有其人,他们不仅国内有名,而且也颇具国际知名度;三是学科实力较强,清华的文史、数理,北大的文史,协和的医学、交大的工学、南开的经济学、东吴的法学、金陵大学的农学等,都名扬海外;四是教授稀缺,一般的大学都只有几名、几十名教授,连清华与北大也都只有约100名教授;五是职称非终身性,比如叶公超1927年在暨大、吴淞是教授,1929年到清华也是教授,但1935年到北大就只是一名英文系讲师;六是教师学习机会多,清华规定教师每4年即可公费、带薪出国研修一年,即使是烽火连绵的西南联大时期,曾昭抡、华罗庚、陈寅恪等也都能正常出国做研究和交流;七是教师待遇好,折合成今天的购买力,月薪都超过了万元;八是教师慎独于学问,战前生活在清华园的王元化就说:"当时的教授看不起一般在国民党当官的."九是教师积极服务社会,发挥社会影响;十是培养的学生质量高,大学生毕业后多成为社会名流,出国留学生约20万,归国率远远超过90%,回来从教的超过60%成为教授.  相似文献   

14.
每天清晨,在湖南工程学院食堂通往办公楼的路上,一辆执着前行的轮椅车上端坐着一位有着温和笑脸、有着坚定眼神的中年教师。  相似文献   

15.
一、高校女教师队伍的历史变迁 (一)建国前的高校女教师队伍 1920年北大首开女禁,招收女学生,同时聘任留美的陈衡哲为历史系教授.陈衡哲是我国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  相似文献   

16.
大家都认识到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在进行着积极的尝试。中小学生到底应该具有哪些能力?教师又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呢?陈茂林教授: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一点是有目共睹、举世公认的。但是,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却是我国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加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到社会实践的各种活动,其立足点和着眼点都瞄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一,从老师引导到自己会学习的能力。学生以学习为主,这是学生的主要能力。人本来不会学习,就像本来不…  相似文献   

17.
涂皓 《教育》2012,(28):30
马筱鲁是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的大学教师,在学院的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指导学生就业和创业教学。她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各年级的大学生。谈起刚上大学一年级新生,她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他们还没从高中相对单一的学习、生活模式里走出来,对大学有着明显的不适。他们的独立意识还没有形成,养成了在校依赖老师,在家依赖父母的习惯。矛盾也随之出现他们缺乏独立的意识,也缺乏这种独立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缺乏独自生活能力;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缺乏独立思维能力;缺乏实践动手能力。高中教育似乎是并没有让他们学到真正有用于得  相似文献   

18.
高三 《教师博览》2009,(11):11-13
“教学设备先进,一类大学教师授课,职业技能与学历教育完美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入学即签订就业协议。”这是武汉一所近年刚晋升为一本院校的自考助学班的招生广告。  相似文献   

19.
初为民师1974年,我作为回乡知青,被贫下中农推荐做村小代课教师,后参加公社教革组民师选招考试,经县教委批准成为正式民办教师。当我第一次走进村小教室看到的是,土墩子,泥桌子,坐着一群泥孩子,我很失望。贫管会彭主任看到我犹豫,让老校长(我老师)来做我的思想工作。那时农村小学教师结构基本上是老民办加知青,老校长语重心长地给我讲述了过去他一直包班的故事,我深受感动。他教我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以及做班主任工作。大概是老校长的言传身教起作用了  相似文献   

20.
作为北京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名BBS是校内对师生影响最大的网络平台。未名BBS凭借其广泛参与性及密切关注度,充分展现北大师生的思想状况、精神追求和利益诉求,承担了教育、管理、交流和维稳的重要功能。作为高校学习生活、文化交流、育人培优的重要平台,BBS的作用不可替代。如何将这个平台建设好、维护好、管理好、发展好,也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