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直诉作为发现冤假错案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是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读史可以明鉴,通过研究古代直诉制度的发展,对于今天的司法改革将具有借鉴意义。1中国古代直诉制度的发展历程直诉是中国古代法律规定中的一项诉讼制度,即,某些案情重大和冤抑未伸者,可超出一般诉讼管辖和诉讼程序之范围,直接向最高统治者(王或皇帝)申诉。直诉制度起源于周朝的路鼓和肺石制度。所谓路鼓,即“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而掌其政,以待达穷者与遽令,闻鼓声,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1]。所谓肺石,即赤色的石头,不论地方远近,凡是没有兄弟、子孙及老幼者有冤上诉于王和六卿而其长官不向上报告的,可以在肺石上面站三天,然后由士听取其辞,以报告王和六卿,同时对不上达的长官加以治罪。[2]《周礼.大司寇》中记载:“以肺石达穷人,凡远近茕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达者,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词以告上,而罪于长。”及至汉代,实行“击鼓上言变事”的制度。所谓变事,乃泛指一切非常之事。例如告发某人心怀恶逆、谋危社稷,或陈告原审司法机关违法曲断,使自己蒙受极大冤屈等,即属“上言变事”。据《汉书.刑法志》记载:汉文帝时,太仓令淳于公...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包山楚司法简的案件文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早在战国时期楚国即有类似后世"直诉"的诉讼程序制度实践,而且当时楚国的"直诉"程序已经较为成熟并应达到制度化的层面,楚国的"直诉"制度也可能正是同时期成书的《周礼》关于"路鼓肺石"类直诉制度的实践渊源。由此可以判断,直诉制度的成型应在战国时期,我们对汉唐时期直诉制度方才成型的传统观点,有必要进行再检讨。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7,(50):5-6
明代的直诉制度在明代司法活动中发挥着平反冤案的理冤作用,它有如登闻鼓、邀车驾等形式。官员在受理直诉案件时,必须按照明代成文法中的规定受理,该受理不受理抑或不该受理而受理,都会受到处罚。本文正是以明代成文法对直诉案件的规定为依据,对照明代对直诉案件的处理等相关案例,得出明代对直诉案件的处理有"情""法"结合、大事小罪、重新核实定罪等处理结果。  相似文献   

4.
我国公诉转自诉作为一项制度已经存在了,但是其实效并没有发挥出来.我们应该对公诉转自诉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创设被害人司法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64):186-187
我国汉朝刺史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监察制度,首创了我国古代中央巡察地方的先例,而瑞典议会监察专员制度是世界上颇具影响的一种政治制度,也是瑞典行政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本文大致从这两种制度的相同和不同两个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小红 《红领巾》2005,(1):16-20
我国行政诉讼暂时法律保护制度主要包括诉讼期间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停止执行制度以及诉讼中的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制度.不应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四条理解为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原告向法院申请停止执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应当采用书面方式,可以在诉前申请停止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也可以在诉讼开始后,法院裁判前的任何阶段提出申请.法院应当在听取诉讼参加人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停止或不停止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的裁定,裁定应当说明理由.停止执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裁定没有溯及力,并且可以由法院撤销或者变更.法院对行政机关可以适用财产保全措施,先予执行的适用范围应当予以扩大.  相似文献   

7.
祁可前 《文教资料》2008,(3):100-101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选官制度,纵观其发展过程,它"源于汉魏,肇基于隋,确立于唐".科举制度具有"贤能治国、为我所用,竞争公平、标准客观,立法保护、稳定连续"的合理性,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西方文官制度也产生过影响,对我国当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公开选拔干部考试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主体制度。其参诉方式的制度设计存在的矛盾和弊端,导致了理论和司法实践的分歧。有必要通过对法院通知参诉的多种弊端和深厚继存土壤进行解析,提出相对合理的渐进式革新方案。该方案要求暂时保留法院通知参诉并对其进行严格限制,对不同类别第三人适用不同参诉方式,对依据不同的法院通知参诉区别对待,以达到取消法院通知参诉为目的,从而最终实现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制度立法之本意。  相似文献   

9.
善意取得制度,是近代以来民法法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保护善意取得财产的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交易活动的动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由经济生活塑造而成的善意取得制度,源起于古代日耳曼法中的手护手原则,历经了由古代,中世纪而近代乃至现代的漫长岁月,其制度创造、判例、学说屡经变迁,在诸多市场经济国家确立起来,发挥着保障流通安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主体制度。其参诉方式的制度设计存在的矛盾和弊端,导致了理论和司法实践的分歧。有必要通过对法院通知参诉的多种弊端和深厚继存土壤进行解析,提出相对合理的渐进式革新方案。该方案要求暂时保留法院通知参诉并对其进行严格限制,对不同类别第三人适用不同参诉方式,对依据不同的法院通知参诉区别对待,以达到取消法院通知参诉为目的,从而最终实现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制度立法之本意。  相似文献   

11.
汉魏六朝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时期,其女性作家的情感历程值得关注,探究发现,汉魏六朝女性情感呈现失落状态,表现方式有:直诉控告的呐喊、苦涩中的希望、悲苦与悼夫等三种。  相似文献   

12.
刑事被迫诉人迅速审判权作为刑事被迫诉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已被大多数国家作为一项基本宪法权利予以确认和保护,反思我国相关刑事诉讼立法关于刑事被迫诉人迅速审判权保护的不足以及相关制度的缺陷,建议在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推进我国刑事被追诉人迅速审判权。  相似文献   

13.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主体制度。其参诉方式的制度设计存在的矛盾和弊端.导致了理论和司法实践的分歧。有必要通过对法院通知参诉的多种弊端和深厚继存土壤进行解析,提出相对合理的渐进式革新方案。该方案要求暂时保留法院通知参诉并对其进行严格限制,对不同类别第三人适用不同参诉方式,对依据不同的法院通知参诉区别对待,以达到取消法院通知参诉为目的,从而最终实现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制度立法之本意。  相似文献   

14.
亲亲相隐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和伦理原则,在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主要是由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制度决定的。该制度从自然伦理层面看,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从社会伦理层面看,体现了经权相济的思想。亲亲相隐制度对我国建立现代的法治社会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5.
禁诉令是规制平行诉讼的重要途径,它是一种强有力的救济措施,有益于保护当事人的利益我国存在构建禁诉令制度的社会基础和法律基础,构建禁诉令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论涉诉信访的制度困境及其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的涉诉信访形势严峻,面临着一系列的制度困境.例如,涉诉信访冲击了司法独立、消解了司法权威、法院处理涉诉信访措施面临两难等.造成涉诉信访制度困境的原因主要有法院的原因、当事人的原因、司法体制的原因和诉讼制度的原因.为摆脱涉诉信访的制度困境,应当从完善司法独立和诉讼程序制度以及构建涉诉信访终结机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公诉转自诉制度是新刑事诉讼法在取消免予起诉制度的同时,设立的一项新制度,旨在解决如何给遭遇不起诉之被害人以救济的问题,并实现对公诉权的有效制约。但由于我国公诉转自诉制度相关规定的不科学性,导致实际运作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有必要对该制度进行适当修订,以实现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18.
自首制度是刑法体系中的一项重大复杂的量刑制度.中国古代自首制度从其产生、发展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其中,<唐律疏议>对自首制度作了详细而全面的规定,形成了完备的自首制度.代表中国古代封建正统思想的"礼"渗透于唐律,并贯穿于唐朝的司法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消极确认之诉具有提诉强制的机能,面临着对原告诉权之保障与被告防御权之保障的冲突.诉的利益是判断是否具有解决纠纷的必要性与实效性的概念,其有无是均衡原告、被告以及法院三方面利益的结果.诉的利益作为一种筛选机制,可以决定将哪些私人纠纷纳入司法救济体系,因此通过对诉的利益的调整,判断是否允许原告提起这种具有攻击性格的消极确认之诉,应当是可行的.当然,对于消极确认之诉,应当规定更严格的确认利益.  相似文献   

20.
概述我国当前对民事之诉的合并存在立法不完善和各地司法实践做法不一的混乱现象,指出完善诉的合并制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提出完善我国民事之诉的合并制度之构想,借鉴我国刑事案件合并侦查、合并起诉、合并审理的做法,建议增设民事牵连管辖的规定,放宽诉的合并条件,把事实上或法律上有一定客观联系作为诉的合并唯一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